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必看】电脑DIY基础知识入门科普_diy的电脑

2023-04-05 12:22:35

 

1.新手diy电脑之入门篇

我会尽量用最入门的语言来讲述(CPU、显卡、内存、硬盘、散热器、电源),让你们对电脑DIY的那些硬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一部分我不追求给你们写多少多少东西,因为绝大多数人只想装一台电脑,写多了意义不大,主要会写一些我几百次咨询中小白们经常问到的问题的科普。

2.diy电脑教学

推荐系列:持续更新的电脑配置合集【保姆级教程】台式机CPU选购指南【保姆级教程】台式机主板选购指南【保姆级教程】台式机散热器选购指南【保姆级教程】台式机内存选购指南电脑配置单合集总篇CPU:(1).CPU即中央处理器,是一台电脑的核心,拥有整台电脑最高的核心频率,我们在选购CPU的时候,一定要综合性能与价格以及个人用途去考虑,切勿无脑片面地追求某一项。

3.diy电脑须知

(2).CPU后缀意思科普:具体后缀(Intel的)代表的意思具体后缀(AMD的)代表的意思K不锁倍频(可超频)G带有核显X至高性能X频率加强F不带核显XT频率再加强KF不锁倍频+不带核显WX工作站T低电压(低功耗)

4.diy电脑攻略

(3).怎么看频率?据我所了解,很多小白不知道该看什么什么参数,很喜欢看处理器的基础频率或者单核最大睿频频率,其实这方面讲起来会比较浪费字数但是有一条可以当通则,当处理器温度过高时,频率都不会是固定值

5.电脑diy教程视频教程

所有的商用CPU都会有一个基础频率,大部分CPU都会有一个睿频频率(也就是加速频率,可以理解为intel给你自动超频到一个频率)但是睿频加速频率又会有单核下的睿频加速、多核下的睿频加速,核心数越多的往往加速频率就会越低,这是出于能耗考虑。

6.diy电脑教程

intel的CPU最值得关注的还是它的全核心加速频率,就比如说你打个游戏、跑个渲染、计算、导出什么的,基本都是泡在全核加速下比如说i7 11700K,单核加速5.0GHz,但是你更需要关注的是它的全核加速频率,也就是4.6GHz。

7.diy电脑小白速成攻略

,这是你默认使用下见到最多的频率当然低端的CPU是不带睿频的,比如说奔腾、赛扬还有一些老i3,这些都是不带睿频功能的,此时它们的最高加速频率就是它们的基础频率,比如说奔腾G6400,基础频率4GHz,没有睿频功能,它日常运行各种软件、游戏下的频率就是4GHz。

8.diy电脑是什么电脑

AMD这边其实一般不讲全核心加速频率,因为AMD的R3、R5、R7、R9全系列CPU都默认支持超频,而对应主板价格也不贵,所以入门级超频成本不算高而AMD有一种小白式的超频办法——开PBO开启PBO之后就算是一种超频,所以AMD这边基本不讲全核心加速频率,只要不搭配A320/A520就都能超频。

9.diy电脑怎么样

但是即便如此,AMD的CPU也有着一套不低的全核心加速频率,比如说3600可以全核心加速到4GHz,3100的默认全核心加速3.9GHz(不同的CPU的默认全核心加速频率都不一样,这个最好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你们也可以在评论区提问CPU的全核心加速频率,一般情况下只需要问intel的就可以了,我看到了会回答的)。

10.diy电脑是啥

(4).微架构,微架构IPC和主频共同决定了CPU的单核性能,同主频下IPC越高的单核性能就会越强,我这里做了一个微架构排行榜(以IPC为衡量目标),你们只需要之前越靠前的越强越先进就可以了 (频率越高且IPC越高的就越好)

凡是中间隔了一两行的都是差一档,没有隔间隙只隔一条线的是差一点其实我也有想过做一个带具体数字的PPT,但是做不了,因为目前缺少足够的数据支撑(A站的SPEC跑的跟嘻哈秀一样)而且很多人做的IPC表其实很乱,乱套用整数和浮点提升,这样的IPC表格是不合格的。

