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藤椅放在阳台角落,藤条早已失去初时的浅黄,被岁月浸成温润的深褐,像老茶饼上沉淀的光泽。椅面中央有一处细微的凹陷,是数十年来无数个午后,奶奶坐着择菜、缝补、听收音机时,身体与藤条磨合出的温柔印记。每次我回老家,总爱先去阳台看看那把藤椅,指尖拂过交错的藤纹,能触到阳光晒过的暖意,还有奶奶留下的、淡淡的皂角香。
去年夏天整理老房子,妈妈提议把藤椅卖掉,说占地方又没人常坐。我蹲在藤椅旁,突然发现扶手内侧藏着一道细小的刻痕,是我小学时用铅笔刀偷偷划下的星星。那时奶奶坐在椅上给我织毛衣,我嫌毛线球滚来滚去麻烦,就用刀在扶手上刻了个小坑当 “球窝”,奶奶发现后没骂我,只是笑着用砂纸轻轻磨了磨刻痕边缘,说 “丫头的小手真有劲”。
后来我上了中学,开始住校,每次周末回家,总能看见奶奶坐在藤椅上张望。她耳朵不太好,听不见楼梯口的脚步声,却能凭着直觉,在我掏出钥匙开门的前几秒,慢悠悠地站起来。有次我故意提前半小时回家,趴在门外听动静,只听见藤椅轻微的 “咯吱” 声,一下又一下,像奶奶心跳的节奏。原来她每天下午都会坐在那里,从三点等到五点,生怕错过我回家的时刻。
高三那年冬天特别冷,我晚自习要到十点才结束。奶奶怕我回家路上冻着,每天晚上都会把藤椅搬到客厅靠近暖气的地方,在上面铺一层厚厚的羊毛垫,再把我的棉拖鞋放在椅边烘着。有天我因为考试失利,在学校多待了半小时,回家时发现客厅的灯还亮着,奶奶歪在藤椅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给我热牛奶的搪瓷杯。藤椅的 “咯吱” 声似乎也放轻了,怕惊扰了她的浅眠。我轻轻把杯子从她手里抽出来,才发现杯壁上贴着一张小纸条,上面是奶奶歪歪扭扭的字:“丫头,牛奶凉了就再热,别委屈自己。”
大学我去了外地,每年只能回家两次。每次视频通话,奶奶总爱坐在藤椅上,把手机放在面前的小桌上。镜头里的藤椅渐渐显露出更多岁月的痕迹,有些藤条开始松动,妈妈想换把新的,奶奶却不同意,说 “这椅子坐着舒服,丫头回来还能坐”。去年暑假我回家,发现藤椅的扶手处多了一块小小的木补丁,是爸爸用旧木料做的,颜色和藤椅有些不搭,却透着一股笨拙的温柔。奶奶说,前阵子她打扫卫生时不小心把扶手碰断了,爸爸怕她伤心,连夜赶做了补丁,还特意用砂纸磨了好几个小时,让补丁摸起来和藤条一样光滑。
上个月奶奶生日,我特意提前回家,想给她一个惊喜。推开家门时,看见奶奶正坐在藤椅上,给我织一条围巾。阳光透过阳台的玻璃窗,洒在她银白的头发上,也洒在藤椅的藤纹里,把那些岁月的褶皱都染成了金色。奶奶看见我,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笑着站起来,藤椅发出熟悉的 “咯吱” 声,像在欢迎我回家。她拉着我的手,让我坐在藤椅上,说 “你试试,垫了新的棉垫,比以前更软和了”。我坐下时,椅面的凹陷刚好托住我的后背,就像奶奶的怀抱一样温暖。
现在每次打电话,我都会问奶奶:“藤椅还好吗?” 奶奶总会笑着说:“好着呢,每天都晒太阳,比你还舒服。” 其实我知道,藤椅早已不是一件普通的家具,它承载着奶奶对我的思念,也记录着我们之间无数个温暖的瞬间。那些藏在藤纹里的时光,那些藤椅 “咯吱” 声里的牵挂,都是奶奶用爱编织的网,无论我走多远,都能被这张网温柔地包裹着。
或许有一天,藤椅会变得更旧,甚至不能再坐人,但我知道,它永远会在我记忆的阳台上,沐浴着阳光,等待着我回家。就像奶奶的爱,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永远都在那里,温暖而坚定。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