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老旧窗棂,在木质书桌上洒下斑驳光斑。李奶奶戴着老花镜,手指轻轻拂过泛黄的书页,逐字逐句读出《朝花夕拾》里的段落。她的声音不算清亮,偶尔会因回忆停顿,却总能让围坐在旁的孩子们安静下来,仿佛跟着文字穿越到几十年前的江南水乡。这样的场景,每个周末都会在社区图书馆的角落上演,而朗读,就是连接不同年龄、不同心境的奇妙纽带。
孩童时期的朗读多带着几分稚气与好奇。记得小学课堂上,老师总会挑选课文里最生动的段落,让大家轮流站起来读。有次读到《桂林山水》中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同桌的男孩特意放慢语速,还模仿水流的声音,引得全班哄堂大笑。可就是这样略显笨拙的表达,让那些平面的文字突然有了画面感 —— 仿佛能看见碧绿的江水在眼前流淌,能触摸到微风中带着的湿润气息。后来才明白,朗读最珍贵的地方,从来不是完美的发音或流畅的节奏,而是那份毫无保留的投入,让文字与心灵产生最直接的碰撞。
中学时的朗读渐渐多了些细腻的情感。语文课上读朱自清的《背影》,当读到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原本喧闹的教室会突然安静下来。有次轮到我朗读,读着读着竟鼻尖发酸,抬头时发现不少同学都红了眼眶。原来那些藏在文字里的亲情,在声音的传递中会变得格外真切。那时的我们还不懂人生的复杂,却能通过朗读,提前触摸到父辈的辛劳与牵挂。课间时,总有人会拿出诗集,你一句我一句地读顾城的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读席慕蓉的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少年人的心事与憧憬,都藏在这些带着温度的声音里。
大学图书馆的朗读角,是另一种模样。这里没有老师的引导,没有同学的陪伴,更多是独自前来的人。有人会捧着专业书籍,轻声朗读晦涩的理论知识,通过声音加深记忆;有人则偏爱文学作品,在僻静的角落读《百年孤独》,读《红楼梦》,偶尔遇到同样喜欢某本书的人,便会停下脚步,一起探讨书中的情节。有次我遇到一位读外语原著的女生,她的发音不算标准,却读得格外认真。她说自己从小就害怕说外语,直到发现朗读能让她慢慢克服恐惧 —— 当文字变成声音从口中流出时,好像那些陌生的字符也变得亲切起来。原来朗读不仅能传递情感,还能成为成长路上的助力,帮我们跨越一个个难关。
工作后的朗读,多了些治愈的力量。城市的夜晚总是忙碌又喧嚣,不少人会在睡前抽出半小时,读几页自己喜欢的书。同事小陈说,她每天下班回家,都会坐在阳台的藤椅上,读一段林清玄的散文。“白天在公司要处理各种复杂的工作,心情总是很浮躁,” 她说,“但当我开始朗读,‘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这样的句子从嘴里读出来,好像所有的疲惫都能被抚平。” 还有人会在通勤的地铁上,戴着耳机轻声朗读,在拥挤的人群中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那些曾经被我们束之高阁的书籍,在朗读的陪伴下,重新回到了生活里,成为治愈焦虑、抚慰心灵的良药。
社区里的朗读活动,更是将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连接在一起。有退休的教师带着大家读经典名著,有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读童话故事,还有上班族利用周末时间,和陌生人一起读现代诗歌。去年重阳节,社区组织了一场 “给长辈读封信” 的活动,不少年轻人写下对父母、对祖辈的心里话,然后当众朗读出来。有个小伙子读着自己写给爷爷的信,回忆起小时候爷爷带他去放风筝的场景,声音哽咽,台下的老人们也纷纷抹起了眼泪。这样的朗读,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成为情感交流的桥梁,让那些不好意思说出口的牵挂与感恩,都通过声音传递到对方心里。
其实,朗读从来不是什么高深的事情,它不需要专业的技巧,也不需要华丽的舞台。它可以是孩童在课堂上稚嫩的发声,可以是成年人在深夜里安静的阅读,也可以是一群人围坐在一起的分享。当我们开口朗读时,文字不再是纸上冰冷的符号,而是变成了有温度、有情感、有生命力的存在。它们会随着声音钻进我们的耳朵,住进我们的心里,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给我们带来温暖与力量。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忘记曾经读过的某句话,忘记某个朗读的场景,但那些通过声音传递的情感,那些在唇齿间流淌的美好,会一直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就像春日里的细雨,无声无息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始终能感受到文字带来的慰藉与希望。那么,下次当你翻开一本书时,不妨试着开口读一读,说不定会遇见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发现一个更温暖的世界。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