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每天一睁眼,我们就被各种 “小指令” 包围着?妈妈在厨房喊 “把酱油递过来”,同事在工位上说 “帮我打印份文件”,就连手机弹窗都在提醒 “点击查看详情”。这些随口说出口的话,其实都藏着同一个语言小秘密 —— 它们都是祈使句。别看祈使句听起来简单,好像就是 “让别人做件事”,可要是细琢磨,会发现它比我们想的更灵活,也更有意思。
就拿早餐店的场景来说吧,老板问 “要豆浆还是粥”,这不是祈使句;但要是说 “来碗热粥,多加糖”,这就妥妥是祈使句了。祈使句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不怎么强调 “谁来做”,而是直接说 “做什么”。比如 “把门关上”,没说 “你关门”“他关门”,可听的人都知道是在跟自己说话,也清楚该做什么。而且它的语气特别多样,不是只有 “命令” 这一种感觉。跟朋友说 “快尝尝这个蛋糕,超好吃”,语气里满是热情;跟孩子说 “慢慢走,别跑”,藏着的是关心;要是在图书馆里轻声说 “麻烦小声点”,那就是礼貌的提醒了。

除了日常对话,祈使句在很多地方都能派上用场。看食谱的时候,“先把鸡蛋打散,再倒入面粉”,每一步都是祈使句,跟着做就不会出错;玩游戏时,“收集三个宝石就能解锁新关卡”,这种提示也带着祈使句的影子;就连路边的警示牌,“小心地滑”“请勿停车”,简单几个字,就能清晰传达信息。这些祈使句不用复杂的结构,却能让人快速 get 到重点,这就是它的厉害之处。
不过,用祈使句也有小技巧,用对了让人觉得舒服,用错了可能会让人不舒服。比如跟同事说 “把这份报告改好给我”,语气太生硬,容易让人反感;但要是说 “麻烦你把报告修改一下,改好后发给我可以吗”,加上 “麻烦你”“可以吗”,语气就柔和多了,对方也更愿意配合。还有跟亲近的人说话,比如跟闺蜜说 “帮我带杯奶茶,三分糖少冰”,不用太客气,直接说反而显得自然;可跟不太熟悉的人,就得多注意语气,别太随意。
其实,祈使句就像我们语言里的 “实用小工具”,平时可能没特意留意,但少了它还真不行。没有祈使句,妈妈没法轻松指挥孩子帮忙,厨师没法清晰分享食谱,交警也没法快速提醒路人注意安全。它就藏在我们每天的聊天、做事里,默默发挥着作用。
想想看,你今天说过哪些祈使句?又听过哪些?或许下次再用到的时候,你会对这个 “小指令” 有不一样的感觉。它不只是简单的命令或请求,更是我们跟别人沟通、传递心意的一种小方式,你觉得呢?
关于祈使句的 5 个常见问答
- 问:只有让别人做事的句子才是祈使句吗?
答:不是哦。除了让别人做事,提醒、建议类的句子也可能是祈使句,比如 “记得带伞”“早点休息”,这些也是祈使句,只是语气更温和,不是强硬的要求。
- 问:祈使句里能不能出现 “我” 或者 “你” 这样的主语呀?
答:大部分时候不用特意说主语,比如 “把门关上”,大家都知道是说给 “你” 听的;但有时候为了强调,也可以加主语,比如 “你别跑太快”“大家安静一下”,这样更明确是跟谁说话。
- 问:说祈使句的时候,一定要用很严肃的语气吗?
答:当然不是。祈使句的语气特别灵活,能严肃也能亲切。比如 “不许撒谎” 语气比较严肃,是提醒;“快来跟我们一起玩呀” 语气就很活泼,是邀请,根据场景调整就好。
- 问:写作文的时候能用祈使句吗?会不会显得太口语化?
答:可以用呀。写记叙文时,比如写 “妈妈笑着说:‘快尝尝我做的红烧肉’”,加一句祈使句能让场景更生动;写说明文时,比如介绍手工步骤,“先剪一个圆形,再对折”,用祈使句也能让步骤更清晰,不会显得口语化。
- 问:“请坐”“麻烦让一下” 这种有礼貌的句子,也算祈使句吗?
答:算的。这些句子虽然加了 “请”“麻烦” 这样的礼貌词,但核心还是在表达 “让对方做某事”(坐下、让开),所以也是祈使句,而且这样的祈使句更让人容易接受。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