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且使用人数众多的语言之一,其发音体系有着严谨的结构和独特的规律。在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中,声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构成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搭建房屋的基石,为每一个汉字的准确发音奠定基础。很多人在学习汉语发音时,常常会因为对声母的认识不够深入而出现读音偏差,影响交流效果。因此,深入了解声母的相关知识,对于掌握标准的汉语普通话发音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声母,简单来说,就是汉语音节开头的辅音。在汉语普通话里,一个完整的音节通常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组成,部分音节还会带有声调。例如 “bā” 这个音节,“b” 就是声母,“ā” 是韵母;“guǒ” 这个音节中,“g” 是声母,“uǒ” 是韵母。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音节都有声母,像 “ān”“ōu” 这类没有声母的音节,在语音学中被称为零声母音节。不过,零声母音节的存在并不影响声母在整体语音系统中的核心地位,绝大多数常用汉字的发音都离不开声母的参与。

要全面认识声母,首先需要了解汉语普通话中声母的具体分类。根据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不同,汉语普通话的声母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从发音部位来看,声母主要包括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和舌根音七种类型。双唇音是由上唇和下唇接触或接近形成阻碍而发出的音,常见的有 “b、p、m”;唇齿音则是上齿与下唇接触形成阻碍发出的音,只有 “f” 这一个;舌尖前音是舌尖抵住或接近上齿背形成阻碍发出的音,如 “z、c、s”;舌尖中音是舌尖抵住上齿龈形成阻碍发出的音,包括 “d、t、n、l”;舌尖后音是舌尖翘起,抵住或接近硬腭前部形成阻碍发出的音,有 “zh、ch、sh、r”;舌面音是舌面前部抵住或接近硬腭前部形成阻碍发出的音,如 “j、q、x”;舌根音则是舌根抵住或接近软腭形成阻碍发出的音,包括 “g、k、h”。
从发音方法来看,声母的分类则更为细致,主要依据阻碍的方式、声带是否振动以及气流的强弱来划分。按照阻碍方式,声母可分为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和边音。塞音是发音时气流完全被阻碍,然后突然解除阻碍,使气流冲出而发出的音,像 “b、p、d、t、g、k” 都属于塞音;擦音是发音时气流在阻碍部位之间形成狭窄的通道,气流从中摩擦而出发出的音,例如 “f、h、x、sh、r、s”;塞擦音则是发音时先形成完全阻碍,然后逐渐解除阻碍,使气流摩擦而出,兼具塞音和擦音的特点,常见的有 “j、q、zh、ch、z、c”;鼻音是发音时口腔中的阻碍完全形成,气流从鼻腔流出,声带振动发出的音,只有 “m、n” 两个;边音是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气流从舌头的两边流出,声带振动发出的音,只有 “l”。
根据声带是否振动,声母还可以分为清音和浊音。清音是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音,汉语普通话中大多数声母都是清音,如 “b、p、f、d、t、g、k、h、j、q、x、zh、ch、sh、z、c、s”;浊音则是发音时声带振动的音,普通话中的浊音较少,只有 “m、n、l、r” 这四个。而按照气流的强弱,塞音和塞擦音又可以分为送气音和不送气音。送气音是发音时气流较强的音,如 “p、t、k、q、ch、c”;不送气音则是发音时气流较弱的音,像 “b、d、g、j、zh、z”。这些不同的分类方式,从多个维度展现了声母发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为人们准确掌握声母的发音提供了清晰的依据。