后来我想了一下,其实在这篇文章的主题下这样做也没有必要,分个高低就行了,具体数字连我都不好统计(6). CPU多核性能体现在什么地方?其实多核CPU就是冲着提高多任务处理能力来的,我们举个例子,跑3D动画渲染,跑一个项目,同样一个32C64T的CPU,我们如果把它屏蔽到8C16T,那么最终渲染完成的时间方面,被屏蔽到8C16T的时候要花费的数倍于原生32C64T的时间才能完成。

也就是说在这一项测试中,软件由于占用了更多的线程来导出,所以完成一项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就会明显快于核心数极少时的自己又比如说,我们要一边打大型单机游戏、一边看大主播直播,后台还要挂QQ等等东西,如果是一个主流2C4T处理器的话,CPU占用率会直接满载,此时会极大的影响到游戏的帧数表现,还容易带来卡顿。

但是如果该CPU的其他参数不变,仅仅是核心线程方面被加到10C20T之后,此时由于CPU多任务处理能力得到超大幅度加强,此时CPU的占用率就不会满了,游戏帧数受影响的程度也会更低,出现卡顿的情况会更少甚至是没有,这就是多核处理器在日常使用中可能出现的优势。

当然这里还是要多说一句,多线程性能这里不需要无脑追求,就对于一般人的日常使用而言,主流6C12T的产品已经做到了几乎无法被轻易跑满的状态,而8C16T及以上的我一般是建议高预算用户或者需要用到它的多线程性能的才考虑。

不喜欢乱开一堆东西的入门用户也可以考虑4C8T的产品,如果是预算很低,那也可以考虑2C4T的,但是2C4T的CPU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满载,但是满足一般的使用是没问题的(office+开几个网页)(7).游戏性能基本排行(

高出一根线的差距为强的不多,差一格起步为差一档)这是我整理了一大堆测试数据之后得出来的结论。游戏性能排行:

凡是中间隔了一两行的都是差一档,没有隔间隙只隔一条线的是差一点根据它们对应的代数来考虑产品即可(8).散片是什么?和盒装有什么关系?散片和盒装相比,最直接的差距就是盒装自带一个包装盒,并且拥有三年质保,散片一般只有一年。

一般来说,只要是正规来源的散片,就和零售盒装的是一路货,都是intel/AMD它们对应的晶圆厂生产的散片和盒装最直观的举例就是散装饼干和精装饼干散片的来源有靠过走私带过来的,以前就时不时地有这样的新闻:。

这也是散片的来源之一,但是也有通过这种途径来造“假盒装”的,这个我也是无意之间了解到的,盒装比散片明显更贵,通过仿造盒子来实现假盒装也可以谋取一定的利润,散片还有一大来源,是像联想、惠普这一类OEM厂商,一次采购就多订购一些,这样其中就能有一部分流出来,拿到市场来卖,这也是散片的一大来源,

还有些商家会把收来的二手CPU当散片卖,这种更多出现在小店铺整机里面CPU长什么样?看下面这张图:

这就是CPU避坑指南:超合金彩虹糖:【保姆级教程】台式机CPU选购指南1130 赞同 · 85 评论文章

显卡:(也可以叫GPU,有独立显卡、集成显卡和核芯显卡之分)独立显卡,是将显示芯片及相关器件制作成一个独立于电脑主板的板卡,狭义上的独显就是需要接在PCIe槽上的显卡核芯显卡,也就是集成进CPU内部的显卡(可以是在基板上也可以是挂在总线上),比如说i7 10700K自带的UHD630,又比如说R5 3400G的Vega11,这些都是核显,但是受限于供电、散热以及成本的原因,核显的性能往往不会多么多么强,在独显面前,核显的性能只比较弱的,核显也有它的优点,那就是CPU自带,以及对机箱空间没有要求,可以用来应付对显卡需求不高的用户,对于这种用途性价比还是非常高的 独立显卡,可以理解为单独存在/单独占用PCIe槽的显卡,由于可以外接供电和散热,所以性能可以做的远胜于核显,目前最强的RTX3090甚至可以比较流畅玩8K游戏

