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调查聚焦国内 12 个大中城市的 36 个典型社区,涵盖新建商品房社区、老旧居民小区及保障房社区三种类型,共发放问卷 28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2568 份,有效回收率达 91.7%,同时对 240 位居民进行深度访谈,对 18 个社区的物业管理处开展实地调研,旨在全面掌握当前城市社区宠物饲养的实际情况、存在问题及居民的核心诉求,为后续优化社区宠物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与参考依据。
调查数据显示,受访社区中宠物饲养家庭占比达 38.2%,其中饲养犬类的家庭占宠物饲养家庭总数的 67.5%,饲养猫类的家庭占比 26.3%,饲养鸟类、鱼类、爬行类等其他宠物的家庭占比 6.2%。从饲养数量来看,83.1% 的宠物饲养家庭仅饲养 1 只宠物,15.7% 的家庭饲养 2 只宠物,饲养 3 只及以上宠物的家庭占比 1.2%,整体呈现 “以单宠饲养为主、犬类为主要饲养品种” 的特征。

在宠物饲养规范执行层面,不同类型社区表现存在明显差异。新建商品房社区中,92.3% 的宠物主人表示会在外出遛宠时为宠物佩戴牵引绳,87.5% 的主人会随身携带工具清理宠物粪便;而老旧居民小区中,这两项数据分别降至 58.2% 和 43.7%,差异显著。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一方面与新建社区物业管理更规范、公共设施更完善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不同社区居民的整体文明素养和规则意识存在差异相关。
从居民反馈的问题来看,“宠物扰民” 和 “环境卫生破坏” 是最受关注的两大痛点。在非宠物饲养家庭中,68.3% 的居民表示曾受到宠物噪音影响,其中夜间犬吠、清晨宠物活动喧哗是主要问题来源,部分居民反映长期噪音已影响正常睡眠和日常生活;57.8% 的居民表示在社区公共区域(如绿化带、楼道、电梯)见过未清理的宠物粪便,不仅影响社区美观,还存在传播疾病的风险。此外,12.5% 的居民表示曾遇到宠物未牵绳导致的惊吓或安全隐患,尤其以老人和儿童群体为主。
针对社区宠物管理,不同群体提出了差异化诉求。宠物饲养家庭中,78.2% 的主人希望社区能增设专门的宠物活动区域,配备饮水设施、粪便收集箱等配套设备;65.3% 的主人希望社区能定期组织宠物健康讲座、文明养宠培训等活动,提升养宠技能和规则意识;同时,也有 52.7% 的主人希望社区能建立宠物信息登记制度,通过 “宠物身份证” 等方式规范管理,减少邻里矛盾。
非宠物饲养家庭则更关注 “约束性措施” 的落实。89.3% 的居民希望社区加强对不文明养宠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如对未牵绳、不清理粪便的行为设置明确罚款标准;76.5% 的居民希望完善社区公共区域的监控设施,通过技术手段监督不文明养宠行为;63.8% 的居民希望社区建立 “宠物扰民投诉快速响应机制”,确保问题能在 24 小时内得到处理,避免矛盾升级。
从物业管理层面来看,当前社区宠物管理普遍面临 “权责不清、执行乏力” 的困境。在受访的 18 个社区物业中,15 个物业表示 “缺乏明确的管理依据”,现有城市养犬管理条例多为宏观规定,未细化到社区层面的执行标准,导致物业在处理不文明养宠行为时 “不敢管、不会管”;12 个物业表示 “缺乏执法权”,对拒不配合的宠物主人,只能通过劝导方式处理,无强制约束手段;此外,10 个物业提到 “人力不足”,社区安保和保洁人员日常工作繁忙,难以专门投入精力监督宠物管理,导致部分规定流于形式。
为进一步了解不同城市的管理经验,本次调查还选取了 3 个宠物管理成效较好的城市作为案例参考。某东部沿海城市通过 “社区养宠自治委员会” 模式,由宠物主人代表、非宠物主人代表、物业人员、社区民警共同组成自治组织,制定《社区文明养宠公约》,明确牵绳时长(如早晚高峰时段必须缩短牵引绳至 1 米内)、粪便清理标准、噪音管控时间(晚 10 点至早 6 点禁止宠物在公共区域活动)等细则,并通过居民投票确定违规处罚方式,实现 “居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实施半年后,该城市试点社区的宠物扰民投诉量下降 72.3%,效果显著。
另一座中西部城市则通过 “技术赋能管理”,在社区出入口、公共活动区域安装 “宠物识别摄像头”,能自动识别未牵绳宠物和宠物粪便,并实时推送提醒至物业后台和宠物主人手机;同时,为社区宠物免费发放带有定位功能的电子牵引绳,未牵绳时会自动发出警报并向物业反馈,技术手段的应用大幅提升了管理效率,也减少了人工监管的压力。
结合本次调查结果,要改善城市社区宠物饲养管理现状,需从 “制度完善、设施配套、意识提升、多方协同” 四个维度发力。在制度层面,建议由城市相关部门牵头,联合社区、物业、居民代表共同制定《社区宠物管理实施细则》,明确不文明养宠行为的界定标准、处罚措施及执行流程,为社区管理提供明确依据;在设施层面,加大对老旧社区的改造力度,增设宠物活动区、粪便收集箱等设施,同时完善监控、照明等辅助设施,为规范管理提供硬件支撑;在意识层面,通过社区公告栏、业主群、线下活动等多种渠道,开展文明养宠宣传,既要提升宠物主人的责任意识,也要引导非宠物主人理性看待宠物饲养,减少对立情绪;在协同层面,建立 “社区 + 物业 + 民警 + 居民自治组织” 的多方联动机制,明确各方权责,形成管理合力,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本次调查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样本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未涵盖县域及乡镇社区,且调查周期为单一时段,未能反映不同季节(如宠物换毛季、发情期)的社区管理变化。后续可扩大调查范围,延长调查周期,进一步丰富数据,为社区宠物管理提供更全面、更精准的参考。但从现有数据来看,当前城市社区宠物饲养已进入 “规模化发展” 阶段,规范管理不仅关乎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更影响城市文明形象,需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实现 “宠物与居民和谐共处、社区环境整洁有序” 的目标。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