在汉语普通话的发音实践中,声母的正确发音直接影响着汉字读音的准确性,而不同声母的发音特点也决定了其在实际运用中的注意事项。以双唇音 “b” 和 “p” 为例,两者都属于塞音、清音,但 “b” 是不送气音,“p” 是送气音。发 “b” 音时,双唇紧闭,阻碍气流,然后双唇突然打开,让气流轻微冲出,声带不振动;发 “p” 音时,双唇同样紧闭阻碍气流,但打开双唇时气流冲出的力度比 “b” 大,声带也不振动。很多人在发音时容易将这两个声母混淆,尤其是在一些方言区,由于方言习惯的影响,可能会把 “b” 发成 “p”,或者把 “p” 发成 “b”,导致读音错误。比如把 “爸爸(bà ba)” 读成 “pà pa”,把 “跑步(pǎo bù)” 读成 “bǎo pù”,这样的发音偏差会让听话者产生误解,影响交流的顺畅性。
再看舌尖后音 “zh、ch、sh、r” 和舌尖前音 “z、c、s”,这两组声母在发音上的区别主要在于舌尖的位置。发 “zh、ch、sh、r” 时,舌尖需要翘起,抵住或接近硬腭前部,而发 “z、c、s” 时,舌尖只需抵住或接近上齿背。对于一些方言中没有舌尖后音的人来说,掌握这两组声母的发音难度较大,常常会把 “zh” 读成 “z”,“ch” 读成 “c”,“sh” 读成 “s”,“r” 读成 “l” 或 “s”。例如把 “知道(zhī dào)” 读成 “zī dào”,“吃饭(chī fàn)” 读成 “cī fàn”,“老师(lǎo shī)” 读成 “lǎo sī”,“日子(rì zi)” 读成 “lì zi” 或 “sì zi”。要纠正这样的发音问题,就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找准舌尖的位置,体会不同发音部位带来的差异,逐渐形成正确的发音习惯。
舌根音 “g、k、h” 的发音也有其独特之处,发这三个音时,舌根需要抵住或接近软腭。发 “g” 音时,舌根抵住软腭,阻碍气流,然后突然解除阻碍,气流冲出,声带不振动,且气流较弱,属于不送气塞音;发 “k” 音时,舌根同样抵住软腭阻碍气流,但解除阻碍时气流冲出的力度比 “g” 大,属于送气塞音;发 “h” 音时,舌根接近软腭,形成狭窄通道,气流从中摩擦而出,属于擦音。在实际发音中,有些人可能会因为舌根肌肉不够灵活,导致 “g、k、h” 的发音不够清晰,或者把 “h” 和 “f” 混淆,比如把 “喝水(hē shuǐ)” 读成 “fēi shuǐ”,把 “飞机(fēi jī)” 读成 “huī jī”,这就需要通过针对性的练习,加强舌根肌肉的控制能力,准确把握发音要领。
声母不仅在单独发音时有着严格的要求,在与韵母配合组成音节时,也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被称为声韵配合规律。了解声韵配合规律,对于正确拼读汉字、避免发音错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汉语普通话的韵母根据开头元音的发音口形,可以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简称 “四呼”。开口呼韵母是指没有韵头,韵腹不是 i、u、ü 的韵母,如 “a、o、e、ai、ei、ao、ou、an、en、ang、eng” 等;齐齿呼韵母是指韵头或韵腹是 i 的韵母,如 “i、ia、ie、iao、iou、ian、in、iang、ing” 等;合口呼韵母是指韵头或韵腹是 u 的韵母,如 “u、ua、uo、uai、uei、uan、uen、uang、ueng、ong” 等;撮口呼韵母是指韵头或韵腹是 ü 的韵母,如 “ü、üe、üan、ün、iong” 等。
不同类别的声母与不同 “四呼” 的韵母配合时,存在着一定的限制。例如双唇音 “b、p、m” 只能与开口呼、齐齿呼韵母配合,不能与合口呼(除了 u 以外)和撮口呼韵母配合。像 “b” 可以和开口呼韵母 “a” 组成 “ba”,和齐齿呼韵母 “i” 组成 “bi”,但不能和撮口呼韵母 “ü” 组成 “bü”(实际中没有这样的音节),与合口呼韵母配合时也只有 “bu” 这一个音节。唇齿音 “f” 的配合范围更窄,只能与开口呼韵母和合口呼韵母中的 “u” 配合,如 “fa、fo、fu”,不能与齐齿呼、撮口呼韵母配合。舌尖前音 “z、c、s” 可以与开口呼、合口呼韵母配合,不能与齐齿呼、撮口呼韵母配合,例如 “za、zu、ca、cu、sa、su” 等音节存在,但没有 “ziü、ciü” 这样的音节。
舌尖中音 “d、t” 可以与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韵母配合,不能与撮口呼韵母配合,如 “da、di、du、ta、ti、tu” 等;“n、l” 的配合范围相对较广,可以与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韵母配合,像 “na、ni、nu、nü、la、li、lu、lü” 都有对应的音节。舌尖后音 “zh、ch、sh、r” 可以与开口呼、合口呼韵母配合,不能与齐齿呼、撮口呼韵母配合,例如 “zha、zhu、cha、chu、sha、shu、ru” 等。舌面音 “j、q、x” 则只能与齐齿呼、撮口呼韵母配合,不能与开口呼、合口呼韵母配合,如 “ji、ju、qi、qu、xi、xu” 等。舌根音 “g、k、h” 可以与开口呼、合口呼韵母配合,不能与齐齿呼、撮口呼韵母配合,像 “ga、gu、ka、ku、ha、hu” 等。
