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的安全帽边缘磨出了细细的毛边,阳光透过井架的钢架缝隙,在他布满油污的工装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是他在鄂尔多斯盆地深处度过的第十八个钻井季,远处的抽油机有节奏地上下摆动,像大地心脏跳动的节拍。从刚毕业时攥着图纸手都发抖的毛头小子,到如今能凭钻井液的黏度变化判断井下情况的老工程师,井架上的每一颗螺栓、钻杆上的每一道丝扣,都藏着他再熟悉不过的故事。
清晨的风带着戈壁特有的凉意,老周蹲在钻井平台旁,用手指蘸了点循环池里的钻井液,在掌心揉搓着。这种红褐色的液体里混合了黏土、化学药剂和水,既能冷却钻头,又能携带岩屑,是钻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血液”。今天要挑战的是一口深达 4800 米的开发井,地下岩层的硬度比预期更高,昨晚夜班时钻头已经出现了轻微磨损的迹象。他抬头看了看天,云层很薄,远处的地平线泛着淡金色,这样的天气很适合钻井作业,但井下的复杂情况从来不会随天气变好而简化。

“周工,钻头已经换好了,要不要再检查下扭矩?” 年轻技术员小李的声音从钻台上传来。老周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尘,沿着陡峭的爬梯登上平台。钻台上的轰鸣声比地面更响亮,震得人耳膜微微发麻,他走到新更换的牙轮钻头旁,用扳手敲了敲钻头的齿爪,听着那清脆的金属声,心里踏实了不少。“扭矩再调大 5 个单位,” 他对着小李喊道,“这种花岗岩地层,得让钻头咬得更紧些。”
二十年前,老周第一次到井场时,差点被钻台的高度吓退。那时的井架还是木质结构,爬梯只有几根光秃秃的钢筋,他踩着摇晃的梯子往上爬时,腿肚子一直打颤。现在的井架换成了高强度钢材,爬梯两侧加装了防护栏,平台上还配备了紧急制动按钮,但老周依然保持着谨慎的习惯 —— 每次上钻台前,都会仔细检查安全带的卡扣是否牢固,操作手柄的灵敏度是否正常。在石油行业里,“安全” 两个字从来不是口号,而是刻在每个从业者骨子里的准则。
中午的太阳变得毒辣起来,地表温度超过了 35 摄氏度,工人们轮流到休息棚里避暑。老周却没急着休息,他拿着岩心样品坐在阴凉处,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岩石的纹理。这些从地下几千米处取上来的岩心,是了解油藏情况的重要依据。他指着一块深灰色的岩心对小李说:“你看这里的裂缝,里面还残留着油迹,说明这个层位的含油性不错,但裂缝发育不均匀,后续压裂时得调整参数。” 小李一边听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他总说老周手里的放大镜比任何仪器都管用,能从岩心里读出别人看不到的信息。
钻井作业到了关键阶段,井下压力突然出现异常波动。仪表盘上的指针剧烈跳动,循环池里的钻井液液面快速下降 —— 这是井涌的征兆,如果处理不及时,可能引发井喷事故。老周立刻下令关闭井口防喷器,同时调整钻井液的密度。钻台旁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每个人都在快速而有序地操作,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却没人顾得上擦。老周紧盯着仪表盘,嘴里不断下达指令:“再增加 2 个密度单位!注意观察回压阀状态!” 二十分钟后,仪表盘上的指针终于稳定下来,循环池的液面也恢复了正常,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夜幕降临时,钻井深度已经突破了 4500 米。井架上的探照灯亮了起来,把整个井场照得如同白昼。老周坐在值班房里,整理着当天的钻井数据,电脑屏幕上的曲线记录着每一个深度的地层情况。桌上的保温杯里泡着枸杞,这是他近几年养成的习惯 —— 常年在野外工作,作息不规律,得学会照顾自己的身体。窗外,抽油机的影子在灯光下忽长忽短,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狼嚎,却一点也不显得荒凉。对老周来说,这样的夜晚早已习以为常,井场的灯光、机器的轰鸣,比城市的霓虹更让他安心。
