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士日内瓦郊外的群山之间,一条周长 27 公里的环形隧道静静盘踞在地下 100 米深处。隧道内壁闪烁着冰冷的金属光泽,数千块超导磁铁像忠诚的卫士般整齐排列,它们能产生比地球磁场强十万倍的磁力。这里便是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最前沿阵地 —— 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所在地。2012 年 7 月 4 日,正是在这里,科学家们宣布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的踪迹,这个被称为 “上帝粒子” 的神秘存在,为解释物质质量起源提供了关键线索。
物理学家艾米丽・卡特第一次走进 LHC 控制室时,手心还在微微出汗。彼时她刚从剑桥大学博士毕业,怀揣着对粒子物理的满腔热爱,加入了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的科研团队。控制室的巨大屏幕上,无数条彩色线条交织成复杂的图案,实时显示着粒子束的运行轨迹。她的导师马克・安德森指着屏幕上一个微小的光点说:“那就是质子正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奔驰,每秒钟能绕隧道 11245 圈。” 艾米丽盯着那个光点,仿佛看到了宇宙诞生之初的混沌景象,一种跨越时空的奇妙连接感在她心中油然而生。
要让质子达到如此惊人的速度,需要一套精密到极致的系统。对撞机的核心是加速腔,当高频电磁波注入其中时,会形成一个不断向前推进的电场。质子在电场的推动下,能量逐渐提升,而超导磁铁则像无形的缰绳,将它们束缚在环形轨道上,防止其偏离方向。在 LHC 中,质子的能量最终能达到 7 万亿电子伏特,这相当于把一只蚊子加速到光速所具有的能量,只不过这些能量被压缩在极小的质子内部。
艾米丽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寻找一种名为 “超对称粒子” 的神秘粒子。这种粒子被认为是解释暗物质的关键,而暗物质占据了宇宙总质量的 85%,却始终无法被直接观测到。为了捕捉到它的踪迹,她和团队成员需要分析海量的碰撞数据。每天,LHC 会产生超过 40TB 的数据,相当于 2000 万部高清电影的容量。这些数据经过全球多个实验室的分布式计算后,才会送到科学家手中进行分析。艾米丽常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眼睛紧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粒子轨迹图,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异常信号。
有一次,她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碰撞事件:在一堆杂乱的粒子轨迹中,突然出现了一个能量缺失的区域。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这部分缺失的能量很可能被某种看不见的粒子带走了,而这种粒子正是暗物质的候选者之一。艾米丽兴奋得一夜没睡,反复验证数据的准确性,生怕是仪器故障导致的误差。当她把这个发现告诉导师马克时,马克的眼中也闪过一丝惊喜。不过,他还是冷静地提醒道:“在粒子物理领域,任何一个新发现都需要经过严格的验证,只有当数据的显著性达到 5 个标准差时,才能被确认为一项新发现。”
所谓 5 个标准差,意味着这个结果是由偶然因素导致的概率只有百万分之三点五。为了达到这个标准,艾米丽和团队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收集了更多的碰撞数据,反复优化分析模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曾多次遇到挫折,有时原本看似有希望的信号,在加入更多数据后却消失得无影无踪。但艾米丽从未放弃,她始终记得自己第一次走进 LHC 控制室时的那份震撼,记得自己对探索宇宙奥秘的初心。
除了寻找新粒子,对撞机还能帮助科学家模拟宇宙诞生之初的状态。在宇宙大爆炸后的万亿分之一秒内,温度高达 10 万亿摄氏度,此时的宇宙中不存在原子,只有各种基本粒子在剧烈碰撞、融合。而 LHC 通过让质子高速对撞,可以在极小的空间内重现当时的极端环境,为研究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实验平台。艾米丽曾参与过一个模拟宇宙早期夸克 – 胶子等离子体的实验,当她看到电脑屏幕上呈现出的类似 “液态” 的粒子状态时,仿佛穿越回了 138 亿年前的宇宙初创时刻。
对撞机的建造和运行,也推动了一系列尖端技术的发展。为了制造超导磁铁,科学家们研发出了一种特殊的铌钛合金,这种合金在零下 271 摄氏度的超低温环境下能实现零电阻导电。而维持如此低的温度,需要使用大量的液态氦,这也促进了低温制冷技术的进步。此外,对撞机的数据处理需求,还催生了网格计算技术的发展,这种技术后来被广泛应用于气象预测、医学影像分析等领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如今,艾米丽已经成为了一名资深的粒子物理学家,她依然在 LHC 的控制室里忙碌着,只不过现在的她,更多的是在指导年轻的科研人员。每当有新的学生加入团队,她都会像当年的马克一样,指着屏幕上的质子光点,讲述 LHC 的故事,讲述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不懈追求。她知道,虽然目前人类对宇宙的了解还只是冰山一角,但每一次对撞机的运行,每一次新数据的出现,都在一点点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
未来,科学家们还计划建造更大、更强大的对撞机。比如,中国提出的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预计周长将达到 100 公里,能量也将远超 LHC。这座未来的 “巨眼”,或许能帮助人类发现更多未知的粒子,解答更多关于宇宙的终极问题。而艾米丽也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她相信,在人类不断探索的脚步下,微观世界的奥秘终将被一一揭晓,而我们对宇宙的认知,也将迎来一次又一次的飞跃。那么,当新一代对撞机开启时,又会有哪些令人惊叹的发现等待着我们呢?
常见问答
- 对撞机为什么要建在地下?
答:将对撞机建在地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可以减少地面环境对设备的干扰,比如地面的振动、电磁辐射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粒子束的稳定性和碰撞数据的准确性。二是地下空间相对封闭,有利于维持超导磁铁所需的超低温环境,同时也能降低建设成本,避免占用大量地面土地资源。
- 对撞机运行时会产生辐射吗?对周围环境有影响吗?
答:对撞机在运行过程中确实会产生一定的辐射,但这些辐射主要集中在隧道内部,并且会被专门的屏蔽设施阻挡。科学家们在设计对撞机时,会采取一系列严格的防护措施,比如使用厚厚的混凝土和铅板作为屏蔽材料,确保辐射不会泄漏到周围环境中。经过多年的监测,LHC 等对撞机周围的辐射水平始终保持在安全范围内,不会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 希格斯玻色子被发现后,对撞机还有必要继续运行吗?
答: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虽然是粒子物理领域的重大突破,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撞机的使命就此结束。目前,人类对粒子物理的认知还存在很多空白,比如暗物质的本质、超对称理论是否成立、夸克和轻子是否还能进一步细分等。对撞机可以通过更高能量的碰撞,探索这些未知领域,为人类提供更多关于宇宙基本规律的信息。此外,对撞机在运行过程中还能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科技成果。
- 建造大型对撞机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些投入值得吗?
答:建造大型对撞机确实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投入是值得的。一方面,对撞机的研究成果能够帮助人类深入了解宇宙的本质,推动基础科学的发展,而基础科学的进步往往会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为后来的计算机、半导体、激光等技术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对撞机的建造和运行过程中,会催生一系列尖端技术的突破,这些技术可以被应用到医疗、能源、通信等多个领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动力。
- 普通人能参与到对撞机的研究中吗?
答:虽然对撞机的核心研究工作需要专业的物理学家和工程师来完成,但普通人也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参与到相关的科学活动中。比如,CERN 等机构会定期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让人们有机会走进对撞机实验室,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此外,一些科研团队还会开展公民科学项目,邀请普通人参与数据分类和分析工作,比如通过在线平台让公众帮助识别粒子碰撞图像中的异常信号。这些活动不仅能让普通人感受科学的魅力,也能为科研工作提供一定的支持。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