集成显卡,可以理解为出厂就集成在主板上的低性能显卡,这个和我们普通人基本不沾边,所以这里不多讲了显卡一共有三个上游厂商,分别为AMD、NVIDIA以及Intel,这是有能力提供芯片的厂商,目前只有AMD和NVIDIA提供芯片,intel则暂时没有向外提供可做的芯片,

然后华硕、微星、技嘉、华擎、索泰、七彩虹、铭瑄、耕升、Evga、盈通、迪兰、蓝宝石等等厂商是购买了最上游厂商的芯片来做自己品牌的显卡的厂商,买来上游厂商的芯片之后自己设计造型、散热以及做定位排名显卡是用来做电脑进行数模信号转换的设备,屏幕需要通过一根HDMI、DP、VGA线来连接显卡或者主板的对应接口,这样屏幕才能显示。

游戏电脑的显卡性能是可以大力追求的,当然这一定要紧扣预算,生产力用途的电脑和显卡的关系则是,有的用途对显卡性能需求高,比如说用GPU跑计算或者GPU跑渲染,而有的用途则对显卡性能需求不高,比如说CPU渲染、CPU计算,一定要紧扣自己的用途来选择,不然就是自己和钱过不去。

不同品牌之间的显卡在做工、外观以及售价上都有区别,当然同一品牌不同定位也是有这些区别,三十系非公N卡普遍都能跑到1.95GHz左右(个别厂家的顶级卡可以跑2.1GHz左右),厂商和店铺宣传的数值其实都低于这个数值,各家普通非公显卡跑起游戏来抛开散热因素影响到频率那里真的就是差不多的,自然体现在游戏帧数上也会是差不多的,若是差距比较明显那说明低的那个有效频率更低。

所以在确定了支持个人送保的品牌之后,我觉得首先看自己还剩下多少预算,我把显卡写到最后就是为了这个,最后再来考虑显卡,根据显卡来进行一张配置单的整体改良,预算确定之后呢,去找对应价格区间的显卡,先来看各大厂商对于显卡的定位:

N卡定位解析

A卡定位解析这张表是随时等待补充的,如果像微星闪电、华硕海神/骇客之类的显卡出来了,对应的排序还得往后推你们必须知道,不同厂商会有不同的设计想法,所以并不一定谁的旗舰就会比另一家的中高端强,这个需要结合具体产品的拆解才能知道,这两张图仅仅是让你们了解一下这些厂商有哪些产品线以及定位。

当然以上两张图不完全是现在主流三十系/RDNA2系列的,我还少量的添加了上一代卡的分支,主要是为了防止哪天那个厂商又多推了个系列,而大概率又用了老名字的那种,然后我这种文章刚好又是一月更新一次的不能及时更新到,就当是打个提前枪吧。

最主要的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然后根据上面两张定位图可以来看下面这张图

这张图里面颜色越深的越推荐,颜色越浅推荐程度越低最值得购买的是“低端低定位、中端中定位、高端中定位”还好的是“中端低定位、高端低定位、高端高定位”还行的是“低端中定位、中端高定位”一般不建议考虑的是“低端高定位”

低端卡因为本身核心规模小,所以发热不大,对于散热的要求不高,也就不用去买那种做工很好的,因为做工好的都更贵所以低端卡来说,中定位、低定位就可以了,但是这里面地定位显然性价比更高高定位则完全没必要中端卡偏高定位核心规模也大,所以中端卡的低、中、高定位也都可以考虑,但是这里面中定位是最平衡的,很多一般中端定位的卡的散热也不差,满足打游戏时的加速频率足够高,这是性价比最高的。

低定位的话,部分显卡会在打游戏的时候降频,但是幅度不会太大,也还可以考虑中端卡的高定位系列如果偏贵那可以不用考虑,如果没有贵太多则可以考虑高端卡的核心规模很大,所以可以首先考虑中端定位的卡,高定位则属于预算高的用户考虑,低定位的话散热有时候跟不上会降频,但是高端卡降频也比中端卡强。

