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阳光透过梧桐叶隙,在青岚小学三年级(2)班的窗台上洒下细碎的光斑。语文老师陈夏抱着一摞作文本走进教室时,讲台下三十双眼睛立刻亮了起来。孩子们喜欢陈老师的课,因为她从不用枯燥的术语解释语法,总能把那些拗口的知识点藏进一个个鲜活的小故事里。这节课要讲的 “主动句”,也被她裹进了一层神秘的 “魔法” 外衣。
上课铃响后,陈夏没有直接翻开课本,而是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巴掌大的木质小盒子。“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特别的朋友,” 她轻轻打开盒子,里面躺着一枚泛着银光的羽毛书签,“它能帮我们发现文字里藏着的力量,大家想不想试试?” 教室里立刻响起整齐的 “想”,前排的男孩小宇甚至激动地把胳膊撑在了课桌上。陈夏笑着点头,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两句话:“小鸟被风吹得晃了晃” 和 “风吹得小鸟晃了晃”。她刚放下粉笔,小宇就举起了手:“老师,第二句话里风好像更厉害!” 陈夏挑了挑眉,示意他继续说。“第一句里小鸟像在等着风来吹,第二句里风主动去吹小鸟了,感觉更有劲儿。” 这番话让教室里响起一阵小声的附和,陈夏趁机举起书签:“这就是主动句的魔法 —— 它能让动作的发出者站到前面,让句子像跑起来一样有活力。”

(注:此处为示例图片链接,实际使用时可替换为真实的课堂场景图片)
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主动句的魅力,陈夏决定带大家做一个 “句子变身” 游戏。她请语文课代表小雨站起来,描述早上进校园时看到的场景。小雨想了想说:“校门口的五星红旗被风吹得飘了起来,校门口的保安叔叔被很多同学问好。” 陈夏听完,笑着对全班同学说:“大家能帮小雨把这两句话变个身,让它们变得更有精神吗?” 话音刚落,坐在后排的男孩浩浩就举起了手:“风把校门口的五星红旗吹得飘了起来,很多同学向好校门口的保安叔叔问好!” 陈夏立刻鼓起掌来,教室里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浩浩说得太棒了!” 她走到黑板前,用红粉笔把 “风” 和 “很多同学” 圈了出来,“你们看,这两个词就是动作的‘主人’,把它们放在句子前面,原本慢悠悠的句子就立刻‘动’了起来,我们仿佛能直接看到风吹红旗、同学问好的画面,这就是主动句的神奇之处。”
游戏进行到一半时,陈夏发现角落里的女孩朵朵一直低着头,没有参与讨论。朵朵平时很文静,写作文时总习惯用 “被” 字句,文字里少了些生动的气息。陈夏轻轻走到朵朵身边,弯下腰小声问:“朵朵,你是不是想到了什么好玩的场景?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朵朵犹豫了一下,小声说:“我早上看到一只小猫咪被妈妈抱在怀里,小猫咪的爪子被阳光晒得暖暖的。” 陈夏没有直接点评,而是把这个句子写在了黑板上,问全班同学:“如果我们让‘妈妈’和‘阳光’当句子的主角,这句话会变成什么样呢?” 孩子们立刻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最后还是小雨站起来说:“妈妈把小猫咪抱在怀里,阳光把小猫咪的爪子晒得暖暖的。” 陈夏转头看向朵朵,眼神里满是鼓励:“朵朵你听,这样一改,是不是能清楚地看到妈妈抱着小猫、阳光照着爪子的样子?就像我们亲眼看到了这个画面一样。” 朵朵抬起头,眼里闪过一丝光亮,轻轻点了点头。
接下来的课堂练习中,陈夏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张画着空白场景的卡片,让他们用主动句描述卡片上的画面。小宇拿到的卡片上画着一只兔子在草地上拔萝卜,他皱着眉头思考了一会儿,写下:“兔子用力地在草地上拔萝卜,萝卜叶子被它拽得晃来晃去。” 陈夏走过去,指着第二句话说:“小宇,你能不能让‘兔子’一直当主角,让这句话更连贯呢?” 小宇恍然大悟,立刻拿起笔修改:“兔子用力地在草地上拔萝卜,它把萝卜叶子拽得晃来晃去。” 改完后,他兴奋地举着卡片给陈夏看:“老师,这样是不是就像兔子一直在动,没有停下来?” 陈夏笑着摸了摸他的头:“没错,主动句能让句子的主角一直‘在线’,让整个场景变得更连贯,就像在放小电影一样。”
