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的书架上总摆着本泛黄的《小王子》,封皮边角卷成了波浪,书脊处用红绳细细缝过。每个周末午后,他都会搬张竹椅坐在院中的老槐树下,等着巷子里的孩子们跑过来。这些孩子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父母忙着在附近的批发市场打拼,午后的时光便成了他们最难熬的空闲。
老周原本是市话剧团的演员,退休后搬回老城区,发现邻居家的孩子总在巷口游荡,便想着用自己的老本行做点什么。第一次召集孩子们时,他手里拿着那本《小王子》,却没直接翻开,而是从口袋里掏出个铁皮饼干盒,里面装着用彩纸剪的狐狸、玫瑰和小王子的面具。“咱们今天不读书,咱们来演书。” 他笑着把面具分给孩子们,阳光透过槐树叶的缝隙落在孩子们惊喜的脸上。
孩子们起初很拘谨,捧着台词本的手都在微微发抖。读小王子的男孩叫乐乐,说话总带着怯生生的口音,念到 “仪式让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 时,声音小得像蚊子叫。老周没急着纠正,而是蹲下来帮他调整面具的位置,轻声问:“你觉得小王子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 乐乐眨了眨眼,小声说:“他可能不想让狐狸难过吧。”“那你试着用不想让朋友难过的语气再读一次。” 老周的声音很轻,却像有魔力。这一次,乐乐的声音虽然还是有些发颤,却多了几分认真,连坐在旁边的小女孩都停下了手里的树枝,抬头望向他。
随着分角色朗读的次数越来越多,孩子们的变化也悄悄显现。以前总爱低着头的小雨,在扮演《绿野仙踪》里的多萝西后,开始愿意主动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说话语速飞快的浩浩,为了演好《龟兔赛跑》里的乌龟,特意放慢了语速,连平时总爱批评他的妈妈都笑着说:“孩子现在说话稳重多了。” 老周的饼干盒里也渐渐多了新东西:孩子们自己画的角色卡片、用毛线做的小道具,还有一张夹在《小王子》里的纸条,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周爷爷,我们下次演《西游记》吧。”
有一次,巷口的杂货店老板提议,让孩子们在周末的傍晚给街坊们表演一次。消息传出去后,孩子们既兴奋又紧张。乐乐为了演好孙悟空,每天放学后都对着镜子练习挑眉和甩 “金箍棒”(其实是根拖把杆);小雨特意让妈妈给自己缝了件红色的小裙子,因为她觉得多萝西的红鞋子需要红色裙子搭配。表演那天,老槐树下挤满了人,连平时很少出门的张奶奶都搬着小板凳来了。当孩子们戴着面具,声情并茂地念出台词时,人群里的掌声此起彼伏,有的街坊还拿出手机录像,嘴里念叨着:“这些孩子真了不起。”
表演结束后,乐乐跑到老周身边,仰着头问:“周爷爷,我们以后还能演更多故事吗?” 老周摸了摸他的头,指了指书架上越来越多的书:“只要你们愿意听,愿意演,这里的故事永远也讲不完。” 晚风拂过槐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为孩子们的笑声伴奏。书架上的《小王子》依旧摆在显眼的位置,只是封皮上多了几个小小的签名,那是孩子们用彩色笔写下的自己的名字,还有他们扮演过的角色名。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周的槐树下总能传来孩子们的声音,有时是《白雪公主》里七个小矮人的欢笑声,有时是《海底两万里》里尼摩船长的沉稳叙述。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小小的 “朗读角”,有人送来新的绘本,有人主动帮忙制作道具,甚至有几位退休的老师也加入进来,帮孩子们分析角色。孩子们的台词本上渐渐多了密密麻麻的批注,有的是对角色心情的理解,有的是自己想到的小动作提示。
有一天,乐乐拿着一张皱巴巴的通知书跑过来,兴奋地告诉老周,他在学校的朗读比赛中得了一等奖。“我演的是《小王子》里的狐狸,就像您教我的那样,想着要和朋友好好告别。” 乐乐的眼睛亮晶晶的,像装着星星。老周看着他,突然想起自己刚进话剧团的时候,老团长也是这样耐心地指导他,告诉他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灵魂,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让角色 “活” 起来。
现在,老周的书架上又多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孩子们自己编写的小故事,封面上画着一棵老槐树,树下坐着一群戴着面具的孩子,还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书的扉页上写着一行字:“这里的声音有魔法,能让故事长出翅膀。” 每当午后的阳光洒在书架上,老周都会想起孩子们第一次戴上面具时的模样,想起他们从怯生生到自信满满的变化,想起槐树下那些充满笑声和掌声的日子。
巷子里的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孩子们的声音也依旧在午后的时光里响起。有时路过的人会停下脚步,静静地听一会儿,然后笑着走开,仿佛也被这槐树下的声音魔法所感染。谁也不知道,下一个周末,孩子们又会带来怎样的故事,又会在哪些人的心里种下热爱的种子。或许,这就是分角色朗读的魔力,它不仅仅是文字的传递,更是心灵的交流,是让每个平凡日子都变得闪闪发光的秘密。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