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背诵,估计每个经历过学生时代的人都能瞬间开启吐槽模式,毕竟谁没在这件事上栽过跟头、闹过笑话呢?我至今记得高中时背《离骚》的 “惨痛” 经历,当时语文老师拍着黑板说 “这篇文章必考,背不下来的同学放学后留堂”,这话像一道圣旨,把我们这群 “学渣” 吓得瞬间挺直了腰板,可真拿起课本才发现,那些 “兮” 来 “兮” 去的句子,比绕口令还难搞,刚记住前半句,后半句就像长了翅膀似的飞没影了。
有次为了应付第二天的抽查,我躲在房间里对着镜子 “声情并茂” 地背诵,本以为自己已经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的气势拿捏得死死的,结果背到一半忘词,急得抓耳挠腮,镜子里的自己一脸窘迫,活像个偷东西被抓包的小贼。更搞笑的是,我妈路过房间时,听见我嘴里念念有词,还以为我在 “做法”,推门进来就问 “闺女,你这是跟谁说话呢?要不要给你烧炷香?”,当时我差点没忍住笑场,之前背课文攒的那点 “悲壮感” 瞬间烟消云散。
不光是古文,英语课文背诵也曾让我 “痛不欲生”。有一回老师要求背诵一段关于环保的对话,我前一晚熬夜背到凌晨(哦不,是背到很晚),结果第二天站起来回答时,脑子突然 “短路”,把 “we shoul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说成了 “we should protect the hamburger”,全班同学瞬间哄堂大笑,连老师都忍不住嘴角上扬,我站在原地,脸烫得像刚出锅的馒头,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从那以后,每次背诵英语,我都会特意把容易混淆的单词写在手上,生怕再闹出让人笑掉大牙的笑话。
大学时背诵专业课知识点更是 “花样百出”。我们宿舍四个人为了记住厚厚的《市场营销学》,发明了 “角色扮演背诵法”:一个人扮演老师,一个人扮演学生,另外两个人扮演顾客,把知识点融入到模拟的销售场景里。有一次我们正演到 “如何向顾客推荐产品”,我扮演的 “顾客” 故意刁难,问 “这个产品要是不好用怎么办?”,扮演 “销售员” 的室友一时没反应过来,居然把知识点忘得一干二净,急得直拍大腿,最后憋出一句 “那你就退回来,我再给你换个新的!”,虽然这话不符合课本上的标准答案,却让我们笑得前仰后合,也顺便把 “售后服务” 的知识点记得更牢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段一边打闹一边背诵的日子,反而成了大学最难忘的回忆之一。
工作后虽然不用再像学生时代那样背诵课本,但背诵依然渗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比如面试时背诵自我介绍,明明在家练了几十遍,可一见到面试官,还是会紧张得忘词,只能硬着头皮临场发挥;再比如参加公司培训,需要背诵产品介绍,为了能在客户面前流利表达,我会把关键信息编成顺口溜,走路时、吃饭时都在嘴里念叨,有次在餐厅吃饭,不小心把 “这款产品续航长达 24 小时” 说成了 “这款产品能吃 24 小时”,对面的同事差点把饭喷出来,还调侃我 “你这是饿糊涂了,连产品都想啃一口?”。
其实仔细想想,背诵也不是那么 “可怕” 的事情,它更像是一场和记忆的 “游戏”,我们在这场游戏里不断挑战自己,也收获了很多欢乐。那些曾经让我们抓耳挠腮的句子,如今再回想起来,有的成了茶余饭后的笑谈,有的则成了刻在脑子里的知识财富。或许未来某一天,当我们再次遇到需要背诵的事情时,还会想起那些年和背诵斗智斗勇的日子,然后笑着说一句 “嗨,又来啦,这次我可不会输!”。毕竟,在和背诵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记住了文字,更记住了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热热闹闹的时光,而这些,不正是生活最可爱的模样吗?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