下课铃响前,陈夏让孩子们把今天写的主动句读给同桌听。教室里立刻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朗读声,有的孩子还带着动作比划,仿佛在演绎句子里的场景。朵朵也小声地读着自己写的句子:“小女孩把风筝举得高高的,春风把风筝吹上了蓝天。” 陈夏路过她身边时,朵朵抬头露出了一个浅浅的笑容,那笑容里藏着终于掌握新知识的喜悦。
放学后,陈夏留在教室里批改白天的练习卡片。看着卡片上那些充满活力的主动句,她想起自己刚当老师时的样子。那时她总喜欢用专业术语讲解语法,孩子们听得昏昏欲睡,作文里的句子也总是干巴巴的。直到有一次,她看到一个孩子在作文里写 “皮球被我踢到了树上,树枝被皮球撞得掉了叶子”,她突然意识到,孩子们不是不会用主动句,而是没有感受到主动句能带来的画面感。从那以后,她开始尝试用故事和游戏讲解语法,没想到效果出奇地好。孩子们不仅愿意主动思考,作文里的句子也变得生动起来,有的孩子甚至会在句子里加入 “蹦蹦跳跳地”“开心地” 这样的词语,让文字里充满了童真和活力。
第二天早读课,陈夏刚走进教室,就看到小宇举着一本童话书跑了过来。“老师,我昨天在书里发现了好多主动句!” 他指着书里的句子念道:“小松鼠抱着松果跑回了树洞,小刺猬背着苹果去找好朋友。” 陈夏接过书,仔细看了看,笑着说:“你观察得真仔细!其实很多优秀的文章里都藏着主动句,它们就像一个个小马达,能让文字充满动力,让读者更容易走进故事里。” 小宇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跑回座位后,又把这个发现告诉了身边的同学,教室里立刻掀起了一股 “寻找主动句” 的热潮。
一周后的作文课上,陈夏让孩子们写一篇题为《我的周末》的短文。批改作文时,她惊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主动使用主动句。朵朵在作文里写道:“我和妈妈一起包饺子,妈妈教我把馅料放进面皮里,我捏出了一个个胖乎乎的饺子。” 句子里没有了以往的 “被” 字,取而代之的是充满互动感的动作描写,仿佛能看到母女俩一起包饺子的温馨画面。小宇的作文里则充满了动感:“我和爸爸去公园放风筝,爸爸帮我举着风筝,我牵着线跑了起来,风筝很快就飞上了天空。” 一个个主动句串联起整个场景,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公园里的微风和孩子的笑声。
陈夏把这些优秀的作文打印出来,贴在教室后面的 “学习园地” 里。每天课间,都有孩子围在那里,轻声朗读着作文里的句子。有一次,朵朵指着自己作文里的句子,小声对身边的同学说:“原来用主动句写作文,能让别人更容易看到我经历的事情。” 陈夏听到这句话,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她知道,自己不仅教会了孩子们一种语法知识,更让他们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让他们愿意用更生动、更有活力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随着时间的推移,“主动句” 渐渐成了三年级(2)班的一个小符号。孩子们在读书、写作、甚至日常交流中,都会不自觉地使用主动句。有时陈夏故意用 “被” 字句和他们说话,他们还会笑着纠正:“老师,应该说‘你把作业本发给我们’,不是‘作业本被你发给我们’。” 每当这时,教室里都会响起一阵欢快的笑声,那些清脆的笑声里,藏着孩子们对知识的热爱,也藏着陈夏作为一名老师的幸福和满足。
陈夏常常想,教育就像播种,有时你不知道播下的种子会在什么时候发芽、开花,但只要用心浇灌,总有一天能看到收获的果实。主动句的教学只是她教学生涯中的一个小片段,但这个片段让她更加坚信,用孩子喜欢的方式传递知识,用生动的故事点燃他们对学习的热情,远比生硬的讲解更有意义。而那些藏在故事里的主动句,就像一颗颗小小的种子,已经在孩子们的心里扎下了根,未来,它们会随着孩子们的成长,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让他们在文字的世界里,永远保持着那份童真和活力,用最真挚、最生动的语言,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