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有人问你 “吃饭的时候总爱追剧” 里哪个部分最 “贴心”,你可能会指着 “吃饭的时候” 说这是提醒时间的,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看似普通的短语其实是介宾短语家族的一员。说它是 “小跟班” 一点不冤枉,因为它永远跟着介词 “在”“从”“对” 这些 “带头大哥”,后面再拽上名词、代词或者名词性短语当 “行李”,凑在一起就能给句子添上各种关键信息 —— 比如时间、地点、方式,就像给汉堡加了生菜和番茄,瞬间让句子 “有料又好吃”。
很多人平时说话、写东西时都在不自觉用介宾短语,可真要说出它的门道,不少人会挠挠头说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如你跟朋友吐槽 “喝奶茶时洒了一身”,这里 “喝奶茶时” 就是介宾短语,介词 “时” 带着 “喝奶茶” 这个 “行李”,清楚交代了倒霉事发生的时间;再比如你跟同事炫耀 “用新买的键盘打字超快”,“用新买的键盘” 也是介宾短语,介词 “用” 领着 “新买的键盘”,说明了打字快的工具。要是把这些 “小跟班” 去掉,句子就会变成 “洒了一身”“打字超快”,听起来就像没头没尾的抱怨或吹牛,谁知道你是啥时候洒的、用啥打的呢?

介宾短语不仅 “贴心”,还特别 “灵活”,在句子里能当 “多面手”。有时候它像个 “向导”,告诉大家动作发生的地点,比如 “猫咪躲在沙发底下打盹”,“在沙发底下” 这个介宾短语一出来,我们立马能想象出猫咪缩在沙发下蜷成一团的样子,要是没了它,只说 “猫咪躲着打盹”,谁知道它躲到哪个犄角旮旯去了?有时候它又像个 “工具员”,说明做事用的东西,比如 “妈妈用面粉做了馒头”,“用面粉” 直接点出了做馒头的原材料,要是改成 “妈妈做了馒头”,别人可能会好奇 “是用米饭做的还是用土豆做的呀”?
还有些时候,介宾短语会扮演 “评论员” 的角色,对句子里的人或事发表看法,比如 “大家对这部电影评价很高”,“对这部电影” 明确了评论的对象是 “这部电影”,而不是别的电影或电视剧,要是去掉它,变成 “大家评价很高”,听的人肯定会一脸懵:“评价啥呀?是评价今天的天气还是评价刚吃的饭?” 另外,它还能当 “时间管家”,比如 “妹妹从早上就开始画画”,“从早上” 交代了画画开始的时间,让我们知道妹妹画了挺长时间,要是只说 “妹妹开始画画”,我们就不清楚她是早上、中午还是晚上开始画的。
不过,虽然介宾短语很实用,但用的时候也得注意 “规矩”,不然很容易闹笑话。比如有人会说 “我把书放在了”,这话没说完就卡住了,因为 “放在了” 后面得跟着介宾短语说明放的地点,像 “放在了桌子上”“放在了书包里”,少了这个 “小跟班”,别人就会追问 “放在哪了呀?总不能放在空气里吧”。还有人会犯 “张冠李戴” 的错,比如把 “对” 和 “在” 弄混,说 “我在这本书很感兴趣”,其实正确的应该是 “我对这本书很感兴趣”,“对” 才能引出感兴趣的对象,用 “在” 的话,就像让语文老师去教数学,根本不搭边,听的人也会觉得别扭。
再比如有人写句子 “爸爸用钥匙打开了门走进来”,这里 “用钥匙” 这个介宾短语用得就很对,清晰说明了开门的工具,但要是改成 “爸爸打开了用钥匙门走进来”,把介宾短语的位置放错了,就变成了 “用钥匙门”,听起来特别奇怪,难道门是用钥匙做的吗?所以说,介宾短语虽然灵活,但也得放在合适的位置,跟对 “带头大哥”(介词),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不然就会像迷路的小跟班,不仅帮不上忙,还会给句子 “添乱”。
其实,介宾短语就像我们生活里的小助手,平时不显眼,可少了它还真不行。不管是跟朋友聊天、写日记,还是写作文、发朋友圈,有了它的帮忙,我们的表达会更清楚、更生动。想想看,要是没有介宾短语,我们说 “去玩”,别人不知道你要去哪玩;说 “吃水果”,别人不知道你要怎么吃、在哪吃。这么看来,这个藏在句子里的 “小跟班”,是不是比我们想象中重要多了?
下次你说话或写东西的时候,不妨多留意一下这些 “小跟班”,看看它们是怎么跟着介词 “大哥”,给句子添彩的。说不定你还能发现更多关于介宾短语的有趣用法,到时候跟身边的人分享,大家肯定会觉得 “原来语法还能这么有意思”!
关于介宾短语的 5 个常见问答
- 问:介宾短语里的 “介词” 都有哪些常见的呀?
答:常见的介词可不少,比如表示时间或地点的 “在、从、到、于”,表示工具或方式的 “用、拿、通过”,表示对象的 “对、向、跟”,还有表示原因的 “因为、由于” 等,这些 “大哥” 都能带着后面的名词、代词组成介宾短语。
- 问:介宾短语能不能单独当句子用呀?比如我说 “在教室里”,这算一句话吗?
答:不算哦!介宾短语更像 “零件”,不能单独当完整句子用。“在教室里” 只说了地点,没说谁在教室里、做了什么,得搭配其他部分,比如 “小明在教室里写作业”,这样才是一句完整的话。
- 问:有时候句子里有好几个介宾短语,会不会显得很乱呀?比如 “妈妈在厨房里用菜刀切菜”,这里有两个介宾短语,没问题吗?
答:只要放对位置就不会乱!“在厨房里” 说明切菜的地点,“用菜刀” 说明切菜的工具,两个介宾短语分别补充不同的信息,搭配在一起反而让句子更具体,我们能清楚知道妈妈在哪、用什么切菜,一点都不混乱。
- 问:我分不清介宾短语和普通名词短语,比如 “红色的书包” 和 “在书包里”,怎么区分呀?
答:看有没有 “介词大哥” 就好啦!“红色的书包” 里没有介词,是靠 “红色的” 这个形容词修饰 “书包”,属于普通名词短语;而 “在书包里” 有介词 “在”,后面跟着 “书包里”,符合 “介词 + 名词 / 名词性短语” 的结构,所以是介宾短语,是不是很简单?
- 问:写作文的时候,多用量宾短语能让作文更好吗?
答:适量用肯定能!比如写 “小狗跑”,改成 “小狗在院子里欢快地跑”,加上 “在院子里” 这个介宾短语,能让读者想象出小狗在院子里撒欢的画面,作文会更生动。但也不用堆太多,不然句子会显得啰嗦,比如 “小明在早上用钢笔在桌子上写作业”,其实保留 “在早上” 和 “用钢笔” 就够啦,多余的反而会让句子变累赘。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