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巴动起来,快乐读出来!聊聊那些让人笑出眼泪的朗读日常

嘴巴动起来,快乐读出来!聊聊那些让人笑出眼泪的朗读日常

说起朗读,你脑海里是不是立刻蹦出穿着整齐校服、站在讲台上一脸严肃念课文的画面?可别被这种刻板印象骗了,现实中的朗读场景,简直像开了倍速的喜剧片,每一次开口都可能藏着让人捧腹的 “意外惊喜”。不信你看,隔壁工位的小张上周为了练普通话,拿着《朱自清散文集》在茶水间朗读,本来 “荷塘月色” 多浪漫的意境,结果他把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念成了 “屈屈折折的荷塘上面”,最后还自己疑惑:“这荷塘难道是被人拧成麻花了?” 当场就把接水的同事笑得差点把杯子捏变形。

其实朗读这事儿,早就不是学生时代的 “专属任务” 了。现在不管是公园里晨练的大爷大妈,还是地铁里戴着耳机小声跟读的年轻人,都在悄悄解锁朗读的新姿势。我闺蜜更绝,为了让她家猫主子更粘人,居然每天拿着《猫咪行为学》给猫朗读,还特意模仿 “喵星语” 的调调,结果猫没被打动,倒是把邻居家的狗引来了,每天到点就趴在她家窗台 “旁听”,场面一度十分混乱。你说这朗读的魅力,连跨物种都能吸引,还有什么理由不爱它呢?

不过真要较真起来,朗读时的 “翻车现场” 可一点不少。我小学同桌当年读课文,把 “王二小把敌人领进了埋伏圈” 念成了 “王二小把敌人领进了麦当劳”,全班笑得拍桌子,连老师都憋红了脸。还有一次公司搞团建,要求每人朗读一段自己喜欢的文字,有个同事选了段爱情小说里的深情告白,结果读到 “我愿意为你上刀山下火海” 时,突然打了个喷嚏,后半句变成了 “上刀山下海… 阿嚏!”,原本浪漫的氛围瞬间变成了搞笑现场,最后大家一致决定,以后团建再也不搞朗读环节了 —— 怕笑到肚子疼影响后续活动。

但你可别以为朗读只有搞笑的份儿,它其实藏着不少 “小魔力”。我之前有个朋友,性格特别内向,跟人说话都不敢抬头,后来她报了个朗读班,刚开始站在众人面前念稿子,声音小得像蚊子叫,还紧张得忘词。可练着练着,她不仅敢大声朗读了,还能根据文章内容调整语气,有时候读悲伤的故事,能让听众跟着红眼眶;读幽默的段子,又能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现在她不仅不内向了,还成了公司活动的 “御用主持人”,每次说起这段经历,她都调侃:“没想到啊,当年连念课文都发抖的我,现在居然靠‘说话’成了焦点,这朗读简直是我的‘社交外挂’!”

而且朗读还能帮我们发现文字里的 “小秘密”。有时候我们默读文章,可能一晃就过去了,可一旦开口朗读,就会注意到很多之前没留意的细节。比如读鲁迅先生的文章,默读时可能只觉得文字犀利,可大声读出来,就能感受到句子里藏着的愤怒与无奈;读老舍先生的作品,又能从口语化的表达里,听出老北京的烟火气。我之前读《西游记》,默读时只关注孙悟空怎么打妖怪,可朗读时才发现,猪八戒每次喊 “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 的语气,居然一次比一次委屈,活像个受了气的孩子,瞬间觉得这个角色更可爱了。

当然,现在的朗读早就不是 “拿着书本念” 这么简单了。有人把朗读和音乐结合,给散文配上轻柔的钢琴曲,读起来像听一首动听的歌;有人在短视频平台上搞 “情景朗读”,穿着古装念古诗,还配上相应的道具,让观众仿佛穿越到古代;还有人更有创意,把家里的宠物当成 “听众”,一边给宠物梳毛,一边朗读绘本,虽然宠物可能听不懂,但架不住画面温馨又搞笑,总能收获一堆点赞。我还刷到过一个博主,每天给家里的绿萝朗读 “生长秘籍”,说这样能让绿萝长得更茂盛,结果一个月后,他家的绿萝真的比别人家的壮实,网友们纷纷调侃:“看来植物也爱听好话,以后我家的花也要天天‘听’朗读!”

不过话说回来,不是所有人都能轻松 get 到朗读的乐趣,总有一些 “小阻碍” 让人望而却步。比如有人觉得自己普通话不标准,一开口就怕被人笑话;有人觉得自己声音不好听,觉得 “朗读是声音好听的人的专利”;还有人觉得没时间,每天忙得连吃饭都赶时间,哪有功夫坐下来朗读。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普通话不标准?没关系,慢慢练,谁还没经历过把 “牛奶” 念成 “流来” 的阶段;声音不好听?也没关系,每个人的声音都有自己的特色,说不定你的 “烟嗓” 读起故事来更有味道;没时间?更简单了,上下班路上、做饭时、甚至洗澡时,都能随手拿起手机,读一段短文,既放松了心情,又利用了碎片时间,何乐而不为呢?