掌握这些声韵配合规律,能够帮助人们在拼读汉字时更加准确,避免出现因声韵搭配错误而导致的发音问题。例如,知道 “j、q、x” 不能与开口呼韵母配合,就不会把 “家(jiā)” 读成 “jiā” 以外的错误读音;了解 “n、l” 可以与撮口呼韵母配合,就能正确发出 “女(nǚ)”“绿(lǜ)” 等音节。同时,声韵配合规律也为汉语的语音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规律,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发音练习,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汉语普通话的发音。
对于学习汉语普通话的人来说,无论是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还是母语为汉语但存在方言口音的学习者,掌握声母的发音都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毅力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对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理解和把握,可以通过观察老师的口型、聆听标准的发音示范,结合自身的模仿和练习,逐步找准每个声母的发音位置,体会发音时的肌肉运动和气流变化。例如,在学习舌尖后音 “zh、ch、sh、r” 时,可以对着镜子观察自己的舌尖是否翘起,是否准确抵住硬腭前部,通过反复调整口型,找到正确的发音感觉。
其次,要加强对比练习,尤其是对于那些发音相近、容易混淆的声母,通过对比能够更清晰地体会它们之间的差异。比如 “b” 和 “p”、“d” 和 “t”、“g” 和 “k” 等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对比,“z、c、s” 和 “zh、ch、sh、r” 等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的对比,“f” 和 “h” 的对比等。可以通过朗读包含这些声母的词语、句子,进行反复练习,逐渐提高对不同声母的辨别能力和发音的准确性。例如,通过朗读 “爸爸(bà ba)” 和 “跑步(pǎo bù)”,对比 “b” 和 “p” 的发音差异;朗读 “知道(zhī dào)” 和 “制造(zhì zào)”,体会 “zh” 和 “z” 的不同。
此外,还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工具和资源,如汉语普通话语音教材、语音学习 APP、有声字典等,这些资源通常会提供标准的发音示范、详细的发音讲解以及针对性的练习题目,能够帮助学习者更系统、更高效地进行声母学习。同时,多听、多说、多练也是提高声母发音水平的关键。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听标准的汉语普通话广播、电视节目、影视剧等,感受正确的发音节奏和语调;积极参与汉语交流活动,勇于开口说话,将所学的声母知识运用到实际交流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不断提高自己的发音水平。
总之,声母作为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好汉语发音的基础。深入了解声母的定义、分类、发音特点以及声韵配合规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持续的练习和实践,才能准确、流利地发出每个声母的读音,为学好汉语普通话打下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出于日常交流、学习还是工作的需要,学好声母发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还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让汉语这门优美的语言在交流中绽放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