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提起语文学习,总觉得是抱着课本背古诗、啃课文,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语文这东西特别有意思,它就像空气一样,藏在我们每天的生活里,只要愿意多留意一点,就能发现不少好玩的小细节,慢慢积累下来,成绩和能力自然就上去了。
就说平时刷手机吧,刷到喜欢的公众号文章,别急着看完就划走。遇到特别戳人的句子,比如那种能精准说出你心情的话,或者描写景色让你仿佛身临其境的段落,随手复制下来存到笔记里,没事翻一翻,既能积累好词好句,还能琢磨作者是怎么把想法表达得这么到位的。我之前就存过一段写夏天傍晚的文字,“老槐树的影子被夕阳拉得老长,卖西瓜的大爷推着车走过,吆喝声裹着晚风,吹得胡同里的牵牛花也晃了晃”,后来写作文用到类似场景,直接借鉴了这种用细节烘托氛围的方法,老师还特意在文末画了波浪线夸我描写生动。

再说说阅读这件事,不一定非要读那些厚重的名著才叫学语文。有时候一本漫画书、一本短篇故事集,甚至是包装上的文案,都能学到东西。我之前看一本漫画,里面角色对话特别幽默,比如有人迟到了,不说 “对不起我来晚了”,而是说 “路上的云走得太慢,我跟着多看了两眼,就被它耽误了”,这种有趣的表达,记下来用到作文里,就能让文字一下子活泼起来。而且阅读的时候,不用刻意去查生词,遇到不认识的词,先根据上下文猜一猜意思,继续往下读,等读完这篇文章,再回头去查那个词,这样记住的概率会比一遇到生词就查大得多。
写作也是一样,不用总想着要写一篇完美的文章才动笔。平时想到什么有趣的小事,比如早上吃早餐时,看到一只小麻雀飞到窗台上,啄了一口掉在地上的面包屑,然后又蹦蹦跳跳地飞走了;或者和朋友聊天时,听到一句特别有意思的话,都可以随手写下来,哪怕只有一两句话也没关系。慢慢养成记录的习惯,等到需要写作文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有很多素材可以用。而且写的时候,不用太在意语法和用词,先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完整地写出来,等写完之后再回头修改,比如把 “很好看” 换成 “像被打翻了的调色盘,红的、黄的、粉的花瓣混在一起,看得人心里都亮堂起来”,这样一点点打磨,文章就会越来越精彩。
还有口语表达,这也是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部分。平时和同学、家人聊天的时候,试着把话说得更清楚、更有条理一些。比如分享一件周末做的事,不要东一句西一句地说 “我周末去玩了,吃了好吃的,还看了电影”,而是可以说 “周末我和好朋友去了市中心,先去吃了我们一直想吃的那家火锅,辣得特别过瘾,然后去看了新上映的动画电影,里面的主角特别勇敢,看完之后我还和朋友聊了好久关于勇气的话题”。这样不仅能锻炼表达能力,还能让别人更容易理解你说的话。有时候还可以试着给家人讲一讲课本里的故事,比如把《木兰诗》编成小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其实语文学习真的没有那么难,也不用把它当成一项任务去完成。它更像是一场慢慢探索的旅程,在路边看到的一句有趣的广告语,读到的一本喜欢的小书,和别人聊的一次开心的天,都可能成为这场旅程里的惊喜。只要愿意带着好奇心去观察、去感受、去积累,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把语文学好,而且还能从中找到很多乐趣。那么,你在生活中,又发现过哪些藏在细节里的语文小惊喜呢?
常见问答
- 问:平时没有时间读很多书,怎么积累语文素材?
答: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比如上下学路上看几分钟短篇文章、关注喜欢的文案账号,或者把平时看到的好词好句、有趣的小事记在手机备忘录里,积少成多,慢慢就能积累不少素材。
- 问:写作文总是不知道该写什么,怎么办?
答: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入手,比如一次难忘的小事、一个熟悉的人、一种喜欢的食物等,先把这些小事的细节写出来,再加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作文内容就会变得充实。另外,平时多记录生活片段,也能为写作储备素材。
- 问:遇到不认识的生词,一定要马上查字典吗?
答:不一定。可以先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继续阅读,避免打断阅读节奏。等读完文章后,再回头查生词的准确意思,并结合语境记忆,这样记得更牢,也不会影响对文章整体的理解。
- 问:怎么才能让口语表达更有条理?
答:说话前可以先在心里打个小草稿,比如分享事情时,按照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感受” 的顺序来说。平时和别人聊天时,有意识地组织语言,慢慢就能养成有条理表达的习惯,也可以多听别人怎么清晰表达,借鉴好的方式。
- 问:觉得古诗很难背,有没有简单的方法?
答:可以先理解古诗的意思,把古诗编成小故事,比如背《静夜思》时,想象李白在夜晚看到月光,以为是地上的霜,抬头看到月亮就想起家乡的画面,结合画面记忆。也可以把古诗配上熟悉的旋律唱出来,或者每天读几遍,重复几次后就容易记住了。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