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技术如何为现代水产养殖与捕捞提供核心支撑?

渔业技术如何为现代水产养殖与捕捞提供核心支撑?

渔业作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提供优质蛋白质的重要产业,其发展始终与技术创新紧密相连。从传统的人工撒网、近海养殖,到如今的智能化装备、深远海养殖平台,渔业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在重塑产业形态,解决生产中的效率、资源与环境难题。很多人对渔业的印象仍停留在 “靠天吃饭” 的阶段,但实际上,现代渔业早已形成一套涵盖养殖、捕捞、加工、监测等全链条的技术体系,这些技术不仅提升了产量,更在保护水域生态、保障产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全面理解渔业技术的价值,需要从其核心应用领域入手,看看不同技术如何针对产业痛点提供解决方案,又为从业者带来了哪些实际改变。

在水产养殖领域,水质调控技术是维持养殖环境稳定的关键。传统养殖中,水质恶化常导致鱼类患病、死亡率上升,而现代水质调控技术通过物理、化学与生物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对水体环境的精准管理。物理方法方面,微滤机、蛋白质分离器等设备能高效去除水体中的残饵、粪便等有机杂质,避免有害物质积累;化学方法则通过使用安全的水质调节剂,调节水体酸碱度、溶解氧含量,为养殖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生物方法则利用有益微生物菌群,分解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同时抑制有害菌繁殖,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以某淡水鱼养殖场为例,通过安装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实时采集水温、溶解氧、pH 值等数据,当指标出现异常时,系统自动启动增氧机或投放调节剂,不仅使鱼类成活率提升了 15%,还减少了 30% 的水资源浪费。

除了水质调控,养殖模式创新也是渔业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传统池塘养殖密度低、产量有限,且容易造成水资源浪费,而集约化养殖技术通过对养殖空间的高效利用,大幅提升了单位面积的产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便是典型代表,这种模式通过构建封闭的养殖系统,利用水循环处理技术,实现养殖用水的重复利用,节水率可达 90% 以上。同时,通过精准控制水温、光照、饲料投放量等条件,为鱼类提供最佳生长环境,使生长周期缩短 20%,产量提升 3-5 倍。在山东某工厂化养殖基地,工作人员通过中央控制系统,远程调节每个养殖池的参数,原本需要 50 人管理的养殖场,如今仅需 8 人即可完成全部工作,人力成本降低近 80%。此外,稻渔综合种养、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等生态养殖模式,通过将水产养殖与种植业、不同食性的水生生物相结合,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既提升了经济效益,又减少了养殖对环境的污染,符合绿色农业发展理念。

在捕捞领域,渔业技术的进步则体现在作业效率提升与资源保护的平衡上。传统捕捞依赖人工经验,作业范围有限,且容易造成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枯竭。而现代捕捞技术通过引入卫星导航、声呐探测、自动钓捕等设备,大幅提升了捕捞的精准性与效率。卫星导航系统能帮助渔船准确定位作业海域,避免因迷航造成的时间与燃料浪费;声呐探测设备则可探测水下鱼群的位置、规模与种类,使捕捞作业更具针对性,减少无效捕捞。在挪威的远洋捕捞船队中,每艘渔船上都配备了先进的鱼群探测系统与自动分拣设备,当渔船到达作业海域后,声呐设备快速锁定鱼群,自动钓机按照设定的参数投放钓钩,捕捞上来的渔获通过传送带输送至分拣系统,系统根据鱼的大小、种类自动分类,同时记录捕捞数量,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一艘渔船的日捕捞量可达传统渔船的 6 倍。

然而,捕捞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资源保护的挑战,因此,负责任捕捞技术成为近年来的发展重点。选择性捕捞技术便是其中的重要成果,这种技术通过改进渔具设计,如使用特定网目大小的渔网、安装海龟逃生装置等,避免捕捞幼鱼与非目标生物,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例如,在金枪鱼捕捞中,渔民使用的围网网目大小经过科学计算,仅能捕获达到商品规格的成鱼,幼鱼可从网眼中逃脱,保证了种群的自然繁殖。同时,渔获量统计与溯源技术也在逐步推广,通过在渔船上安装电子渔捞日志系统,实时记录捕捞海域、时间、种类、数量等信息,并将数据上传至监管平台,监管部门可及时掌握渔业资源的捕捞情况,制定科学的捕捞限额,防止过度捕捞。在大西洋鳕鱼捕捞区,通过实施渔获溯源制度,消费者可通过扫描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查看鳕鱼的捕捞海域、渔船信息、加工过程等,既保障了产品质量安全,也倒逼渔民规范捕捞行为。