避坑指南:主板:(1). 一般不建议去考虑什么创作者主板,除非你对某些型号上面特有的接口比如说满血雷电3有需求或者说中意它的外观(2). Intel这边,想要超CPU倍频(也就是常说的超CPU频率),除了

CPU要满足带K或者带X之外,还需要主板支持,必须要Z开头或者X开头的主板,比如说Z370/Z390/Z490/Z590,或者X99/X299若是想要超内存,那么也必须要Z或者X开头的主板,但是十一代酷睿时期的B560主板支持内存超频。

(3). AMD这边,主板全部支持超内存频率,而超CPU频率则需要非A系列主板(比如说B450、B550、X570),A系列主板比如说A320/A520,也就是说目前除了前面那俩主板,其他的主板都支持CPU超频。

(4).主板现在主要考虑华硕、微星、华擎三家,原本这里也有一个技嘉位置,但是技嘉涉嫌乳华,所以这里就彻底下掉技嘉了(5).在有必要削减主板预算的时候,就只想着默认用用,可以考虑一下昂达、七彩虹这种厂商的入门款主板,其他时候不建议考虑这种厂商的主板。

(6). 主板供电是在选购主板的时候需要认真考量的一项基本指标,但是鉴于主板供电这边深挖起来内容极多,要写MOS、PWM芯片,且需要大量的实践佐证,出于整体简洁性以及方便众多小白读懂,这些东西我就不多写了,会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说一下相关事宜(可能会说不全,可以评论区指出)

(7).值得够买的主流主板有哪些?怎么分类?2021年八月的今天是这样的:AMD这边三代、五代锐龙对应的主板有:B450、X470、B550、X570其中ZEN2的产品可以考虑使用B450/B550主板。

而ZEN3的产品可以考虑使用B550主板12代酷睿目前有H610、B660、Z690主板可用11代、10代酷睿的中低端产品可以考虑搭配H510主板、B560主板使用(8). 本文默认不写带WIFI款,若是你需要用无线网络/WIFI,那就需要无线网卡,一些主板会自带WIFI,后缀会特意著名“WIFI”,比如说“B550m mortar WIFI”这种。

带WIFI版本会比不带WIFI贵几十块,如果需要的话可以自行进链接去挑当然若是好网卡便宜的话也可以结合主板的实际情况去单独购买无线网卡使用当然高端主板会自带网卡并且名字里面也不会带WIFI,这个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9). 12代以前的华硕主板非高端定位主板一般都会锁一个偏低的功耗墙,这样做得好处是可以有效降低售后率但是坏处就是处理器性能可能受到较大的限制,所以买华硕主板的非高端定位主板的话,都要做好去解锁功耗墙的准备。

比如说11600KF若是锁定65W的功耗,这性能比起不限制功耗来说可以下降接近一半,这就得不偿失了避坑指南:内存:前排辅助阅读:内存,又叫“内存储器”,而硬盘则可以叫“外存储器”,外存储器内的信息必须调入内存储器后,才能被CPU所使用,所以内存是CPU与外存储器进行沟通的桥梁。

而主流的内存已经发展到了ddr5时代,我们在购买的时候一定不要买错了,不能台式机买了笔记本的内存(虽然台式机确实是有插笔记本内存的时候,但是那种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只支持ddr5内存的主板千万不要买了ddr4的内存,具体ddr4还是ddr5这些都是可以在商品的宣传栏找到的,并且相对应的频率也可以找到。

一般来说不要串台,我在推荐的会写清楚全程,只要按照我的推荐来,基本上就不会找错的RGB能提高性能?这其实是一个梗,RGB灯对性能毫无影响,千万不要把它们划等号了关于高频高效能内存,这个只在部分用途下是有用的,比如说某些优化不好的游戏,高频高效能内存可以明显提高帧数表现以及稳定性,高频高效能内存可以明显提高内存带宽,在部分密集计算用途里可以提高CPU的表现。

但是确实是有很多对高频高效能内存不敏感的应用,很多时候可以不用无脑追求高频内存,一般来说ddr4时代,普通人建议购买的内存频率在2133-4000之间,根据个人需求以及用途来选择,切勿无脑追求高频内存,超过4000频率的内存我觉得更适合发烧友考虑。

