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采矿作为矿产资源开发的重要方式,凭借作业空间开阔、开采效率高、成本相对较低等特点,在全球能源与矿产供应体系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从大型煤矿的剥离开采到金属矿的台阶式挖掘,这种采矿模式能够快速满足工业生产对各类矿产资源的需求,支撑着钢铁、电力、建筑等多个支柱产业的运转。然而,在其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的同时,露天采矿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在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行业发展必须面对的核心课题。
露天采矿的作业流程具有显著的规模化特征,通常需要经过地质勘察、剥离表土、矿石开采、运输加工等多个环节。地质勘察阶段需运用专业设备对矿区地层结构、矿产储量、埋藏深度等进行精准探测,为后续开采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剥离表土环节则要清除地表植被与土壤层,将埋藏在地下的矿体暴露出来,这一步骤往往会对地表生态系统造成直接影响;矿石开采过程中,大型挖掘机、装载机、矿用卡车等重型设备协同作业,通过台阶式开采法逐步挖掘矿石,再通过运输系统将矿石送往加工厂进行提纯加工。整个作业流程中,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开采效率与资源利用率,先进的爆破技术、自动化开采设备以及智能调度系统,能够有效提升采矿作业的安全性与经济性,减少资源浪费。
在露天采矿的技术应用层面,爆破技术的优化是提升开采效率的关键环节之一。传统爆破方式往往存在炸药用量控制不当、爆破振动过大、矿石块度不均匀等问题,不仅可能对周边地质结构造成破坏,还会增加后续矿石破碎加工的难度。近年来,精准爆破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改善了这一现状,通过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爆破参数进行优化设计,结合高精度雷管的延时控制,能够实现对爆破能量的精准释放,在提高矿石开采量的同时,降低爆破作业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某大型露天铁矿为例,采用精准爆破技术后,矿石块度合格率提升了 15%,爆破振动速度控制在 0.15cm/s 以内,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既保障了采矿作业的安全稳定进行,又减少了对矿区周边居民生活的干扰。
自动化与智能化设备的引入,为露天采矿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传统露天采矿作业高度依赖人工操作,不仅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还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尤其是在边坡作业、夜间采矿等场景中,事故发生率相对较高。随着无人驾驶技术、远程控制系统、智能监测设备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露天矿山开始推行自动化采矿模式。无人驾驶矿用卡车能够根据预设路线自动完成矿石运输任务,通过卫星定位与实时路况监测,灵活调整行驶速度与路线,有效避免了人为操作失误引发的交通事故;远程控制系统则允许操作人员在地面控制中心对井下采矿设备进行远程操控,实现了 “井下无人开采、地面有人监控” 的作业模式,大幅降低了人员伤亡风险。某露天煤矿引入自动化采矿系统后,采矿作业效率提升了 20%,事故发生率下降了 30%,同时减少了人工成本投入,实现了经济效益与安全效益的双重提升。
然而,露天采矿在推动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其中土地资源破坏与水土流失问题最为突出。露天采矿过程中,大规模的表土剥离与矿体挖掘会导致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原本完整的土地生态系统被分割成碎片化的采矿区域与排土场,土地荒漠化与盐碱化现象加剧。以我国北方某露天煤矿为例,采矿作业导致周边 5000 多亩耕地遭到破坏,地表植被覆盖率从原来的 60% 下降至 15%,土地生产力大幅降低。此外,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弃土、弃石随意堆放,在雨水冲刷作用下极易引发水土流失,不仅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还可能堵塞周边河道,引发洪水灾害。某南方露天铁矿因排土场防护措施不到位,在雨季发生大规模滑坡事故,大量泥沙涌入下游河流,导致河道淤积、水质污染,周边村庄的饮用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给当地生态环境与居民生活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大气污染与噪声污染也是露天采矿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采矿作业中,爆破、挖掘、运输等环节会产生大量粉尘,这些粉尘中含有煤尘、矿尘等有害物质,长期漂浮在空气中,不仅会降低空气质量,还会对人体呼吸系统造成损害。据监测数据显示,部分露天矿山周边空气中的粉尘浓度超过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 3-5 倍,周边居民患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比其他地区高出 20%。同时,大型采矿设备运转与爆破作业产生的噪声污染,也会对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与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噪声不仅会干扰居民的睡眠质量,还可能导致人体出现听力下降、神经紧张、焦虑等问题,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面对露天采矿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有效的生态恢复与治理措施刻不容缓。土地复垦作为露天采矿生态恢复的核心手段,通过对采矿废弃地进行平整、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等措施,能够逐步恢复土地的生态功能与生产力。在土地复垦过程中,需根据矿区的地质条件、气候特征与土壤类型,选择适宜的植被品种进行种植,优先选用耐旱、耐贫瘠、抗逆性强的本土植物,以提高植被成活率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某露天铜矿在采矿结束后,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土地复垦工作,通过平整排土场、施加有机肥改良土壤、种植杨树、侧柏等本土树种,经过 5 年的生态恢复,矿区植被覆盖率恢复至 80% 以上,部分复垦土地已转变为耕地与林地,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
除土地复垦外,粉尘与噪声污染治理也是露天采矿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针对粉尘污染,可采取洒水降尘、设置防尘网、安装喷雾除尘设备等措施,减少粉尘排放。某露天煤矿在采矿作业区域与运输道路两侧安装了高压喷雾除尘系统,通过定时喷雾降低空气中的粉尘浓度,同时要求运输车辆必须加盖篷布,防止矿石运输过程中产生扬尘,经过治理后,矿区周边空气中的粉尘浓度下降了 60%,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对于噪声污染,可通过优化采矿设备布局、设置隔音屏障、选用低噪声设备等方式降低噪声影响,某露天铁矿在矿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了高度为 5 米的隔音屏障,并将高噪声设备布置在远离居民区的区域,有效降低了噪声传播强度,周边居民的噪声投诉率下降了 70%。
露天采矿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依靠技术创新提升资源开发效率,更需要通过强化环境管理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露天采矿行业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环境标准,严格审批露天矿山建设项目,从源头控制生态环境风险。同时,建立健全露天矿山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技术手段,对矿区生态环境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环境问题。对于违法违规开采、破坏生态环境的露天矿山,要依法予以严厉处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形成有效的震慑力。
矿山企业作为露天采矿作业的主体,应主动承担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在矿山建设前期,要科学制定采矿方案与生态恢复方案,充分考虑采矿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预留足够的生态恢复资金;在采矿作业过程中,严格遵守环境标准与操作规程,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与设备,减少污染物排放;在采矿作业结束后,及时开展生态恢复工作,确保矿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修复。同时,矿山企业应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加大对露天采矿环保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环保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提升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综上所述,露天采矿在支撑经济发展、推动技术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资源开发效率,采取有效措施治理生态环境问题,强化政府监管与企业责任落实,才能实现露天采矿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工业生产对矿产资源需求的同时,守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净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