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桌上的晨光还带着几分凉意,我指尖捏着的 2B 铅笔已经被体温焐得温热。前一晚反复翻看的古诗文默写本摊在桌角,页边被指甲划出淡淡的折痕,像是悄悄记下了那些在台灯下反复背诵 “落霞与孤鹜齐飞” 的夜晚。讲台上,监考老师拆开密封袋的声音格外清晰,纸张摩擦的窸窣声里,整个教室的呼吸似乎都慢了半拍 —— 这是我们高中生涯里最后一场语文模拟考,也是无数个与文字相伴的日子里,最让人心跳加速的印记。
我望着试卷上 “语文” 两个宋体大字,忽然想起高一第一次月考时的慌乱。那时总在基础选择题上犹豫,看着 “再接再厉” 与 “再接再励” 的选项反复纠结,连握着笔的手都在微微发抖。而此刻,笔尖落在答题卡上的瞬间,更多的是一种熟悉的踏实。就像每次早读时,全班同学齐声朗读《兰亭集序》,起初磕磕绊绊的字句,渐渐变成了流淌在空气里的韵律,那些曾经觉得晦涩的文言实词,如今早已成了刻在脑海里的老朋友。

现代文阅读的文章是一篇关于老书店的散文,作者笔下泛黄的书页、木质书架的纹路,突然让我想起家附近那条老街上的旧书摊。摊主是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每次去他都会笑着递上一本《朝花夕拾》,说 “小孩子该多读读鲁迅的文字”。那时总觉得课本里的文章枯燥,直到在旧书摊的晨光里,读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皂荚树的描写,才突然懂了文字里藏着的温柔 —— 原来语文从不是纸上的符号,而是能让我们在墨香里,遇见千万个相似的故事。
作文题是 “那一刻,我读懂了语文”,提笔时眼前闪过好多画面。是初三那年,在医院陪护生病的妈妈,夜里借着走廊的灯光读朱自清的《背影》,读到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突然想起爸爸送我去考场时,转身离开时微驼的肩膀;是某次雨后,在校园的梧桐树下,看见水珠从叶片上滴落,忽然想起 “天街小雨润如酥” 的意境,才明白诗句里藏着的细腻;也是每次作文被老师当成范文朗读时,台下同学的掌声里,我终于懂得,那些反复修改的段落、认真琢磨的词句,都是在为自己的心声寻找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阅读理解的题目里,有一道题问 “作者为什么说语文是‘心灵的窗口’”。我在答题卡上写下:因为透过文字,我们能看见别人的人生,也能看清自己的内心。就像读《红楼梦》时,会为黛玉葬花的诗意动容,也会为宝玉的赤诚叹息;读《西游记》时,会佩服悟空的勇敢,也会懂得唐僧的坚持。这些故事里的喜怒哀乐,慢慢变成了我们成长的养分,让我们在面对生活时,多了一份理解与共情。记得有次和妈妈吵架,躲在房间里读冰心的《荷叶・母亲》,那句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让我瞬间红了眼眶,主动去给妈妈道了歉 —— 原来语文不仅能教会我们读书写字,更能教会我们如何去爱、去理解。
考试进行到一半时,窗外飘起了细雨,雨滴打在玻璃上,留下蜿蜒的水痕。我抬头望向窗外,看见楼下的玉兰树在雨中舒展着花瓣,忽然想起课本里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的诗句,嘴角不自觉地扬起微笑。监考老师轻轻走过我的身边,目光落在我的试卷上,带着几分温和的鼓励。我想起语文老师常说的话:“语文考试考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你对文字的感受,对生活的热爱。” 是啊,那些背过的古诗文、记过的修辞手法,最终都变成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让我们在平凡的日子里,也能发现藏在角落的诗意。
最后十五分钟的铃声响起时,我正在检查作文的结尾。笔尖在纸上停顿片刻,又添上一句:“语文从来不是一场考试的终点,而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起点。” 放下笔的那一刻,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没有预想中的紧张,反而多了一份释然。看着试卷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像是看见了自己一路走来的脚印 —— 从第一次写作文时的语无伦次,到如今能流畅地表达心声;从害怕背诵古诗文,到能在生活中随口吟出合适的诗句。这些成长的印记,都藏在每一次与语文相伴的日子里,藏在每一场心跳加速的考试里。
走出考场时,雨已经停了,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清香。同学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讨论题目,有人为某道选择题争论不休,有人兴奋地分享作文里的灵感。我望着远处的天空,云朵被夕阳染成了温柔的橘色,忽然想起刚才作文里写的句子。或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忘记这场考试的具体题目,忘记自己得了多少分,但永远不会忘记,在那些与语文相伴的青春里,我们曾在文字里哭过、笑过、感动过,曾借着墨香,看见过更广阔的世界。那么,当多年后再想起这场考试,我们记住的,会是晨光里的试卷,还是文字里那个慢慢长大的自己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