畦灌:传统灌溉方式的实用解析

畦灌作为农业生产中应用广泛的地面灌溉技术,凭借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的特点,在诸多地区的农田灌溉中占据重要地位。它通过将农田划分成一系列规整的矩形或长方形畦田,利用田埂控制水流,使水在畦田表面均匀流动并渗透到土壤中,为作物生长提供所需水分。这种灌溉方式并非现代产物,而是在长期农业实践中逐渐发展完善,适应了不同地区的土壤条件和作物类型,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要实现高效的畦灌,需要合理规划和建设一系列关键组成部分。首先是畦田的设计,畦田的长度、宽度和坡度需根据土壤质地、作物种类以及水源条件进行科学确定。一般来说,土壤透水性强的地区,畦田长度宜短,以避免水分过快下渗导致灌溉不均匀;而透水性较弱的土壤,畦田长度可适当增加,提高灌溉效率。其次是输水系统,包括毛渠、输水沟等,这些渠道需要保证水流能够顺畅地输送到各个畦田,且不会出现漏水、跑水现象。此外,田埂的修筑也至关重要,田埂需具有足够的高度和强度,防止水流溢出畦田,确保水分能够在畦田内均匀分布。

畦灌的工作原理基于重力作用和土壤渗透特性,整个灌溉过程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水流入畦阶段,当水源通过输水系统进入畦田后,水流在重力作用下沿着畦田长度方向流动,此时需要控制入畦流量,避免流量过大导致水流冲刷土壤或溢出田埂,同时也要保证流量足够,使水流能够快速覆盖整个畦田。第二阶段是水分渗透阶段,随着水流在畦田表面的流动,水分逐渐向土壤深层渗透,这个过程中需要根据土壤质地和作物需求,控制灌溉时间,确保土壤根系层能够获得充足的水分,同时避免水分过多导致土壤透气性变差,影响作物生长。第三阶段是停水落干阶段,当灌溉达到预期效果后,停止向畦田供水,此时畦田表面的剩余水分继续向土壤深层渗透,同时土壤表面开始逐渐落干,为后续的农业作业如施肥、耕作等创造适宜的条件。

不同的土壤条件和作物类型对畦灌技术的应用有着不同的要求。在土壤条件方面,壤土和黏土由于透水性相对较弱,比较适合采用畦灌方式,这类土壤能够较好地保持水分,减少水分渗漏损失,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而砂土由于透水性强,水分下渗速度快,采用畦灌时容易出现灌溉不均匀、水分利用率低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如缩短畦田长度、减小入畦流量、增加灌溉次数等,以提高灌溉效果。在作物类型方面,畦灌适用于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窄行距作物或撒播作物,这些作物的种植方式能够与畦田的布局相适应,便于水流在畦田内均匀分布,为作物生长提供稳定的水分供应。对于宽行距作物如果树、甘蔗等,由于作物之间的间距较大,采用畦灌方式容易造成水分浪费,一般更适合采用滴灌、喷灌等其他灌溉方式。

畦灌具有明显的优点,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优点主要体现在操作简单、设备投资少、对水源条件要求不高。农民只需掌握基本的畦田规划和水流控制方法,就能进行灌溉作业,不需要复杂的技术培训和专业设备;与滴灌、喷灌等现代化灌溉方式相比,畦灌的设备投资成本较低,适合经济条件相对有限的地区和农户;此外,畦灌对水源的要求较为灵活,无论是河水、井水还是水库水,只要能够通过渠道输送到农田,都可以采用畦灌方式进行灌溉。然而,畦灌也存在一些缺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灌溉水利用效率相对较低,由于水流在畦田表面流动过程中存在蒸发、渗漏等损失,导致部分水分无法被作物有效利用;其次是灌溉不均匀问题,在畦田的不同位置,由于水流到达时间、渗透深度的差异,容易出现土壤含水量不均匀的情况,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尤其是在畦田长度较长、土壤透水性差异较大的情况下,灌溉不均匀的问题更为明显;另外,长期采用畦灌方式,如果灌溉管理不当,还可能导致土壤板结,因为水流的冲击和土壤颗粒的沉降会使土壤孔隙减少,透气性变差,影响土壤结构和作物根系的生长。

为了提高畦灌的灌溉效果和水利用效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改进措施和管理方法。在技术改进方面,一是优化畦田设计参数,根据土壤质地、作物类型和水源条件,通过试验和实践确定合理的畦田长度、宽度和坡度,例如对于透水性强的土壤,将畦田长度控制在 30 – 50 米,宽度控制在 2 – 3 米,坡度控制在 0.001 – 0.003 之间,以减少水分渗漏和蒸发损失;二是采用间歇灌溉方式,将一次连续灌溉改为多次短时间灌溉,即先向畦田供水一段时间,待水分渗透到一定深度后,停止供水,让水分充分下渗,然后再进行下一次供水,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减少水分在畦田表面的蒸发损失,提高水分渗透效率,同时也能避免土壤表面长时间积水导致的土壤板结问题;三是改进输水系统,采用混凝土、塑料等防渗材料对输水渠道进行衬砌,减少渠道渗漏损失,提高输水效率,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采用低压管道输水代替渠道输水,进一步降低水分损失。

在灌溉管理方面,首先要根据作物的生长发育阶段和土壤墒情,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确定适宜的灌溉时间、灌溉定额和灌溉次数,避免盲目灌溉。例如,小麦在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对水分需求较大,需要及时进行灌溉,而在苗期和成熟期则应适当减少灌溉次数和灌溉量;其次,要加强灌溉过程中的流量控制和监测,根据畦田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入畦流量,确保水流能够均匀覆盖整个畦田,避免出现流量过大或过小的情况;同时,要定期对畦田和输水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修复损坏的田埂和渠道,防止水流渗漏和溢出,保证灌溉系统的正常运行。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许多地区通过采用上述改进措施和管理方法,有效提高了畦灌的灌溉效果和水利用效率。例如,在我国华北地区的小麦种植区,农民通过优化畦田设计,将原来的长畦改为短畦,畦田长度从 100 – 150 米缩短到 50 – 80 米,同时采用间歇灌溉方式,使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了 15% – 20%,作物产量也相应增加了 5% – 10%;在西北地区的棉花种植区,通过对输水渠道进行防渗衬砌,减少了渠道渗漏损失,输水效率从原来的 60% – 70% 提高到 85% – 90%,大大降低了灌溉成本,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

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来说,深入了解畦灌的技术要点和管理方法,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一灌溉方式,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水分条件。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特性和作物品种,不断探索和总结适合本地的畦灌技术模式,解决灌溉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那么,在你的农业生产或相关实践中,是否遇到过与畦灌相关的特殊情况,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上一篇 2025-11-04 04:41:07
下一篇 2025-11-04 04:47:11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