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厨房的窗,落在母亲手中的米缸上。她指尖捻起几粒饱满的大米,对着光轻轻晃了晃,嘴角弯起温柔的弧度:“今天的米好,煮出来的饭定是喷香的。” 这样的场景,在我成长的岁月里重复了无数次,直到后来我才明白,那米缸里盛着的不只是粮食,更是一代人对土地的眷恋,对生活最质朴的热爱。
粮食作物,从来都不是教科书里冷冰冰的名词。它们是春风里破土而出的麦芽,顶着露珠在田埂间舒展腰肢;是夏日里沉甸甸的稻穗,在蝉鸣中谦逊地弯下头颅;是秋日里挂满枝头的玉米,裹着金黄的外衣晒着暖融融的太阳;是冬日里藏在粮仓的小麦,在寂静中积蓄着来年的力量。每一种粮食,都带着四季的印记,带着耕耘者的汗水,悄悄走进我们的餐桌,滋养着我们的生命。
小时候跟着外婆去田里,总爱光着脚踩在松软的泥土上。外婆戴着草帽,手里握着镰刀,一刀一刀割下成熟的水稻,动作娴熟而沉稳。她会偶尔直起腰,用袖子擦去额角的汗,然后笑着对我喊:“丫头,别乱跑,小心踩坏了秧苗。” 那时的我不懂,为什么几株小小的秧苗值得如此珍视。直到后来,看到外婆在天还没亮透时就去田里除草,看到她在暴雨来临前焦急地抢收玉米,看到她把最好的粮食留着给我们吃,自己却舍不得多吃一口,我才渐渐懂得,每一粒粮食里都藏着沉甸甸的爱与付出。
记得有一年秋天,家乡遭遇了旱灾,田里的玉米长得又矮又小,穗子上的玉米粒稀稀拉拉的。外公每天天不亮就挑着水桶去河边打水,然后一桶一桶地浇到玉米地里。太阳火辣辣地晒着,他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肩膀被水桶压出了深深的红印。我跟着他一起去浇水,才走了两趟就累得气喘吁吁,可外公却坚持每天都去。他说:“这玉米是咱们下半年的指望,多浇一点水,说不定就能多收一点。” 最后,那片玉米地虽然收成不好,但每一粒玉米粒都格外饱满。煮玉米的时候,满屋子都是香甜的味道,外公吃着玉米,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玉米的香甜里,藏着外公对土地的执着,对生活的坚守。
粮食作物也承载着许多温暖的回忆。每到过年的时候,母亲就会用家里的糯米做年糕。她把泡好的糯米放在石磨里,一点一点地磨成粉,然后加水揉成面团,再放进蒸笼里蒸。蒸年糕的时候,厨房里飘着淡淡的米香,我和弟弟就守在蒸笼旁边,等着年糕出锅。刚蒸好的年糕软糯香甜,母亲会先切下两块给我们,我们捧着热乎乎的年糕,吃得满嘴都是甜味。母亲说:“吃了年糕,来年的日子就会像年糕一样甜甜蜜蜜。” 如今,母亲已经不再亲手磨糯米做年糕了,可每当我在超市里看到包装好的年糕,还是会想起小时候厨房里的米香,想起母亲温柔的笑容。
在城市里生活久了,我们似乎渐渐忘记了粮食从哪里来。超市里琳琅满目的粮食,包装精美,触手可得,让我们以为粮食的获得是理所当然的。可每当我回到家乡,看到田野里忙碌的身影,看到粮仓里堆积的粮食,就会想起那些与粮食有关的故事。那些在田埂间穿梭的耕耘者,用他们的双手播种希望,用他们的汗水浇灌成长,才有了我们餐桌上的每一碗饭、每一个馒头、每一根面条。他们或许平凡,或许默默无闻,但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能衣食无忧,才能安心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有时候,我会特意去菜市场买农民自己种的蔬菜和粮食。看着他们带着泥土气息的双手,听着他们用朴实的语言介绍自己种的庄稼,我总会想起外婆和外公。他们就像千千万万的农民一样,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土地,奉献给了粮食作物。他们不图什么,只希望自己种的粮食能养活家人,能为这个社会贡献一点力量。
记得有一次,我在菜市场遇到一位卖小米的老奶奶。她的小米颗粒饱满,颜色金黄,散发着淡淡的米香。我问她这小米是不是自己种的,她笑着点了点头,说:“是啊,这是我家老头子在山上种的,没用过化肥农药,吃着放心。” 我买了几斤小米,老奶奶还特意多给了我一把,说:“姑娘,这小米熬粥最好喝,你回去试试。” 回到家,我用这小米熬了粥,粥熬好后,满屋子都是小米的清香,喝一口,软糯香甜,仿佛又回到了家乡,回到了外婆的身边。
粮食作物,就像一条无形的线,把我们与土地、与耕耘者、与过去的时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们不只是用来果腹的食物,更是情感的寄托,是记忆的载体,是生命的源泉。每一粒粮食,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去感恩。因为我们知道,那里面藏着四季的流转,藏着耕耘者的深情,藏着生活最本真的味道。
现在,每当我端起一碗饭,总会想起那些在田地里忙碌的身影,想起那些与粮食有关的温暖故事。我不知道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与粮食的联结会以怎样的方式延续,但我知道,这份对粮食的珍视与感恩,会一直留在我的心里,提醒着我不忘初心,铭记每一粒粮食背后的时光与深情。那么,当你下次端起饭碗的时候,会不会也想起某一段与粮食有关的回忆,会不会也对那些默默耕耘的人多一份敬意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