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明明手机里存了几十本电子书,收藏夹里堆着满屏的好文章,可真要静下心来读,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后来我发现,问题可能出在 “读” 的方式上 —— 我们习惯了用眼睛快速扫过文字,却忘了把那些句子大声念出来的快乐。朗读这事儿,听着好像有点老派,甚至会让人想起上学时被老师点名读课文的紧张劲儿,但其实啊,它藏着好多让生活变有趣的小秘密,今天就跟你好好聊聊。
就说前阵子吧,我在家收拾旧书,翻出了一本中学时的散文集。里面有篇写故乡小巷的文章,当初老师还让我在课堂上读过。闲着没事,我就坐在地板上,捧着书念了起来。一开始还有点不好意思,声音小得像蚊子叫,可念着念着,文中描写的青石板路、巷口的老槐树、傍晚飘来的饭菜香,竟然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活了过来。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句子当初觉得平平无奇,念出来才发现,原来作者在这里用了这么巧妙的押韵,那么温柔的语气,要是光用眼睛看,根本抓不住这些小细节。那天我就那样读了一下午,连妈妈喊我吃饭都没听见,那种沉浸在文字里的感觉,比刷短视频可过瘾多了。

其实不光读散文有意思,读小说的时候,朗读更是能让你 “钻进” 故事里。我之前看一本推理小说,看到关键情节时总忍不住着急,想快点知道结局,结果漏掉了好多伏笔。后来试着读出声,发现自己不得不放慢速度,跟着书中人物的对话节奏走。有时候读到角色的心理描写,还会不自觉地模仿他们的语气 —— 比如侦探说话时的冷静,嫌疑人紧张时的结巴,读着读着,就好像自己真的坐在案发现场,跟着一起分析线索。那种参与感,是默读时绝对找不到的。
而且你发现没,现在身边喜欢朗读的人其实越来越多了。小区里的长椅上,经常能看到爷爷奶奶拿着报纸读新闻;公园里也有叔叔阿姨组织的朗读小组,大家围坐在一起,轮流分享自己喜欢的文章;就连我那上小学的小侄女,也会拿着绘本给家里的猫咪 “讲故事”。他们不一定读得多专业,也不用在意有没有人听,就只是单纯地享受把文字念出来的过程。这种感觉特别好,就像把藏在纸页里的情绪,通过声音传递出来,既温暖了自己,也给周围的人带来了一点小美好。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觉得:“我声音不好听,读出来会不会很尴尬啊?” 其实真的不用有这种顾虑。朗读又不是演讲比赛,不用追求字正腔圆,也不用刻意模仿别人的语气。你可以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来读 —— 开心的时候可以读得轻快一点,难过的时候可以读得温柔一点,就算偶尔读错字、卡壳了也没关系。我有个朋友,普通话里带着点家乡口音,可他每次读诗的时候,那种独特的语调反而特别有感染力。所以啊,重要的不是你读得好不好,而是你愿不愿意打开喉咙,和文字来一次亲密接触。
还有个小窍门想跟你分享:如果觉得一个人朗读太孤单,不妨找个伴儿一起读。比如和家人分角色读剧本,我和爸爸妈妈就试过读《红楼梦》里的片段,爸爸扮演贾政,妈妈读王夫人,我来演林黛玉,虽然经常因为憋不住笑而中断,但那种一家人热热闹闹的氛围,比单纯聊天有趣多了。也可以和朋友一起读喜欢的文章,读完之后互相分享感受,有时候你会发现,同样一句话,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不同,读出来的味道也完全不一样,这种思想的碰撞,会让你对文字有更深的理解。
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每天被各种信息轰炸,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和自己对话。而朗读,就像给忙碌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当你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字上,把那些优美的句子念出来时,烦恼好像会被暂时抛开,心情也会慢慢平静下来。有时候我工作累了,就会拿出手机里存的短诗,读上那么一两首,比如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简单的句子,读出来却像一股暖流,瞬间就能让人放松下来。
你还记得自己上一次大声朗读是什么时候吗?是上学时被老师点名读课文,还是和朋友一起分享喜欢的文章?或者,你其实从来没有试过?如果是后者,不妨从今天开始,找一段自己喜欢的文字 —— 可以是一首短诗,一段散文,甚至是一句电影台词 —— 然后找个安静的地方,把它大声念出来。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也不用追求完美,就只是单纯地享受这个过程。
说不定你会发现,原来那些曾经被你忽略的文字,藏着这么多惊喜;原来用声音和文字对话,是一件这么有趣的事儿。那么,下次再看到喜欢的句子时,你会试着读出来吗?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