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语文课堂,你是不是先想到埋头背古诗、对着阅读理解绞尽脑汁?其实语文也能玩出花!上周我们班搞了场 “课本剧创意演绎大赛”,现在回想起来,嘴角还忍不住往上翘,那场面简直又热闹又暖心,每个人都玩嗨了还学明白了,比单纯听课有意思一百倍!
一开始老师提议办课本剧的时候,班里瞬间炸开了锅。有人拍着桌子喊 “我要演孙悟空!”,也有人小声嘀咕 “我连上台说话都紧张,演剧也太可怕了吧”。我本来也有点犹豫,可看着周围同学眼里的光,又想起课本里那些有意思的故事 ——《两小儿辩日》里两个小孩争得面红耳赤,《皇帝的新装》里皇帝光着身子逛街的荒唐,要是能把这些演出来,肯定特别好玩。于是我咬咬牙,拉着同桌报名参加了《两小儿辩日》的剧组,还主动揽下了 “编剧” 的活儿,想把课文里的对话变得更生动些。

我们剧组一共五个人,除了我这个 “编剧”,还有两个同学分别演 “小儿甲”“小儿乙”,一个同学演 “孔子”,剩下的同学负责简单的道具 —— 比如用硬纸板做个太阳,用旧围巾给 “孔子” 做个长袍。刚开始讨论剧本的时候,大家吵得像菜市场。演 “小儿甲” 的张明说:“我觉得得加句台词,比如我说完‘日初出大如车盖’,你得反驳‘不对不对,日中时更近’,这样才有意思!” 演 “小儿乙” 的李娜不乐意了:“课文里就是那么说的,改了老师会不会说我们不尊重原文啊?” 我赶紧打圆场:“老师说可以加创意,只要不偏离课文主旨就行。我们加几句口语化的对话,反而更贴近生活,观众也更容易笑。”
后来我们琢磨出个点子:让 “孔子” 一开始慢悠悠走上来,还背着手说 “吾日三省吾身”,结果刚说完就被两个小孩拉住问太阳远近的问题,一下子从 “淡定圣人” 变成 “挠头困惑者”,最后还得笑着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个反差感一出来,我们自己排练的时候就笑个不停。道具组的同学也超给力,他们找了奶奶的花围巾给 “孔子” 当长袍,还在硬纸板太阳上涂了金灿灿的颜料,远远一看还真像那么回事儿。不过排练也有翻车的时候,有次张明演着演着忘词了,急得直跺脚,最后居然冒出一句 “反正就是早上的太阳离得近!”,逗得我们全剧组蹲在地上笑,连隔壁排练《皇帝的新装》的同学都跑过来看热闹。
比赛那天,教室里被布置得特别有氛围。黑板上写着 “课本剧创意演绎大赛”,还画了彩色的气球和星星,讲台变成了小舞台,底下摆着同学们带来的小椅子,连老师都搬了个凳子坐在第一排,手里还拿着手机准备拍照。第一个上场的是《皇帝的新装》剧组,演皇帝的同学穿着爸爸的大西装,腰里系了根红腰带,走起路来一扭一扭的,特别滑稽。当两个 “骗子” 说 “只有聪明的人才能看见新衣服” 时,皇帝故意挺胸抬头,装作自己看得见的样子,可底下的同学都忍不住小声笑:“他根本没穿新衣服啊!” 最逗的是演小孩的同学,他跑上台的时候差点摔了一跤,站稳后大声喊 “皇帝没穿衣服!”,那认真的小模样,让全班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笑声,连老师都捂着嘴笑出了声。
终于到我们剧组上场了,我站在后台,手心全是汗,心里默念着台词。张明和李娜一上场就进入状态,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争得面红耳赤,连手比划的动作都特别到位。演孔子的王浩也超棒,他背着手慢悠悠走出来,被拉住后皱着眉头思考的样子,活像个真的古代学者。当他最后笑着说 “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时,底下的同学都鼓掌了。我坐在台下,看着我们排练了好几天的课本剧被完美呈现,心里比吃了糖还甜。
所有剧组表演完后,老师开始点评。她笑着说:“没想到大家这么有创意!《皇帝的新装》里皇帝的小表情、《两小儿辩日》里孔子的反差萌,都让我眼前一亮。更重要的是,你们通过演剧,把课文里的人物和道理都吃透了 —— 知道了‘实事求是’的重要,也明白了‘不要自欺欺人’的道理,这比老师讲十遍课文都管用!” 最后我们剧组得了 “最佳创意奖”,拿到奖状的时候,我们五个紧紧抱在一起,又蹦又跳,感觉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活动结束后,大家还意犹未尽。有的同学说下次要演《西游记》里的 “三打白骨精”,有的同学说想尝试现代诗改编的小短剧。我也暗暗下定决心,下次要挑战当演员,亲身体验站在舞台上的感觉。原来语文从来都不是枯燥的背诵和做题,它可以是课本剧里的欢声笑语,可以是角色背后的思考,可以是和同学一起合作的温暖。这场课本剧活动,不仅让我们玩得开心,更让我们爱上了语文里的那些故事、那些道理,也让我们明白 —— 原来学习也可以这么有趣!
现在再翻开《两小儿辩日》那篇课文,我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张明和李娜争论的样子,浮现出王浩穿着花围巾长袍的 “孔子”,还有台下同学们的笑声。这种带着回忆的学习,比任何笔记都深刻。我想,这就是语文活动的意义吧 —— 让文字活起来,让学习乐起来,让我们在笑声里收获知识,也收获难忘的时光。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