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农忙时节,总能想起老家田埂上弯腰劳作的长辈,毒辣的太阳把皮肤晒得黝黑,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却还要担心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一次病虫害,就让一季的辛苦打了水漂。如今常听说 “数字农业”,可它到底不是课本里冰冷的术语,而是能真正走进农田、帮到农民的 “好帮手” 吗?我们不妨带着对土地和劳动者的牵挂,一起聊聊数字农业里那些温暖的细节。
很多人对数字农业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 “用电脑种地” 的模糊概念里,觉得那是离普通农民很遥远的 “高科技”。其实不然,数字农业更像是给传统农业装上了 “眼睛”“耳朵” 和 “大脑”,能看到土壤里缺什么养分,能听到作物生长的 “需求”,还能算出最省力气、最出产量的种植方式,它不是要取代农民的经验,而是要让这份经验更有底气、更少遗憾。
1. 数字农业到底能帮农民解决哪些最头疼的问题呢?
对于农民来说,最头疼的莫过于 “看天吃饭” 的无奈 —— 不知道什么时候该浇水,浇多了怕烂根,浇少了怕旱死;不清楚作物有没有生病,等发现叶子发黄时,可能已经救不回来了。数字农业就能解决这些难题,比如土壤传感器能实时监测土壤的湿度和养分,一旦湿度不够,系统就会自动提醒浇水,甚至直接控制灌溉设备浇水;还有病虫害识别 APP,农民只要对着生病的叶子拍张照,就能马上知道是什么病虫害,该用什么药、用多少量,再也不用凭感觉瞎折腾,白白浪费时间和钱。
2. 年纪大的农民不会用智能设备,数字农业是不是跟他们没关系?
这其实是很多人都会担心的问题,毕竟村里不少长辈连智能手机都用得不熟练,更别说复杂的农业设备了。但实际上,数字农业在推广时,早就考虑到了这个情况。现在有很多简单易懂的设备,比如带大按键、语音提示的智能灌溉控制器,农民只要按几个键,听着语音提示就能操作;还有专门的技术员会下乡手把手教,把复杂的技术变成 “土话” 讲给他们听,比如告诉他们 “这个灯亮了就是该浇水了”“这个 APP 里的小虫子图案跳出来就是有虫了”。就像老家的王大伯,以前总说 “高科技跟我没关系”,现在用着智能墒情仪,还总跟人炫耀 “这玩意儿比我还懂地里的情况,再也不用半夜起来去田边看土干没干了”。
3. 买数字农业设备要花很多钱,普通农民能承担得起吗?
确实,一开始买设备可能需要花一笔钱,但从长远来看,其实是省钱的,而且现在还有很多补贴政策。比如一套简单的土壤传感器和灌溉控制系统,政府补贴后,农民自己花的钱可能也就几千块钱,但用上之后,浇水能省 30% 以上,肥料能省 20% 左右,病虫害少了,产量还能提高 10%-15%。就拿种玉米来说,以前一亩地浇水要花 50 块钱,现在省了 15 块,肥料省了 20 块,一年下来一亩地就能省 35 块,10 亩地就是 350 块,用不了几年就能把买设备的钱赚回来。而且现在还有租赁服务,农民如果不想买,也可以租设备,按季度或者按年付钱,压力就更小了。
4. 数字农业能让农民不用再那么辛苦地 “面朝黄土背朝天” 吗?
当然能。以前农民种地,从播种到收获,几乎天天都要往田里跑,夏天顶着烈日除草,秋天冒着寒风收割,一天下来腰酸背痛,连饭都吃不下。但有了数字农业,很多活儿都能 “交给机器和系统”。比如智能播种机,能根据土壤情况自动调整播种的深度和间距,不用农民弯腰一粒一粒地播;无人机能帮忙打药,以前一亩地打药要花 1 个多小时,还得背着沉重的药箱在田里走,现在无人机 10 分钟就能搞定一亩地,农民只要在旁边看着就行;还有智能收获机,能自动收割、脱粒、清选,以前几个人忙一周才能收完的地,现在一台机器一天就能收完。就像邻居李阿姨说的:“以前收麦子的时候,凌晨 3 点就要起来,忙到晚上 8 点,浑身都是麦芒,痒得难受。现在有了智能收割机,坐在树荫下等着就行,轻松多了,也能有时间歇一歇了。”
5. 万一数字农业设备坏了,没人修怎么办?会不会耽误农时?
农时不等人,设备坏了确实是大问题,但现在的数字农业服务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很多设备厂家都有 24 小时服务热线,农民只要打个电话,附近的维修人员就能在 24 小时内上门修理;还有一些设备有远程诊断功能,技术员在办公室里通过电脑就能看到设备哪里出了问题,如果是小故障,还能远程指导农民自己修好,不用等维修人员来。比如去年夏天,老家张叔家的灌溉控制器坏了,当时正是玉米需要浇水的关键时候,他打了服务热线,不到 2 个小时,维修人员就来了,很快就修好了,一点都没耽误浇水。而且现在村里也有很多懂技术的 “新农人”,他们也能帮忙处理一些小故障,不用担心没人管。
6. 数字农业能保证种出来的粮食更安全、更好吃吗?
