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咬一口刚烤好的黄油曲奇,突然觉得耳边响起了一段轻快的钢琴曲?或者看到地铁里穿亮黄色外套的人,鼻尖莫名泛起橘子汽水的酸甜味?其实这些不是幻觉,而是咱们大脑偷偷玩的「通感小游戏」—— 把一种感官的体验,悄悄跑到另一种感官里去串门。
说起来,通感这东西特别接地气,一点都不玄乎。就像夏天傍晚路过老巷子,墙根下的蝉鸣明明是听的,可听着听着就觉得浑身凉快,好像蝉声带着薄荷味的风,往毛孔里钻;还有冬天喝热可可,捧着马克杯的手心暖乎乎的,可眼睛看着那深棕色的液体,舌尖就先尝到了焦糖的甜,连呼吸都跟着变暖和了。这些藏在日常里的小细节,其实都是通感在帮我们给生活加滤镜呢。
我记得上高中的时候,同桌是个特别喜欢画画的女生。有次她对着数学课本上的函数图像发呆,突然抓起彩笔在草稿纸上涂了一大片淡蓝色。我凑过去看,问她这是画的啥,她指着那个波浪形的函数曲线说:“你不觉得这个 y=sinx 的图像,闻起来像刚洗过的白衬衫吗?” 当时我还笑她脑洞太大,可后来每次做数学题看到曲线,真的会下意识想起洗衣液的清香 —— 你看,通感就是这么不讲道理,却又让人觉得特别有趣。
不光是普通人会有这种奇妙体验,好多艺术家还把通感当成创作的 “秘密武器” 呢。就像有些歌手在写歌词的时候,会把 “难过” 写成 “咸的”,把 “开心” 写成 “脆的”;还有画家在画风景的时候,会用红色来表现 “热闹的声音”,用蓝色来表现 “安静的味道”。他们就像一个个 “感官翻译官”,把我们平时说不出来的感觉,变成了能听、能看、能摸得着的作品。比如我之前去看画展,有幅画全是粉紫色的线条,旁边的标签写着 “雨后的吉他声”,明明画里没有雨也没有吉他,可我站在画前,真的像听到了雨滴落在琴弦上的声音,还闻到了雨后泥土的腥气 —— 你说神奇不神奇?
其实啊,通感离我们一点都不远,它就藏在我们每天的生活里:可能是早上喝的咖啡,苦中带点 “深褐色的安静”;可能是下班路上听到的广场舞音乐,热闹里带着 “亮红色的跳跃”;还可能是晚上给朋友发消息,屏幕上的文字带着 “暖黄色的温柔”。只要我们多留意一点,就能发现这些藏在感官缝隙里的小惊喜。有时候我会想,要是没有通感,生活会不会少了很多乐趣?比如吃蛋糕的时候,只能尝到甜味,却感受不到 “奶油色的柔软”;听音乐的时候,只能听到旋律,却想象不出 “音符的颜色”—— 那样的生活,好像就少了一层温柔的滤镜呢。
现在想想,之前总觉得通感是很玄妙的东西,可其实它就是我们大脑给生活加的一点小浪漫。它让我们能在看到颜色的时候闻到味道,在听到声音的时候摸到感觉,让平凡的日子变得多了一层有趣的维度。或许下次你吃到好吃的零食,听到好听的歌,看到好看的风景时,可以多停下来想一想:这种感觉,要是换成另一种感官,会是什么样子呢?说不定你会发现,原来自己也是个拥有 “感官超能力” 的小天才呢。毕竟啊,生活里那些说不出来的美好,有时候就需要通感这样的小魔术,才能让我们偷偷接住呀。
你看,窗外的晚霞正慢慢变成橘红色,你觉得这晚霞,摸起来会是什么质地呢?是像棉花糖一样软乎乎的,还是像丝绸一样滑溜溜的?又或者,它尝起来会是什么味道的?是像橘子糖一样甜,还是像冰西瓜一样凉?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