渔业技术的应用不仅局限于养殖与捕捞环节,在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领域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传统水产品加工多依赖人工操作,加工效率低,且容易因卫生条件不达标导致产品质量问题。而现代水产品加工技术通过引入低温冷冻、超高压杀菌、真空包装等工艺,大幅提升了产品的保质期与安全性。低温冷冻技术可在短时间内将水产品温度降至 – 18℃以下,最大限度保留水产品的营养成分与新鲜度,使冷冻水产品在常温解冻后仍能保持较好的口感;超高压杀菌技术则利用高压环境破坏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实现杀菌目的,无需添加防腐剂,既保证了产品安全,又避免了化学物质对人体的潜在危害。在江苏某水产品加工厂,通过引入全自动冷冻生产线与超高压杀菌设备,原本需要 24 小时完成的加工流程,如今仅需 8 小时即可完成,且产品保质期从 6 个月延长至 12 个月,不合格率从 5% 降至 0.5% 以下。

此外,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技术也是渔业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从 “水域到餐桌” 的全链条追溯体系,利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记录水产品的养殖、捕捞、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信息,消费者可通过查询追溯码,了解产品的来源与生产过程,放心购买。在浙江某水产市场,所有摊位均配备了追溯查询终端,消费者购买水产品后,只需扫描包装上的追溯码,即可查看该产品的养殖基地信息、检测报告、运输记录等,若发现质量问题,可快速追溯到责任主体,有效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同时,质量安全追溯技术也为监管部门提供了便利,通过追溯系统,监管部门可实时监控水产品的流通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不合格产品,防止问题产品流入市场。

渔业技术的发展是否真正惠及了所有从业者?对于小型养殖户与个体渔民而言,先进技术的成本是否在其可承受范围内?这些问题仍需要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与解决。无论是养殖模式的创新、捕捞技术的升级,还是加工与追溯体系的完善,渔业技术的核心目标始终是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人们对优质水产品的需求,也要保护好海洋与淡水生态环境,让渔业资源能够长久造福人类。

渔业技术常见问答

  1.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适合所有水产品种吗?

不适合所有品种。该技术更适合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市场价值较高的品种,如三文鱼、鲈鱼、石斑鱼等。对于耐低氧、适应能力强且市场价格较低的品种(如草鱼、鲢鱼),采用传统池塘养殖成本更低,经济效益更优。

  1. 水质在线监测系统需要定期维护吗?维护内容有哪些?

需要定期维护,通常每月至少 1 次。维护内容包括:清洁传感器探头,防止生物附着影响数据准确性;检查数据传输线路是否通畅,避免因线路故障导致数据丢失;校准监测仪器,确保采集的水温、溶解氧等数据与实际值一致;更换老化的零部件,如传感器电池、密封圈等。

  1. 选择性捕捞技术能完全避免误捕吗?

不能完全避免,但可大幅降低误捕率。虽然选择性渔具(如特定网目渔网、海龟逃生装置)能减少幼鱼和非目标生物的捕获,但受海流、鱼群密度、操作方式等因素影响,仍可能有少量误捕情况。目前行业内通过优化渔具设计、加强渔民操作培训等方式,持续降低误捕率。

  1. 水产品区块链追溯系统的数据可以被篡改吗?

很难被篡改。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分布式记账、数据不可篡改的特点,水产品追溯信息一旦上传至区块链平台,将被多个节点同步记录,任何单一主体无法单独修改数据。若需修改,需获得超过 51% 的节点认可,且修改记录会被永久留存,确保了追溯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1. 小型养殖户如何降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投入成本?

可通过多种方式降低成本:一是选择中小型标准化设备,避免盲目追求大型高端设备,根据养殖规模匹配设备规格;二是加入合作社或产业联盟,通过集体采购设备、共享技术服务,降低单户采购与维护成本;三是申请政府农业补贴,目前多地对绿色养殖技术推广有专项补贴,可减轻初期投入压力;四是采用 “分步建设” 模式,先搭建基础养殖系统,待产生收益后再逐步升级设备。

  1. 声呐探测设备在捕捞作业中会对海洋生物造成伤害吗?

常规捕捞用声呐设备不会对海洋生物造成伤害。这类设备的声波频率与强度经过科学设计,主要用于探测鱼群位置,其能量远低于会对海洋生物(如鲸类、海豚)造成影响的军用声呐。目前行业内已制定声呐设备使用标准,要求渔船在作业时控制声波强度,避免对海洋生物的听觉系统造成干扰。

  1.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水稻种植会受到水产养殖的影响吗?

合理规划下,水稻种植不仅不会受负面影响,还能受益。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类的粪便可作为水稻的天然肥料,减少化肥使用量;鱼类在稻田中活动,能疏松土壤,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同时,鱼类还能捕食稻田中的害虫,减少农药使用。只要控制好养殖密度与水稻品种选择(如选择耐涝、抗倒伏的水稻品种),稻渔综合种养可实现 “稻增产、鱼增收” 的双赢效果。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上一篇 2025-11-03 22:13:27
下一篇 2025-11-03 22:18:29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