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总觉得朗读是件 “社死预备役” 级别的事 —— 语文课上被老师点名站起来念课文,刚开口就被同桌憋笑的 “噗嗤” 声打断,低头一看才发现把 “窈窕淑女” 念成了 “窈窕叔女”,全班笑成一锅沸腾的粥,我站在原地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连课本都想扔出窗外。那时候特纳闷,好好的文字安安静静躺在纸上多乖,为啥非要扯着嗓子念出来?直到后来发现,朗读这事儿就像吃火锅,看着别人吃挺热闹,自己一上手才知道,原来快乐能翻着倍往上涨。
前阵子帮邻居家孩子辅导作业,小姑娘捧着语文书皱着眉,说课文里的 “秋天的雨” 读起来像白开水,一点意思都没有。我灵机一动,让她跟着我模仿不同的声音念 —— 念到 “雨滴打在梧桐叶上” 时,我俩故意把声音压得轻轻的,像小蚂蚁在树叶上走路;念到 “橘子柿子你挤我碰” 时,又故意捏着嗓子学水果吵架,你一句 “我更甜” 我一句 “我更红”,最后俩人笑到趴在桌子上,连课本都差点滑到地上。小姑娘后来跟我说,现在每次读课文都忍不住给文字 “配音”,连妈妈都说她看书时的样子比以前生动多了,再也不是捧着书发呆的 “小木头”。

说到给文字 “配音”,我爸绝对是家里的 “戏精担当”。他退休后迷上了读历史小说,每天傍晚都要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拿着放大镜逐字逐句念。有次我路过阳台,听见他一会儿捏着嗓子学慈禧说话,一会儿又粗着嗓子模仿李鸿章,连咳嗽的语气都分得清清楚楚。我忍不住凑过去问:“爸,您这是给自己加戏呢?” 他放下书,一本正经地说:“你不懂,这叫‘沉浸式朗读’,念到动情处,我都能看见古人站在我面前。” 说着还顺手拿起桌上的茶杯,假装是皇帝的御玺,差点把茶水洒在衣服上,逗得我笑出眼泪。
其实不光家里人,身边的朋友也总因为朗读闹出不少笑话。上次公司组织读书分享会,同事小王主动报名读散文,结果刚念到 “春风拂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就被自己的口水呛到,咳嗽声把 “涟漪” 念成了 “鲤鱼”,还一本正经地解释:“可能湖面里真有鲤鱼吧。” 全场瞬间笑翻,连平时严肃的领导都忍不住嘴角上扬。后来小王索性破罐子破摔,故意用方言读剩下的内容,把 “夕阳西下” 念成 “太阳落山喽”,把 “归鸟还林” 念成 “鸟儿回家吃饭啦”,原本正经的分享会变成了方言脱口秀,大家拍着手笑,反而记住了文章里的每一句话。
有人说朗读是 “把文字叫醒”,我觉得这话特别对。以前我看散文总觉得枯燥,可试着出声念之后才发现,那些看似平淡的句子,念出来就像有了生命 ——“月光洒在地上” 念出来,仿佛真能看见银色的光铺满路面;“树叶沙沙作响” 念出来,耳边好像真的有风吹过树林。就连平时看的菜谱,念出来都变得有趣:“把西红柿切成小块,放进锅里翻炒”,念着念着就想冲进厨房动手试试,好像自己正在当厨师,而不是在看一本说明书。
不过最有意思的还是和朋友一起 “接龙朗读”。上次我们几个聚在咖啡馆,拿着一本童话书轮流念,每个人都要模仿不同的角色。我念小红帽时故意装可爱,捏着嗓子说 “外婆,你的声音怎么这么粗呀”;朋友小李念大灰狼时,故意压低声音,还学着狼叫的语气,吓得旁边桌的小朋友直往妈妈怀里躲。轮到另一个朋友小张念猎人时,他直接站起来,假装拿着猎枪,大声喊 “大灰狼,我来抓你啦”,差点把咖啡馆的杯子震得叮当响。老板娘笑着走过来,不仅没生气,还端来一盘小蛋糕,说:“你们念得太有意思了,我都听入迷了,这蛋糕算我请客。” 那天我们不仅过了一把朗读瘾,还免费吃了蛋糕,简直是意外之喜。
现在想想,小时候觉得尴尬的朗读,其实藏着最简单的快乐。它不用讲究什么技巧,也不用在意声音好不好听,只要你愿意开口,愿意给文字赋予自己的情绪,就能收获意想不到的乐趣 —— 可能是一次捧腹大笑,可能是一段难忘的回忆,也可能是身边人脸上的笑容。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大家都能多花点时间,把喜欢的文字念出声,会不会生活里的烦恼也会少一点,快乐也会多一点呢?毕竟,当你笑着念出 “今天天气真好” 时,抬头看看天空,说不定真的会发现,今天的太阳比平时更亮,云朵比平时更软呢。下次你看到喜欢的句子,要不要试着念出声,看看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