小李端着两碗热面条走进值班房,碗里卧着两个荷包蛋。“周工,赶紧吃吧,一会儿该换班了。” 老周接过面条,热气腾腾的香气扑面而来。他想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师傅也是这样,总会在夜班时给他留一碗热饭。那时的条件比现在艰苦得多,值班房是简陋的帆布帐篷,冬天漏风,夏天闷热,吃的大多是咸菜和馒头,但师傅常说:“咱们干石油的,就得能吃苦,地下的油不会自己跑到地面上来。” 这句话,老周记了二十年,也用二十年的行动践行着。
钻井作业还在继续,井架在夜色中矗立着,像一座沉默的丰碑。老周知道,要钻到预定深度还需要三天时间,期间可能还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但他并不担心。二十年来,他经历过无数次挑战,每一次成功应对,都让他对这份工作多了一份热爱。他看着窗外的井架,想起女儿小时候问他:“爸爸,你每天都在野外工作,不觉得辛苦吗?” 那时他笑着回答:“爸爸在寻找大地的宝藏,等你长大了,就知道这些宝藏能让家里的灯更亮,让汽车跑得更远。”
现在女儿已经考上了石油大学,明年就要实习了。老周打算等这口井完钻后,带女儿来井场看看,让她亲身感受一下钻井平台的轰鸣声,摸一摸从地下深处取上来的岩心。他想告诉女儿,石油工程不仅仅是枯燥的技术和艰苦的环境,更藏着探索未知的乐趣和奉献的意义。就像这口正在钻进的井,每往下延伸一米,都是在向大地更深处的秘密靠近,而那些流淌出来的黑色黄金,正默默支撑着人们的生活,点亮着城市的繁华。
凌晨时分,老周换班休息。他躺在床上,耳边还能隐约听到钻台的轰鸣声,这声音像一首熟悉的摇篮曲,陪伴他度过了无数个在井场的夜晚。他想起刚参加工作时的梦想 —— 成为一名优秀的石油工程师,为国家的能源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今,这个梦想早已融入他的日常,变成了井架下的坚守,变成了对每一口井的负责,变成了对年轻一代技术员的悉心教导。
天快亮时,老周被一阵敲门声惊醒。小李兴奋地告诉他,钻井深度已经达到了 4780 米,离预定目标越来越近了,而且根据岩心分析,这个层位的含油量比预期还要好。老周赶紧穿上衣服跑到钻台,东方的天空已经泛起了鱼肚白,第一缕阳光照在井架顶端,给冰冷的钢铁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他看着仪表盘上不断跳动的数字,心里充满了期待 —— 这口井的成功,不仅意味着新的油藏被发现,更意味着他又完成了一次对大地的承诺,又为这份热爱的事业增添了一段新的故事。
在石油工程这个领域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像老周这样的石油工程师还有很多,他们分散在祖国的各个油田,有的在戈壁沙漠,有的在海上平台,有的在深山密林,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书写着石油人的故事。他们或许平凡,但正是这些平凡的坚守,汇聚成了支撑能源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让黑色的石油在地下沉睡千万年后,得以重见天日,为人类的进步提供不竭的动力。
井架依然在不停地运转,钻杆一节节往下延伸,向着地下深处的油藏靠近。老周站在井场旁,看着那高耸的井架,仿佛看到了自己二十年来的时光 —— 从青涩到成熟,从懵懂到坚定,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刻在了井架的每一颗螺栓上,刻在了每一口完钻的油井里,也刻在了这片他深深热爱的土地上。未来的日子里,他还会继续坚守在井架下,迎接新的挑战,书写新的故事,因为他知道,石油人的使命,永远在地下深处,在那流淌的黑色黄金之中。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