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大学开设公务员专业?网友们到底在热议什么?_公务员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目录:
1.双一流大学公务员考试
2.公务员双一流大学名单
3.双一流大学报考公务员
4.公务员要求双一流高校包括双一流建设学科吗
5.公务员报名双一流专业
6.公务员考试要求双一流建设高校
7.双一流大学考公务员有优势吗
8.面向双一流大学招聘的公务员
9.公务员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10.双一流公务员考试
1.双一流大学公务员考试
上周,热搜上一条“西南大学开设公务员专业”的话题引发广泛讨论 虽说大家平时都讲宇宙的尽头是考公,但当大学真的开始公务员专业时候,总感觉哪里不对劲 我看到很多网友直言: “真的,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可悲”。
2.公务员双一流大学名单
“大学继续应试教育” “考公的越多说明社会越糟糕”

3.双一流大学报考公务员
那么,双一流大学真的开设了公务员专业吗?

4.公务员要求双一流高校包括双一流建设学科吗
实际上,《西南大学“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微专业招生简章》由历史文化学院发布 招生对象为西南大学大二及以上年级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学制1年,学期两学期,学分24学分 课程计划里包括申论概论、公文写作训练、行政能力测试基础等。

5.公务员报名双一流专业
西南大学“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微专业招生简章截图图/西南大学官方网站 招生简章显示,该微专业以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的提升教育为内容,目标是培养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和未来职业生涯的决胜力 这个专业学生自愿报名,最低开班人数为100人,历史文化学生择优录取。
6.公务员考试要求双一流建设高校
该微专业在暑期集中授课,部分实作可根据需要安排在寒假、周末。 这个专业按学年缴纳学费,修满24个学分只需要1920元。

7.双一流大学考公务员有优势吗
看到这里,其实我们可以搞清楚以下2个事实:其一,微专业不等于我们一般理解的高校专业,其实只是一系列选修课程 除了引发热议的公务员微专业,近期西南大学还发布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无人机技术与应用等等微专业。
8.面向双一流大学招聘的公务员
而且,这几年北京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南工商大学、深圳大学等都开设微专业。

9.公务员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其二,这个专业也不是“专门”培养“考公务员”。 从课程内容和设置来看,更类似于一个公务员通识课程。就是用一学年让学生了解学习公务员基本技能,类似公文写作、礼仪、行测等,不同于市面上考公培训。

10.双一流公务员考试
那么,西南大学为什么开设这个微专业呢?从大环境来看,“考公热”持续升高 2022年有超过202万人报考国家公务员,183万余人通过资格审查,创国家公务员考试人数新高 当年平均竞争比超过60比1,最热职位竞争比超过20000比1。
到了2023年国考,共有259.77万人通过用人单位资格审查,相比2022年增加了50万人,同比增长25%,达近十年之最 在1月刚刚结束的国考中,实际参加考试的人数也超过152万人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70:1。
所以,此举是不是为了拓展学生就业渠道呢? 这样的怀疑不无道理 该招生简章由历史文化学院发布,而历史文化专业类学生就业率底、就业选择有限也是个十分明显的事实 翻看评论区,就有学生现身说法:历史专业的非师范就业率很低很低,学校这是为了学生在考虑。

其实我们看一看市面上招聘也能知道,大部分公司都没有历史文化专业招聘需求 即使在新闻传媒、文秘、文案等行业、岗位,也都有对应的具体专业学生而且,2023届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就业形势更为复杂严峻。
再加上过去三年疫情,不少大学生都是在封控中度过的,少了很多实习锻炼机会,当前就业“内卷”情况可能更加严重 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如果就业选择的机会不大,考公自然成为其中一个重要选择 在这个情况之下,学校开始公务员微专业的确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就业选择问题,不说培养其考公能力,但对于增加学生对“公务员”的认知和了解是一定有帮助的。
而之所以会引发热议,其实本质在于高校的培养定位问题 考公是考试,具有明确的功利性目的 尤其是高校本身拿着国家、社会的补贴、资源,如果变成“考公培训班”那岂不是有违大学本身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方向? 更有网友类比以后是不是也搞个考研专业、考编专业、留学专业……

如此一来,大学教育到底培养了什么样的学生呢? 可见高校即使开始的是微专业,也的确需要考虑全面,也要能够回应大家的舆论但结合西南大学此次微专业的实际情况而言,尺度把握得还算得当 一年制的课程,给自愿了解公务员工作的学生一个了解机会和渠道,学生具体会不会选择这条路径以及能不能最后“上岸”还是在于学生自己努力。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从学生角度而言,大家会觉得此举增加就业认识,没有什么不妥 而从网友们观点出发,则忧心大学培养模式和越来越多学生“考公”导致的内卷,进而无法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两边都没有错,但归根到底其实还是“就业机会”的问题。

