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第三层的角落,那本泛黄的《红楼梦》总在阳光斜照时泛出温柔的光泽。封面边角被岁月磨得有些卷曲,书脊上用钢笔写的名字早已晕开,却依然能辨认出少年时的笔迹。每次指尖触到粗糙的纸页,仿佛都能回到那个蝉鸣聒噪的午后,我躲在老槐树的浓荫里,第一次跟着黛玉葬花的脚步,走进了大观园的繁华与落寞。那时还不懂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的深意,只记得合上书时,胸口像压着一团柔软的云,连晚饭时都在惦记着宝玉是否能寻回丢失的通灵宝玉。
后来在中学的图书馆里,我遇见了《百年孤独》。翻开第一页,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制作小金鱼的场景就像一幅生动的油画在眼前展开。那些重复的名字、循环的命运,起初让我有些困惑,直到读到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突然懂得了马尔克斯笔下那些魔幻故事里藏着的真实人生。图书馆的木质桌椅总带着淡淡的油墨香,我常常在那里待到闭馆铃声响起,才恋恋不舍地把书放回原位,走在昏黄的路灯下,脑海里还在回放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兴衰。
大学时,宿舍床头的《平凡的世界》成了我深夜的陪伴。每当复习到疲惫,或是对未来感到迷茫时,就会翻开这本书。孙少平在煤矿里借着矿灯读书的画面,总能给我无穷的力量。他从黄土地走向外面的世界,经历了爱情的挫折、工作的艰辛,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记得有一次,我因为一次重要的考试失利而情绪低落,读到孙少平面对生活的苦难依然保持乐观时,忍不住红了眼眶。合上书后,我重新整理了复习笔记,第二天清晨又精神饱满地走进了自习室。那本书的书页间,还夹着当时我在图书馆采摘的一片银杏叶,如今叶子早已干枯,却成了那段奋斗时光的珍贵纪念。
工作以后,阅读名著的时间变得零散,却依然没有停下脚步。出差时的行李箱里,总会塞进一本轻便的名著合集。在高铁上,我重读了《简・爱》,当读到简・爱对罗切斯特说 “我们是平等的,就像我们最终都会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一样” 时,依然会被那份独立与自尊深深打动。曾经以为随着年龄增长,对名著的感受会逐渐变淡,可事实恰恰相反。年轻时读名著,更多的是被精彩的情节吸引;而如今再读,却能从文字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跨越时空的共鸣。那些名著中的人物,就像老朋友一样,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给予我不同的启示。
有一次,我带着女儿去书店,她在儿童读物区翻找绘本时,突然被一本插图版的《小王子》吸引。她拉着我的手,让我给她读里面的故事。当读到小王子与狐狸相遇,狐狸说 “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时,女儿似懂非懂地眨着眼睛。我突然意识到,名著的传承就是这样奇妙,从我们小时候被故事吸引,到长大后从中汲取力量,再到后来把这些故事讲给下一代听。那些蕴含在文字里的智慧与情感,就像一颗颗种子,在不同的心灵土壤里生根发芽,开出独一无二的花朵。
记得去年搬家时,整理出了满满一箱名著。有的书封面已经破损,有的书页上写满了批注,还有的书里夹着电影票根、演唱会门票,每一本书都承载着一段难忘的回忆。我把这些书小心翼翼地放进新书架,看着它们整齐地排列在一起,就像看到了自己一路走来的成长轨迹。朋友问我,现在有了电子书,为什么还执着于收藏纸质名著?我想,或许是因为纸质书能带来一种独特的仪式感,指尖划过纸页的触感、书本散发的油墨香气,还有那些随手写下的感悟,都是电子书无法替代的。更重要的是,这些书就像一个个时光宝盒,每当翻开它们,就能回到那个与名著相遇的瞬间,重温当时的感动与思考。
如今,每当周末的午后,我依然会泡一杯茶,坐在阳台的藤椅上,翻开一本名著。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书页上,文字仿佛有了生命,在眼前缓缓流淌。有时读到精彩之处,会忍不住停下来,闭上眼睛细细品味;有时读到感人的情节,也会像年轻时一样,悄悄擦去眼角的泪水。我知道,在未来的日子里,还会有更多与名著相遇的时刻,每一次相遇,都会是一场新的心灵之旅。而那些曾经读过的名著,也会像点点星光,照亮我前行的道路,陪伴我走过人生的每一个春夏秋冬。
或许,这就是名著的魅力吧。它们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反而会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珍贵。无论我们身处人生的哪个阶段,无论我们面临怎样的困惑与挑战,总能在名著中找到慰藉与力量。那么,下一次与名著的相遇,又会是在哪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又会有怎样的感动在等待着我们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