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文诵读大赛:一场浸润心灵的语文盛宴

校园的林荫道旁,桂花香气悄然弥漫的时节,一场酝酿已久的经典诗文诵读大赛正式拉开帷幕。这场活动并非简单的才艺展示,而是语文教育实践中一次深度的文化浸润,旨在通过声音的演绎,让学生重新触摸古典文学的温度,感受文字背后沉淀的千年智慧。从策划到执行,每个环节都经过精心打磨,力求让参与者在过程中不仅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建立与传统文化的精神联结。

大赛筹备阶段,语文组教师团队进行了细致的分工。课程研发小组耗时两周,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与明清小品,筛选出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具备文学审美价值的篇目。他们避开过于晦涩的篇章,同时拒绝浅显的快餐式文本,最终确定三十篇备选作品,并为每篇撰写详细的背景解读与诵读指导。道具组则根据不同诗文的意境,准备相应的视觉辅助元素,素色的卷轴、古朴的灯笼、简约的水墨投影,这些元素并非为了追求华丽,而是为了营造与文本相符的氛围,帮助观众更快进入诗文的情境之中。

报名环节启动后,学生参与的热情超出预期。高一年级的报名人数达到全年级总人数的七成,不少学生主动组成小组,选择《春江花月夜》《岳阳楼记》等篇幅较长的集体诵读篇目。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语文教师利用课后时间开设专题辅导课,逐字逐句解析诗文的韵律与情感。在讲解《赤壁赋》时,教师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体会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中蕴含的豁达与苍凉,让学生明白诵读不仅是声音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

比赛当天,阶梯教室座无虚席。舞台布置简洁而庄重,背景幕布上用隶书书写着 “诵经典,品书香” 六个大字,灯光柔和地洒在舞台中央的诵读台上。首个登场的是高一(3)班的小组,他们选择的篇目是《诗经・秦风・无衣》。伴随着低沉的古琴声,学生们身着深灰色汉服,站姿挺拔,声音铿锵有力。“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每一句诵读都饱含激昂的情感,将古代将士同仇敌忾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台下的观众屏息凝神,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却充满热血的年代。

比赛过程中,诸多精彩瞬间令人印象深刻。高二(1)班的李同学独自诵读《琵琶行》,她没有依赖复杂的道具,仅凭借声音的变化便将诗文的意境演绎得层次分明。从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的低沉舒缓,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的急促明快,再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的悲愤激昂,她的声音如同灵动的音符,在空气中跳跃,将白居易笔下的故事娓娓道来。当读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时,她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台下不少观众眼中泛起了泪光。

评委点评环节,语文特级教师张老师的话语引人深思。他指出,本次大赛最可贵的并非技巧的完美,而是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与真诚表达。“有些同学的诵读技巧或许不够娴熟,但他们在声音中传递出的对诗文的热爱与感悟,远比华丽的技巧更有力量。” 他以《登高》的诵读为例,强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中蕴含的沉郁顿挫,需要学生结合杜甫晚年的境遇去体会,只有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才能让诵读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同时,他也提醒学生,经典诗文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学审美,更在于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与文化精神,诵读的过程也是学习与思考的过程。

大赛落幕时,获奖名单的公布并非终点。语文组随后发起了 “经典诵读打卡” 活动,鼓励学生将比赛中的热情延续到日常学习中。每天清晨,校园的晨读角都会聚集不少学生,他们手持诗文集,或独自诵读,或相互交流感悟。高一年级的王同学在打卡日记中写道:“以前读《论语》,只觉得是枯燥的古文,通过这次大赛,我才明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蕴含的学习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包含的处世之道。这些经典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能指导我生活的智慧。”

这场经典诗文诵读大赛,以语文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的大门。它没有刻意追求形式的热闹,而是通过扎实的文本解读、真诚的情感表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经典的魅力,提升语文素养。在这个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这样的活动如同一场及时的甘霖,滋养着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浮躁的环境中静下心来,聆听文字的声音,感受文化的力量。而这种对经典的热爱与传承,也将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伴随他们在语文学习的旅程中不断前行。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上一篇 2025-10-13 02:36:35
下一篇 2025-10-13 02:41:08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