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国蹲在自家麦田边,指尖划过裸露的土层,细小的土块在掌心碎成粉末。这是他种粮的第三十个年头,却从未像最近几年这样,对每一滴水都看得如此金贵。曾经,村里的灌溉渠总是哗啦啦流着水,田埂边的杂草长得比麦苗还高,没人觉得浪费是件值得在意的事。直到连续两个春旱,河沟里的水见了底,抽水机嗡嗡转着却抽不上来多少水,地里的麦苗蔫头耷脑,他才真正慌了神。也就是从那时起,“节水农业” 这个以前只在电视里听过的词,慢慢走进了他和乡亲们的日常生活。
在张建国的记忆里,过去浇水就像 “盲人摸象”。打开闸门,水顺着渠沟漫进田里,哪里低就往哪里流,有些地方积水淹了根,有些地方却还是干得裂着缝。一亩地浇下来,得耗掉好几百立方米水,可产量却没见得比别人高多少。后来镇上的农技员来了,带着大家在田里挖起了窄窄的垄沟,又在地头装了个带表盘的装置。农技员说这叫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水从管道里直接流到垄沟,不会在渠道里白白渗掉,表盘还能精确算出用了多少水。张建国半信半疑地试了一季,结果算下来,一亩地居然比以前省了近百立方米水,麦子的收成反倒多了一成。
尝到甜头的不只是张建国。邻村的李红梅种了十亩蔬菜,以前夏天浇地,水管子一放就是大半天,水顺着菜畦边流走,不少都渗进了没用的空地。后来她在农技员的建议下,给菜地装上了滴灌带。那些细细的管子贴着菜根铺开,水一滴一滴精准地渗进土壤,既不会淹了菜苗,也不会浪费在空地上。“以前浇一亩菜得用两百多立方米水,现在用滴灌,八十立方米就够了。” 李红梅一边用手拨弄着滴灌带,一边笑着说,“省下来的水,我又多种了半亩西红柿,一年多赚好几千块呢。”
在这片曾经缺水的土地上,节水农业的改变不止发生在田间地头。镇上建起了节水服务站,农技员定期下乡,手把手教农民调试灌溉设备、计算用水量。服务站里还能买到各种节水器材,从低压管道到滴灌带,再到精准控制水量的阀门,农民需要的东西在这里都能找着。去年夏天,村里的灌溉泵站进行了改造,加装了智能控制系统,管理人员在办公室里就能通过电脑查看各个地块的用水量,发现哪里用水异常,还能远程调整阀门。“以前泵站得有人 24 小时盯着,现在一个人管着好几个泵站都没问题。” 泵站管理员老王说,“更重要的是,以前有些农民为了省事,会偷偷开大闸门多用水,现在有了智能监控,大家都按规矩来,水资源浪费少多了。”
节水农业带来的不仅是水资源的节约,还有土地质量的改善。张建国说,以前大水漫灌,田里的土壤容易板结,麦子的根扎不深,遇到刮风下雨就容易倒伏。现在用低压管道灌溉,水慢慢渗进土壤,不会把土壤颗粒冲散,土壤变得疏松,麦子的根能扎得更深,抗倒伏的能力也强了。“你看这麦子,秸秆又粗又壮,穗子也饱满,今年肯定又是个好收成。” 他指着自家的麦田,语气里满是自豪。李红梅也有同样的感受,用滴灌浇出来的蔬菜,根系更发达,叶子更绿,病虫害也少了。“以前菜上总爱长蚜虫,得经常打农药,现在虫子少了,蔬菜长得又嫩又好,在市场上特别抢手。”
不过,推广节水农业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刚开始的时候,不少农民都有顾虑。有的觉得装节水设备要花钱,怕收不回成本;有的觉得麻烦,习惯了以前大水漫灌的方式,不愿意改变。村里的老周就是其中一个,去年农技员劝他装滴灌,他一口回绝:“我种了一辈子地,怎么浇水还不知道?花那冤枉钱干啥?” 结果去年夏天遭遇干旱,老周的几亩茄子因为缺水,叶子都蔫了,收成比隔壁装了滴灌的地块少了一大半。今年春天,老周主动找到农技员,要求给自家菜地装滴灌。“以前是我老糊涂了,总觉得老办法靠谱,现在才知道,还是科学节水管用。” 老周摸着新装的滴灌带,不好意思地笑了。
如今,走在这片田野上,随处可见节水农业的印记。整齐的垄沟里,低压管道沿着田埂延伸;绿油油的菜地里,滴灌带像一条条细丝带,滋养着茁壮的蔬菜;远处的泵站里,智能控制系统闪烁着指示灯,默默守护着每一滴水的合理利用。农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担心缺水,他们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管理水资源,让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傍晚时分,张建国站在田埂上,看着夕阳下的麦田,微风拂过,麦浪翻滚。他想起几年前干裂的土地和蔫头耷脑的麦苗,再看看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踏实。或许,在未来的日子里,还会有更多新的节水技术来到这片土地,但此刻,他知道,只要守住每一滴水,就能守住这片田的丰收,守住一家人的希望。
当夕阳完全落下,田野渐渐安静下来,只有远处泵站里偶尔传来的轻微声响。那些埋在地下的管道、贴在菜根的滴灌带,还有办公室里闪烁的监控屏幕,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节水农业带来的改变。而在这片土地上,农民们与水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新的篇章。当你下次走进田间,看到那些整齐的灌溉设备和生机勃勃的庄稼时,或许也能读懂其中的节水密码,感受到每一滴水背后,那份对土地的热爱与坚守。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