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时总盼着语文课上的分角色朗读环节,这玩意儿比听老师单口相声有意思多了。你永远猜不到同桌会把温柔的小美人鱼读出鲁智深的气势,也摸不准前排学霸能把凶狠的大灰狼演绎成刚睡醒的猫咪,每次开口都像开盲盒,笑点比课文里的知识点还密集。
就说上次班里读《三打白骨精》,班长自告奋勇要演孙悟空,拍着胸脯保证 “绝对有猴味儿”。结果刚开口念 “俺老孙来也”,不知谁在后排学了声驴叫,全班瞬间笑成一团,班长脸憋得通红,手里的课本都快捏成麻花,最后硬是把 “妖怪休走” 念成了 “妖怪别跑,等我笑完再收拾你”。课代表扮演的唐僧更绝,本来该念 “悟空,你怎可滥杀无辜”,结果嘴瓢说成 “悟空,你怎可乱杀外卖”,连老师都扶着讲台直乐,说这唐僧怕是饿糊涂了。
分角色朗读最考验的不是演技,是憋笑能力。有次小组读《小红帽》,平时最文静的女生抽中了大灰狼角色,本来大家都期待她能装装凶狠,结果她一张嘴就是软绵绵的 “小 —— 红 —— 帽 —— 呀”,尾音还带点颤,活像大灰狼得了咽喉炎。扮演小红帽的男生更离谱,读到 “外婆,你的嘴巴怎么这么大” 时,突然模仿起了绵羊叫,把 “大” 字拖得老长,最后还补了句 “是不是偷吃了我的青草蛋糕”,把原本紧张的情节彻底变成了喜剧小品,连旁边路过的教导主任都忍不住探头看了两眼。
别以为分角色朗读只在课堂上热闹,家庭版的才更让人笑出眼泪。我邻居家的小孩前段时间学《狐狸和乌鸦》,非要拉着爸妈一起演。爸爸扮演乌鸦,本来该站在椅子上 “叼着肉”,结果刚一站上去就踩空了,手里的玩具肉飞出去正好砸中妈妈扮演的狐狸。妈妈本来想装得狡猾点,结果被砸中后直接笑场,指着爸爸说 “你这乌鸦不仅笨,还会暗器啊”,最后一家三口笑作一团,课本扔在一边,演变成了 “家庭搞笑大赛”。
其实分角色朗读的乐趣,就在于它没有那么多 “标准答案”。不用非要把孙悟空演得跟电视剧里一样,也不用把小红帽装得特别乖巧,只要敢放开了演,哪怕把大灰狼读成小绵羊,把外婆读成大老虎,都是独一份的快乐。记得有次语文老师说,她以前带过一个学生,把《白雪公主》里的皇后读成了东北大妈的腔调,“魔镜啊魔镜,谁是这屯儿里最俊的姑娘”,虽然跟原文差了十万八千里,但全班都记住了这个有趣的版本,连课文内容都记得更牢了。
现在想想,那些年在课堂上笑到肚子疼的分角色朗读,其实藏着最单纯的快乐。没有考试的压力,没有作业的烦恼,就只是一群人拿着课本,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故事里的角色,哪怕读错了台词,哪怕演得很夸张,也没人会笑话,反而会一起笑得更开心。或许以后回忆起上学的日子,记不清复杂的公式,也想不起难背的课文,但一定会记得那个把孙悟空读成驴叫、把唐僧读成吃货的下午,记得那些因为分角色朗读而充满笑声的时光。
下次再遇到分角色朗读,你准备好把哪个角色读出新花样了呢?是把大灰狼演成温柔的奶爸,还是把小红帽变成爱撒娇的小调皮?不管怎么演,只要能让大家笑起来,能让自己乐在其中,就是最棒的表演。毕竟,分角色朗读的真正意义,不就是在文字里找到快乐,在笑声里感受故事的魅力嘛。
分角色朗读常见问答
- 问:分角色朗读时总忍不住笑场怎么办?
答:笑场才是分角色朗读的 “灵魂” 啊!要是实在憋不住,就跟着大家一起笑,笑完再接着读,说不定还能碰撞出更有趣的效果,总比硬憋着一脸严肃强。
- 问:选不到喜欢的角色,只能演不感兴趣的怎么办?
答:这正是 “改造角色” 的好机会!比如让凶猛的老虎说点可爱的台词,让温柔的公主讲点搞笑的段子,把不感兴趣的角色变成自己的 “专属版本”,说不定还能成为全场焦点。
- 问:声音不好听,怕演不好角色怎么办?
答:谁规定演角色非要好听的声音?沙哑的声音能演沧桑的老爷爷,尖细的声音能演调皮的小老鼠,就算声音普通,只要加上夸张的动作和表情,照样能把角色演活,比单纯靠声音管用多了。
- 问:分角色朗读时总忘台词,只能盯着课本念怎么办?
答:忘台词太正常了!实在记不住就照着课本念,还可以偷偷给台词 “加戏”,比如忘词时插一句 “哎呀,我这脑子突然短路了”,既化解尴尬,又能增加笑点,大家说不定根本没注意到你忘词了。
- 问:和同学一起演时,有人不配合怎么办?
答:那就把 “不配合” 变成新笑点!比如他敷衍地读台词,你就故意夸张地接话,把他的 “不配合” 变成剧情里的 “小意外”,说不定最后他也会被带动起来,一起加入欢乐的氛围里。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