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 年的夏天,一列绿皮火车缓缓驶出北京站台,车窗边坐着一位梳着麻花辫的年轻姑娘。她怀里紧紧抱着一摞考古专业书籍,指尖反复摩挲着书页上 “敦煌” 两个字 —— 这个名字从大学课堂上被教授念出时,就已在她心里埋下了种子。姑娘名叫樊锦诗,彼时刚从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主动请缨前往千里之外的敦煌莫高窟,谁也未曾料到,这一去,便是六十载光阴。
初到莫高窟的日子,远比想象中艰难。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戈壁滩上日复一日的风沙。清晨醒来,被子上常会积起一层细沙;夜晚伏案工作,煤油灯的光亮在狂风中不停摇曳,随时可能被吹灭。石窟里的壁画历经千年岁月侵蚀,不少已经出现起甲、褪色、脱落的情况,保护工作迫在眉睫。樊锦诗跟着老专家们钻进洞窟,拿着放大镜一点点观察壁画细节,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每一处病害的位置和特征。她的手指常常被粗糙的岩壁磨得发红,却从没有停下手中的笔 —— 在她眼里,那些色彩斑驳的壁画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是需要用心守护的文明瑰宝。

1966 年,特殊的时代浪潮席卷全国,莫高窟也未能幸免。一些人试图闯入洞窟破坏壁画,樊锦诗得知消息后,连夜带着几个同事守在洞窟门口。风沙刮得人睁不开眼,她却始终挺直脊背,一遍遍地向试图闯入的人解释壁画的珍贵价值。“这些壁画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是全人类的财富,我们不能让它们在我们手里被毁了!” 她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在她和同事们的坚守下,那些珍贵的壁画最终得以保全。
随着时间的推移,樊锦诗在敦煌的名气越来越大,不少高校和科研机构向她抛出橄榄枝,承诺给予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更优厚的待遇。家人也多次劝她离开敦煌,回到北京过安稳日子。面对这些诱惑,樊锦诗却始终没有动摇。“我已经把心留在敦煌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窟一画都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它们。” 她依旧每天早早地来到洞窟,仔细检查壁画的保存情况,和年轻的考古工作者一起探讨保护方案。为了更好地保护敦煌文物,她还积极推动敦煌研究院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对壁画进行数字化保护。在她的努力下,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数字平台领略到了敦煌文化的魅力。
岁月在樊锦诗的脸上留下了痕迹,却丝毫没有改变她对敦煌的热爱与坚守。如今,已经年过八旬的她,依然牵挂着敦煌莫高窟的每一处洞窟、每一幅壁画。她常常会拄着拐杖,慢慢走到洞窟前,看着那些历经千年依然色彩鲜艳的壁画,眼神里满是温柔与欣慰。她培养的一批又一批年轻考古工作者,已经接过了她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守护着这片大漠中的文明瑰宝。
樊锦诗用六十年的时光,诠释了什么是 “坚守”,什么是 “奉献”。她的故事,就像大漠中的驼铃,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回响,提醒着人们那些隐藏在戈壁深处的文明记忆,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用心去守护。而这份守护的精神,又将如何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传承?又会有多少人循着她的足迹,走进这片大漠,为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或许,正是樊锦诗故事留给我们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