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砚第一次见到固体激光器的光芒时,正趴在光学实验室的操作台前记录数据。那是个普通的周三下午,窗外的梧桐叶被阳光晒得透亮,她面前的 Nd:YAG 晶体突然发出一道纤细却明亮的红光,像有生命般在黑色遮光布上跳跃,瞬间让周围的仪器都黯然失色。当时她刚进入导师的课题组,跟着师兄学习激光材料测试,原本以为不过是重复调节透镜、记录功率的枯燥工作,这道意外出现的红光却让她对固体激光器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 这个看起来像金属圆筒的设备,究竟是如何孕育出如此神奇的光束?
固体激光器的核心奥秘藏在它的 “心脏” 里 —— 工作物质。与气体激光器用氦氖混合气、液体激光器用有机染料溶液不同,它的工作物质是固体形态,通常是在透明晶体或玻璃中掺入特定的金属离子。林砚后来在实验中接触最多的 Nd:YAG 晶体,就是在钇铝石榴石(YAG)晶体中掺入了钕离子(Nd³⁺)。这些特殊的离子如同藏在晶体里的 “能量使者”,当外界通过闪光灯或半导体激光二极管提供能量时,它们会吸收能量从稳定状态 “兴奋” 起来,再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不过,这些初始释放的光方向杂乱,需要借助激光器两端的反射镜形成谐振腔,让符合特定方向的光在腔内不断反射、放大,最终从一端的部分反射镜中射出,形成我们看到的激光束。

林砚对固体激光器的深入了解,始于一次实验中的 “小插曲”。那天她按照流程给 Nd:YAG 激光器加载泵浦能量,原本预期输出的红光功率会随着泵浦能量增加而稳步上升,可当能量加到某个数值时,激光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晶体表面出现微弱的蓝光。她慌慌张张地关掉设备,以为是晶体被烧坏,连忙找来师兄帮忙检查。师兄仔细观察后却笑了,告诉她这是固体激光器特有的 “能级跃迁” 现象 —— 钕离子吸收能量后会先跃迁到高能级,当高能级的离子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集体向低能级跃迁并释放激光;刚才出现的蓝光,是因为部分离子跃迁到了另一个中间能级,释放的光子能量与红光不同。这次意外不仅没造成损失,反而让林砚明白,固体激光器的工作过程就像一场精密的 “能量传递游戏”,每一个环节都与工作物质的能级结构息息相关。
除了 Nd:YAG 晶体,林砚在后续研究中还接触过多种固体激光工作物质,每种材料都有独特的 “脾气”。比如用于医疗美容的 Er:YAG 激光器,工作物质是掺铒的钇铝石榴石晶体,它释放的激光波长能被皮肤中的水分子强烈吸收,却不会损伤周围组织,因此常被用来去除色斑、修复疤痕;而用于工业切割的 Yb:YAG 激光器,掺的是镱离子,输出的激光功率更高、能量更集中,能轻松切割厚度达几毫米的金属板材。这些不同特性的固体激光器,之所以能在不同领域发挥作用,关键就在于科研人员通过调整工作物质的种类、掺杂离子的浓度,以及优化谐振腔的结构,让激光的波长、功率、脉冲宽度等参数满足特定需求。林砚曾在实验室里对比过两种激光器的输出效果:Er:YAG 激光照射在猪皮样本上,只会在表面形成微小的汽化坑;而 Yb:YAG 激光照射在同厚度的钢板上,瞬间就能打出一个穿透的小孔,两种光束的 “威力” 差异一目了然。
固体激光器的稳定性,是林砚和团队在实验中重点关注的问题。有一次,课题组接到一个合作项目,需要为一家生物检测公司研发一台用于细胞分选的固体激光器。对方要求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必须稳定在 50 微米以内,功率波动不能超过 2%,否则会影响细胞分选的精度。林砚负责测试激光器在不同环境下的性能,她发现当实验室温度从 25℃升到 30℃时,激光功率的波动幅度竟然达到了 5%。为了找到原因,她连续一周泡在实验室里,逐一排查泵浦光源、散热系统、谐振腔镜片的影响,最终发现是温度升高导致 YAG 晶体的折射率发生微小变化,进而改变了激光在腔内的传输路径。找到问题后,她和团队在激光器外壳加装了恒温控制系统,又在晶体周围包裹了导热性能更好的铜制散热片,经过多次调试,终于让激光器在 20℃-35℃的温度范围内都能稳定工作,满足了合作方的要求。这次项目经历让林砚深刻体会到,固体激光器不仅需要优秀的核心材料,还需要精密的辅助系统配合,才能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稳定可靠的作用。
在日常实验中,林砚还发现固体激光器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优点 —— 体积小巧。相比于需要庞大储气设备的气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的核心部件可以做得非常紧凑。她曾见过一台用于光纤通信测试的小型固体激光器,整个设备只有笔记本电脑大小,却能输出稳定的激光信号,方便工程师携带到不同的通信基站进行调试。这种小巧的体型,让固体激光器在便携式设备中拥有独特优势,比如用于环境检测的激光雷达,就是将小型固体激光器与光学镜头、探测器集成在一起,能快速检测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还有用于考古研究的激光清洗设备,通过手持的固体激光探头,就能在不损伤文物表面的前提下,去除附着的灰尘和污染物。林砚记得有次跟着导师去博物馆参与文物修复,看到修复师用固体激光清洗一尊唐代陶俑,原本布满污垢的陶俑表面,在激光的照射下逐渐显露出细腻的纹饰,那一刻她真切感受到,这些藏在实验室里的 “光之舞者”,正以温柔而强大的力量,为不同领域带来改变。
从最初被那道意外的红光吸引,到如今能独立设计固体激光器的测试方案,林砚在实验室里度过了三年时光。她见过深夜里激光器发出的幽蓝光芒,也经历过连续数周调试却毫无进展的沮丧,更体会过看到实验数据符合预期时的喜悦。对她而言,固体激光器不再是冷冰冰的仪器,而是充满生命力的 “伙伴”—— 它用精准的光束传递能量,用稳定的性能支撑研究,更用独特的魅力让她感受到光学世界的奇妙。在未来的日子里,林砚知道自己还会与这些 “光之舞者” 相伴,在探索固体激光器奥秘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期待着用它们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应用,让激光的光芒照亮更多领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