这是肯定的。数字农业能实现 “从田间到餐桌” 的全程追溯,每一步都能记录下来,让消费者吃得放心,也让农民种得安心。比如用了智能施肥系统,能精准控制肥料的用量,不会因为肥料用多了导致农产品里的农药残留超标;还有生长环境监测系统,能记录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确保作物在最适宜的环境里生长,这样种出来的粮食不仅更安全,口感也更好。就像我们村种的水稻,用了数字农业技术后,每一袋大米上都有一个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这袋大米是哪块地种的、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收割的,很多城里人都愿意花更高的价格买我们的大米,说 “吃着放心,味道也比以前的好”。
7. 对于家里只有几亩地的小农户,数字农业有用吗?
很多人觉得数字农业只适合大规模种植的农场,其实不是的,小农户同样能从数字农业中受益。现在有很多适合小农户的 “轻量级” 数字农业设备,比如便携式土壤检测仪,只要往土壤里插一下,就能知道土壤的养分情况,价格也就几百块钱;还有手机上的农业气象 APP,能精准预报未来几天的天气,包括温度、降水、风力等,农民可以根据天气预报安排播种、浇水、收割等农活,避免因为天气变化造成损失。比如我家只有 3 亩地,以前总是看村里人的时间安排农活,别人浇水我也浇水,别人施肥我也施肥,结果有时候土壤还不缺水,浇了水反而不好。现在用了便携式土壤检测仪,知道什么时候该浇水、什么时候该施肥,3 亩地的产量比以前提高了不少,而且还省了不少水和肥料。
8. 数字农业会不会让农民失去对种地的 “掌控感”,变得依赖技术?
其实不会,数字农业更像是给农民增加了 “帮手”,而不是取代农民的 “掌控权”。农民依然是种地的主角,技术只是辅助他们做出更准确的判断。比如以前农民是凭经验判断什么时候浇水,现在有了传感器的数据,能更准确地知道土壤的情况,但最终要不要浇水、浇多少水,还是农民自己决定;还有病虫害识别 APP,能给出用药建议,但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地里的实际情况,调整用药的量和时间。就像老农民常说的 “种地要靠天、靠地,更要靠自己的感觉”,数字农业就是把这种 “感觉” 变成了更准确的数据,让农民的判断更有依据,而不是让农民失去自己的判断。
9. 数字农业能帮助农民卖出更好的价格吗?
当然可以。现在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而数字农业能让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有 “证据”。比如通过全程追溯系统,消费者能看到农产品的生长过程,知道它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长大的,用了多少肥料、多少农药,这样就愿意为这样的农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而且数字农业还能帮助农民对接更广阔的市场,比如通过电商平台,农民可以直接把自己种的农产品卖给城里的消费者,省去了中间环节,赚的钱也更多了。比如我们村的草莓种植户,用了数字农业技术后,给每一盒草莓都贴上了追溯二维码,在电商平台上卖,价格比以前在本地市场卖高了一倍,而且还供不应求,很多消费者都说 “知道草莓是怎么种出来的,吃着放心,贵一点也值得”。
10. 数字农业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哪些除了收入之外的改变?
除了收入增加、干活更轻松之外,数字农业还让农民的生活变得更有尊严、更有盼头。以前农民总觉得自己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个 “辛苦活”,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种地。但现在有了数字农业,种地变成了 “技术活”,农民也能像城里的上班族一样,用电脑、用手机管理农田,很多年轻人也愿意回到农村,当起了 “新农人”。而且数字农业还让农民能更好地平衡家庭和工作,以前农忙的时候,农民根本顾不上家,现在有了智能设备帮忙,能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辅导孩子写作业,陪老人聊天。就像村里的年轻小伙小李,以前在城里打工,觉得种地没前途,现在回来用数字农业技术种葡萄,不仅赚了钱,还能每天陪在父母身边,他说 “现在种地不仅有奔头,还能照顾家,比在城里打工强多了”。
11. 数字农业在应对自然灾害时,能帮上忙吗?
当然能。自然灾害是农民最害怕的事情,一场洪水、一场旱灾,可能就让一季的收成毁于一旦。但数字农业能提前预警、及时应对,减少损失。比如气象监测系统能提前几天预测到暴雨、旱灾等自然灾害,农民可以提前做好准备,比如在暴雨来临前,加固田埂、清理排水沟;在旱灾来临前,提前浇水、覆盖地膜,保持土壤湿度。还有遥感技术,能快速监测受灾面积和受灾程度,帮助政府和农民及时制定救灾方案,发放救灾物资。比如去年我们这里遭遇了旱灾,通过气象预警,农民提前浇了水,又用了覆盖地膜的方法,虽然还是受了点影响,但比隔壁没采取措施的村子,产量减少得少多了。
12. 数字农业需要农民具备很高的文化水平吗?
不需要。数字农业的很多设备和系统都是 “傻瓜式” 的,操作简单,不需要很高的文化水平。比如智能灌溉控制器,上面只有几个按键,分别写着 “浇水”“停止”“设置”,农民只要认识简单的字,或者听语音提示就能操作;还有手机上的农业 APP,很多都有语音功能,农民可以通过语音查询信息,不用打字。而且现在还有很多培训课程,专门针对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实际操作,教他们怎么用数字农业设备。比如村里的刘婶,只上过小学一年级,现在也能用手机上的病虫害识别 APP,她说 “只要对着叶子拍张照,就能知道是什么虫,该用什么药,比以前问别人方便多了,也不用怕问错了”。
数字农业从来都不是冰冷的科技,而是带着对土地的敬畏、对农民的关怀,一点点走进田间地头的。它让农民的汗水不再白流,让种地变得更轻松、更有盼头,也让我们吃的每一口粮食都更安全、更安心。未来,随着数字农业的不断发展,相信会有更多的农民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温暖,让农村变得更有活力,让种地成为一份值得骄傲的职业。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