还记得我第一次正经朗读,是在大学的语文课上,老师让我们每人选一段诗朗读。我选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本来准备得好好的,可一走上讲台,看到台下几十双眼睛盯着我,瞬间就慌了神,开头第一句 “轻轻的我走了”,居然念成了 “轻轻的我走… 呃… 走了”,卡壳的瞬间,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可就在我尴尬得不知所措时,老师笑着说:“没关系,慢慢来,把你感受到的情感读出来就好。” 我深吸一口气,重新开始,这一次,我不再想着 “会不会出错”,而是跟着诗句的节奏,慢慢读出了那种不舍与温柔。读完后,台下居然响起了掌声,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朗读不是为了 “表现得完美”,而是为了享受文字从嘴巴里跳出来的快乐。

现在的我,每天都会抽十几分钟朗读,有时候读一首小诗,有时候读一段有趣的小说,甚至有时候会读孩子的绘本。我发现,当我大声朗读时,所有的烦恼好像都被抛到了脑后,只剩下文字带来的开心。有一次,我带着孩子一起朗读《小猪唏哩呼噜》,孩子跟着我一起念 “唏哩呼噜吃饭的时候,总是发出‘唏哩呼噜’的声音”,两个人一边念一边笑,最后孩子还学着小猪的样子,故意发出 “唏哩呼噜” 的声音,家里充满了笑声。那一刻我觉得,朗读不仅是我自己的乐趣,还成了我和孩子之间的 “快乐纽带”。

其实啊,朗读就像一场不需要道具的 “小演出”,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 “主角”。不需要华丽的舞台,不需要专业的设备,只要你愿意开口,哪怕只是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哪怕只是读一段简单的文字,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快乐。也许你会遇到 “翻车现场”,也许你会觉得不好意思,但没关系,这些都是朗读的一部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小插曲,朗读才变得更有趣、更真实。

那么,你呢?你有没有过让人捧腹的朗读经历?或者你有没有想过,今天就拿起一本书,大声地读一段?说不定,你会在开口的那一刻,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发现文字里藏着的更多快乐呢?毕竟,嘴巴动起来,快乐才能读出来呀!

关于朗读的 5 个常见问答

  1. 问:普通话不标准,不敢朗读怎么办?

答:完全不用怕!普通话标准不是朗读的 “准入证”,很多人刚开始朗读时都有口音,比如把 “姥姥” 念成 “咬咬”,把 “喝水” 念成 “喝匪”,但这些小缺点反而会让朗读更有个人特色。可以从短句子开始,慢慢练习,就算出错了也没关系,多练几次就会越来越顺,毕竟没人会因为口音笑话认真朗读的人~

  1. 问:平时工作太忙,没时间专门朗读怎么办?

答:碎片时间就能搞定!比如早上刷牙时,对着镜子读一段简短的名言;上下班路上,戴着耳机读一段喜欢的短文(注意别影响别人哦);晚上给孩子讲故事时,大声读出来,既能陪伴孩子,又能完成朗读,一举两得。不用追求 “长时间”,每天十几分钟就够啦!

  1. 问:觉得自己声音不好听,读出来没感染力怎么办?

答:每个人的声音都有独特的魅力!有人声音温柔,读散文特别治愈;有人声音沙哑,读小说里的硬汉角色超有感觉;甚至有人声音尖尖的,读儿童故事特别受小朋友喜欢。不用刻意模仿别人,就用自己最自然的声音,把文字里的情感表达出来,就是最有感染力的朗读啦。

  1. 问:给孩子朗读,选什么类型的文章比较好?

答:首选有趣又易懂的绘本或短篇故事!比如《猜猜我有多爱你》《小猪唏哩呼噜》这类,文字简单,还充满童趣,孩子容易喜欢。也可以选一些有节奏感的儿歌或古诗,比如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读的时候可以加上动作,比如模仿鹅的样子,孩子会更感兴趣,还能帮孩子培养语言感知力。

  1. 问:朗读时总是忘词,越紧张越记不住,怎么办?

答:忘词是很正常的,别慌!可以先把要读的内容默读几遍,记住大概的情节或段落结构,而不是死记硬背每个字。如果读的时候突然忘词,就自然地翻到对应页面,笑着说 “哎呀,我这脑子,让我找找刚才读到哪儿了”,反而会让氛围更轻松。多练习几次,熟悉了内容,忘词的情况就会越来越少啦。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上一篇 2025-10-14 07:19:52
下一篇 2025-10-14 07:24:50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