如果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大家有闯劲儿、拼劲儿,才敢去做更多选择。如果选择有限,作为个人而言,优先“求稳”大家又能苛责什么呢? 这两天看到一条热搜,是曹德旺谈为什么大学生热衷考公务员。

他说,归根到底是我们的大学没有教会年轻人动手能力,毕业就考公务员,因为公务员不要技术只需要磨嘴皮就行了 不得不说,曹德旺的一番言论的确有些“大胆”,但大学人才培养方式是一个方面,却不是大学生考公的根本原因。
正如评论区所说的,要是一般公司能给公务员差不多的待遇,还至于有啥考公热吗?

还有这段时间年轻人争相去寺庙拜佛上香的热潮也引发讨论。这一现象,被某些媒体冠以这届年轻人“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的标签。

因为有数据称,今年以来,寺庙相关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310%; 2月以来预订门票的人群中,90后、00后占比接近 50% 相关监测数据也显示,2019年,“寺庙”在社交平台上还处于籍籍无名的状态,4年时间过去,而今的搜索量增长了368倍。
所以,是年轻人真的选择佛系躺平了吗? 其实真的去走进年轻人就会发现,大家去寺庙无非求取的也就是找个好工作、多加点钱、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这些都是一个人非常正常的需求,为什么会去上香求拜?
无非就是现实不如意 找不到工作,生活压力太大,房贷车贷还不完……整个环境充斥着不安,混乱的思绪根本停不下来,唯有去到寺庙寻求内心的片刻宁静所以,与其居高临下指责年轻人上香,不如问一问为什么去上香 再有就是最近流行的“孔乙己文学”。
央视网说:“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囧境,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网友说:“央视网说的太空虚,不切实际,请央视闭嘴!” 网友们为什么反对央视网的说法? 就是因为仅仅只谈孔乙己个人的问题,那么就只会把当下年轻人的迷茫、苦闷归结到个人问题。
但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给年轻人提供了多少机会? 可以奉劝部分年轻人脱下孔乙己长衫,但也不能让大家“裸奔”吧?关键是,网友们可以用“孔乙己”自嘲或者自喻,也算是一种阿Q式的乐观,但真要批评年轻人,那大可不必。

从对高校开设公务员专业的热议再到孔乙己文学,都是年轻人对大环境无奈的声音需要表达,需要被看见,但具体到我们自己又不能单纯变成抱怨,不然只会加重自我的焦虑我想,在有更多机会之前,我们能做的就是看到平凡中的自己,其实已经很努力了。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一则名为《我:毕业5年,存款5000 她:中传硕士,火锅店保洁》的视频? 视频主人公是叫弯弯和超超的两个女孩 两人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5年期间,一个曾经在互联网大厂工作,现在存款5000多;一个每中传硕士毕业后想成为一名编剧,结果屡屡碰壁。


这个视频之所以火,其实就是在于两人看上去些许“失败”的人生 毕竟,顶着名校头衔和高学历的女孩,只有这么一点钱的话,真的出人意料 所以,当我们看到他们居然过得好像“比我还差”的时候,似乎内心“平衡”了一些。
但我在想,为什么我们每次都需要对比“更失败”的人生来治愈自己?或许,我们可以反过来想一想,我们到底该怎么定义成功呢? 各种学历头衔、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房子车子……现代社会大家评价一个人,大多数时候都会从这些方面去衡量。
在这样可以被量化的成功标准里,大部分人都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好像挺失败的 大学毕业工资几千很难受,北上广混不下去回老家挺丢脸的,三十多岁了被裁无处可去……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可是,我们也会看到为了生活,外卖小哥一天跑单12小时穿梭在大街小巷,凌晨2点菜市场的阿姨就开始运货,写字楼里的灯光从白天到黑夜似乎永远都没有熄灭过……。
每个普通人都在拼尽全力地去生活,为什么不觉得这也是一种成功呢? 从以前火爆全网的二舅,再到这两个女孩,其实本质相同的不是他们多“失败” 而是他们坚韧的生活力量打动了我们 这样的力量,你也拥有不要框在世俗定义的成功标准当中,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要敢于肯定自己。
你就是生活的英雄。 原创:磊磊 编辑:盼盼
以上就是关于《双一流大学开设公务员专业?网友们到底在热议什么?_公务员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10782.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