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第一次走进城南污水处理厂时,正值初夏,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若有若无的腥甜气味。厂长老张领着他走到巨大的圆形池子边,指着水面上那层棕褐色的絮状物笑着说:“这些看起来像烂泥的东西,可是咱们厂的宝贝疙瘩。” 那时的小林还不知道,这些被称为 “活性污泥” 的物质,即将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最亲密的 “战友”,也正是依靠它们,城市里每天产生的数十万吨污水才能重获新生。
小林的专业是环境工程,课本里对活性污泥法的定义记得滚瓜烂熟,但真正站在处理池边,看着污水从浑浊的黑色逐渐变得清澈,他才真切感受到这项技术的神奇。老张是厂里的老技术员,从建厂时就守着这些池子,他总爱用通俗的语言给年轻人讲解原理:“你把这些污泥想象成一群饿坏了的小家伙,它们靠吃污水里的有机物活命,吃进去的是脏东西,排出来的却是干净水和无害的沉淀物。” 第一天上班,小林就跟着老张在各个处理单元间穿梭,看着污水先经过粗格栅滤掉塑料袋、树枝等大块垃圾,再进入曝气池 —— 这里是活性污泥的 “餐厅”,巨大的曝气盘不断向水中充氧,棕褐色的污泥在水中翻滚,像一群在狂欢中觅食的小精灵。

老张常说,活性污泥法的诞生充满了偶然。上世纪初,英国科学家在研究河流自净现象时,发现污染河段下游的河床淤泥里,生活着大量能分解有机物的微生物。他们尝试将这些淤泥引入沉淀池,再通过曝气让微生物大量繁殖,没想到竟能高效净化污水。这个偶然的发现,后来发展成了全球应用最广的污水处理技术。小林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时,正蹲在曝气池边观察污泥性状,他用烧杯舀起一勺混合液,对着阳光仔细看 —— 那些细小的絮状物在水中缓慢沉降,杯底很快积起一层蓬松的污泥,水则变得透明清亮。“这就是污泥的活性,” 老张在一旁解释,“如果絮状物松散、沉降慢,说明微生物‘胃口不好’,得调整曝气时间或营养比例。”
工作第三个月,小林遇到了第一次 “危机”。那年雨季来得早,大量雨水带着地面污染物涌入污水厂,进水浓度突然飙升,曝气池里的活性污泥开始出现 “解体” 迹象 —— 原本紧实的絮状物变得细碎,出水水质也开始浑浊。小林急得整夜守在厂里,老张却显得很镇定,他带着小林逐一检查设备:先调整了曝气风机的供氧量,又往池子里投加了适量的营养盐,“微生物和人一样,突然换了‘食谱’会不适应,得慢慢调整。” 连续三天,小林和同事们轮流值守,每小时取样检测一次污泥浓度和出水指标。直到第四天清晨,当他看到曝气池里重新出现翻滚的棕褐色絮状物,出水 COD(化学需氧量)指标回归正常时,才终于松了口气。那天老张拍着他的肩膀说:“记住,活性污泥是有‘脾气’的,你得懂它的习性,才能和它好好合作。”
随着对工作的熟悉,小林渐渐发现活性污泥法的 “智慧”。曝气池里的微生物群落就像一个微型生态系统,细菌负责分解有机物,原生动物捕食细菌,后生动物则控制原生动物数量,每种生物都在维持系统平衡。有一次,他在显微镜下观察污泥样本,看到许多钟虫和轮虫在活动,老张告诉他:“这是好现象,钟虫多说明污泥活性高,出水肯定干净。” 小林后来养成了习惯,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取样镜检,那些在显微镜下蠕动的小生物,成了他判断污水处理效果的 “晴雨表”。他还发现,活性污泥法不仅能净化污水,产生的剩余污泥经过处理后,还能变成有机肥料,用于园林绿化 —— 原本令人头疼的 “废物”,竟成了可循环利用的资源。
厂里的沉淀池边,有一棵老樟树,是建厂时种下的。每到秋天,金黄的落叶飘落在池边的步道上,小林常和老张坐在树下聊天。老张说,他刚进厂时,城里的污水处理率还不到 30%,很多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河水常年散发着臭味。如今,随着污水处理厂的扩建和活性污泥法的优化,城市内河的水质一年比一年好,夏天甚至能看到鱼虾游弋。“这些变化,有一半功劳要归给活性污泥。” 老张望着远处的处理池,语气里满是自豪。小林想起自己小时候,家附近的小河也是又黑又臭,后来经过治理才恢复清澈。他突然明白,自己每天打交道的这些 “烂泥”,其实是守护城市水环境的 “隐形卫士”—— 它们默默吞噬着污水中的污染物,用微小的生命为城市筑起一道生态屏障。
去年冬天,小林负责的 “活性污泥节能曝气改造” 项目顺利完工。通过优化曝气系统的运行参数,结合微生物的生长规律调整供氧量,不仅降低了 15% 的能耗,还提高了污泥的净化效率。项目验收那天,环保局的专家来厂里考察,小林带着他们参观曝气池,讲解改造后的运行情况。当专家们看到清澈的出水从沉淀池流出,再经过消毒后排入河流时,纷纷称赞这项技术的实用性。小林站在池边,看着阳光下翻滚的活性污泥,突然想起刚入职时老张说的话:“别小看这些污泥,它们能做的,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
如今,小林也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常给新来的年轻人讲解活性污泥法的知识。他会带着他们蹲在曝气池边观察污泥沉降,教他们在显微镜下识别微生物,也会分享自己当年处理污泥解体的经历。有一次,新来的实习生问他:“师兄,活性污泥法已经用了一百多年,以后会不会被更先进的技术取代?” 小林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指着沉淀池里清澈的出水说:“你看,这些水要流回河流,滋养岸边的草木,养育水里的鱼虾。技术或许会更新,但让污水变干净、保护水环境的初心,永远不会变。” 那天傍晚,夕阳照在处理池的水面上,泛起金色的波光,棕褐色的活性污泥在水中轻轻翻滚,像一群在暮色中坚守岗位的卫士。
当城市的灯光逐渐亮起,污水处理厂的曝气风机仍在平稳运行,细微的嗡嗡声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安心。小林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走出厂区时,正好遇到负责河道养护的工人。工人笑着告诉他,最近河里的水更清了,来河边散步的居民也多了。小林想起曝气池里那些默默工作的活性污泥,想起老张说过的 “污泥有脾气,也有灵性”,突然觉得,自己从事的工作虽然平凡,却有着特别的意义 —— 那些看不见的微生物,用它们的生命活动,连接起城市的污水与清流,也连接起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或许,这就是活性污泥法最动人的地方:它用最朴素的方式,完成了最伟大的使命,而每一个守护这份使命的人,也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环保故事。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