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苏的指尖总沾着些靛蓝色的墨痕,那是他在古籍修复室里与泛黄纸页打交道时留下的印记。四十年来,他守着市图书馆三楼的这间屋子,见过虫蛀成筛子的宋刻本,也遇过被水火浸泡得字迹模糊的明清手札。对他而言,修复古籍不只是修补纸张的裂痕,更像是在破碎的信息碎片里拼图,从残缺的文字、模糊的批注甚至纸页的纤维纹路里,找出那些被时光掩埋的故事。
去年初秋,一位姓陈的年轻人抱着个旧木箱找到老苏。箱子里是他曾祖父留下的十几本日记,纸页已经脆得像枯叶,有些字迹被水渍晕染,连辨认都成了难题。年轻人说,曾祖父曾在民国时期做过铁路工程师,家里人总听说他参与过一条未完工的铁路修建,却没人知道具体细节。“我想看看日记里有没有记载,也算给家里人一个交代。” 年轻人说话时,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木箱边缘,那小心翼翼的模样,让老苏想起三十年前自己刚入行时,第一次接触古籍时的敬畏。

老苏把日记带回修复室,先在恒温恒湿的柜子里放了三天,让脆弱的纸页适应环境。正式工作时,他会戴上特制的放大镜,逐字逐句地辨认日记内容。遇到字迹模糊的地方,就用软毛刷轻轻拂去纸页上的浮尘,再用特殊的灯光照射,让隐藏的墨迹慢慢显现。有一次,他在其中一本日记里发现了几行被墨水覆盖的文字,透过灯光仔细观察,才看清那是一串铁路站点的名称,每个名称后面还标注着海拔高度和地质情况。
这些信息让老苏兴奋不已,他立刻联系了年轻人,把这个发现告诉了他。年轻人赶来后,老苏指着那些文字解释:“你看,这些站点名称很可能就是你曾祖父当年负责修建的铁路路段。标注的海拔和地质情况,应该是他在实地勘察时记录的,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工程资料。” 年轻人看着那些模糊却珍贵的文字,眼眶瞬间红了:“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还能找到这些证据。我曾祖父当年为了这条铁路,跑遍了大半个省,最后却因为战乱没能完工,这一直是他的遗憾。现在有了这些信息,我就能把他的故事整理出来,让更多人知道他的付出。”
这件事让老苏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信息提取的意义。在古籍修复的过程中,他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也许是一首被删减的古诗,也许是一段被批注覆盖的历史记载,也许是一张夹在书里的旧照片背后的文字。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信息,往往能还原一段被遗忘的历史,或是解开一个困扰多年的谜团。
有一次,市博物馆筹备一个关于地方历史的展览,需要从一批明清时期的地方史志中提取关于古代水利工程的信息。这批史志大多残缺不全,有些甚至连封面都没有,整理起来难度很大。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找到老苏,希望他能帮忙。老苏接下任务后,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逐本翻阅那些史志。他不仅仔细记录下每一处提到水利工程的文字,还根据上下文推断出一些工程的修建时间、规模和作用。
比如,他在一本残缺的清代《水利志》里,发现了一段关于 “通济渠” 的记载,里面提到这条渠是由当时的知府主持修建,连接了当地的两条主要河流,解决了沿岸十几个村庄的灌溉问题。但记载里没有提到具体的修建年份。老苏没有就此放弃,他又查阅了其他相关的史志和文献,在一本清代的《知府年谱》里找到了线索 —— 那位知府在任期间,曾有一年发生了严重的旱灾,他因此上书朝廷,请求拨款修建水利工程,而那正是 “通济渠” 修建的时间。通过这样的信息整合,老苏不仅还原了 “通济渠” 的历史面貌,还补充了许多文献中没有记载的细节,为博物馆的展览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在老苏看来,信息提取就像在沙滩上寻找贝壳,需要耐心和细心,更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他常常对身边的年轻人说:“提取信息不是简单地把文字抄下来,而是要学会分析和判断。比如在古籍里看到一段记载,不能只看表面意思,还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甚至作者的生平经历,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信息背后的含义,避免断章取义。”
他曾遇到过一位年轻的历史学者,这位学者在研究一位明代文人时,从一本文人的书信集里提取到一段文字,里面提到这位文人曾 “被贬至南疆”。学者据此认为这位文人的仕途一直不顺,多次被贬。但老苏在帮他整理其他相关文献时,发现了另一份记载,里面明确提到这位文人 “因母丧辞官,后隐居南疆”。原来,“被贬至南疆” 是文人自己的谦辞,并非真的被贬。如果学者只根据那一段文字下结论,就会误解这位文人的生平经历。老苏把这个发现告诉学者后,学者恍然大悟:“幸好有您帮忙,不然我可能会一直被这个错误的信息误导,研究方向也会走偏。”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有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可以辅助信息提取,比如文字识别软件、数据库检索系统等。但老苏认为,这些技术虽然提高了效率,却不能完全替代人工提取。“机器可以快速识别文字,但它无法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历史背景,也无法分辨那些模糊、残缺的信息中隐藏的线索。” 他举例说,之前有一款文字识别软件在处理一批古籍时,把 “旱灾” 误识别成了 “火灾”,如果不经过人工核对,这个错误的信息就会被沿用,进而影响后续的研究。
所以,老苏一直坚持人工提取与技术辅助相结合的方式。在处理大量文献时,他会先用文字识别软件初步提取文字,然后再逐句核对,修正错误的地方,同时留意那些软件无法识别的模糊信息。他说:“信息提取就像打磨一件玉器,需要用技术这个‘粗砂纸’先去除表面的杂质,再用人工这个‘细砂纸’仔细打磨,才能让里面的‘玉质’—— 也就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 显现出来。”
这些年来,老苏通过信息提取,帮助很多人解决了难题,也为地方历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他整理的关于古代水利工程、交通路线、民俗文化的信息,被收录进了地方历史数据库,成为研究人员重要的参考资料;他从古籍中提取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被改编成了地方戏曲,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他帮助普通人从家族旧物中找到的珍贵信息,也让一个个家庭的记忆得以延续。
如今,老苏已经六十多岁了,眼角的皱纹里都仿佛藏着古籍的墨香。他依然每天准时出现在修复室里,戴着放大镜,小心翼翼地翻阅着那些古老的纸页。有人问他,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这么辛苦?他总是笑着说:“这些古籍里藏着太多的秘密,每提取出一条有价值的信息,就像解开了一个时光的密码,能看到过去的故事,也能给现在和未来留下一些东西。这份工作,我做一辈子都不觉得累。”
年轻人也常常来向老苏请教信息提取的方法,他总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们。他会教他们如何辨别古籍的版本,如何识别不同时期的文字特征,如何从残缺的信息中推断出完整的内容。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古籍修复和信息提取产生兴趣,有人甚至选择把这作为自己的职业。
老苏知道,自己终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修复室,但那些通过信息提取被还原的历史,那些被保存下来的故事,会像一盏盏灯,照亮未来的路。而那些年轻的传承者,也会带着他的经验和信念,继续在纸页间寻找那些被时光掩埋的宝藏,让更多有价值的信息重见天日,连接起过去与未来。那么,当你在整理旧物,或是翻阅一本老书时,是否也会留意那些隐藏在文字、图像背后的信息?又会用怎样的方式去提取和解读它们,让那些沉寂的故事重新焕发生机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