关于内存容量问题,2021年的今天,想要流畅使用Windows,轻度用途可以考虑8-16GB的内存容量;要想无障碍玩绝大多数大型游戏,建议内存为16-32GB;如果是专业工作站,则要看具体使用的软件、各软件的使用频率来定,有高容量需求的也有低容量需求的。

关于内存通道问题,主流产品最多也只支持双通道内存,比如说i7 11700K,它就是双通道内存的产品,一般来说最好是考虑插两根或者四根是否为双通道和它对应的主板是双内存槽还是四内存槽无关,最大支持双通道内存的主板双槽也是双通道,四槽也是双通道,插一根内存就是单通道。

一般来说,轻度用途可以不用特别考虑内存通道问题(经我个人经验来看,单通道内存的电脑有时候会莫名其妙的卡,更换为双通道内存之后则基本没有这种情况),在预算不是很低的情况下强烈建议用双通道内存,如无必要,最好是组装的时候就弄双通道

HEDT和服务器级甚至有四通道、六通道、八通道内存的产品,这个就针对特殊用途再去考虑了,一般人不用考虑

这种其实就是套了个马甲的普条,但是通常颗粒会全方位好于一般的普条关于内存条数量的问题很多人应该有过这样的疑问,我主板有四根内存槽,我是选择四根8GB还是两根16GB呢?对于双通道内存平台,如果只有两个内存槽,那么我建议你插满;

如果有四个内存槽,我建议首选插两根,比如说要满足32GB的容量那就首选16GBx2,四根8GB也可以,但是这样会插满所有的内存槽,后续没有拓展性;其次我们假设每根内存条出问题的概率是一个固定的低数值x,那么四根内存将拥有两根内存翻倍的故障率,这种事在通道齐全的情况下越低越好

尤其是偏工作站用途,比如说你要剪视频、跑密集计算之类的应用,除非你要求一定要插满内存槽,或者说后续规模不可能再扩大了这样就足够了,那么此时你可以插满内存,不然一般还是建议留些余地方便以后直接在这个基础上加内存。

对于打游戏来说,同频率时序下四根8GB的游戏帧数会略高于两根16GB的(高2%左右),四根内存也会进一步提高内存带宽(但是幅度不大),这是插满内存的优势方面,你们需要知道这些关于目前主流平台搭配内存超频。

这一环节主要讲述目前几个主流平台的内存频率选择问题,我会尽可能把这一部分写的简单易懂目前主流平台我将它们分为三类:(1).12代酷睿目前12代酷睿是同时支持DDR4内存和DDR5内存的,两种模式都是有分频机制的,分Gear1和Gear2,Gear1对应高能效模式,Gear2对应高频率模式,延迟方面高能效模式更容易调教出更好的延迟,对游戏来说需要折腾的也不多。

DDR4内存有Gear1和Gear2,一般来说4000以下都可以跑Gear1,4266以上基本上就是Gear2了,4000-4266之间看IMC体质,不建议12代酷睿使用Gear2 DDR4内存,很没必要。

DDR5内存频率更高,基本上开XMP就是Gear2模式,不过带宽大幅提高了,未来DDR5内存还会有Gear4模式,所以当下DDR5内存还是Gear2的玩法目前由于DDR5内存太贵,所以当前主流玩家应当以DDR4内存为主要追求,DDR5内存建议从DDR5 5600MHz开始选择,而DDR4内存建议从3200MHz开始选择,建议区间为3200-4000MHz。

(2). ZEN2/ZEN3也有内存分频机制,也就是说内存分一个高能效模式和一个高频率模式,高能效模式下内存频率不能跑太高但是延迟、带宽方面表现优秀;高频率模式则是专注于拉高频,但是带宽和延迟会不如高能效模式,这种一般都是用来挑战超频极限的,一般玩家可以不用考虑。

主流ZEN2/ZEN3在超频的时候需要对齐一下FCLK频率,在高能效模式下这个频率基本上就是内存频率的一半,比如说你跑3600MHz,那么此时FCLK应该对齐为1800MHz重点来了,FCLK频率并不能无限拉高,就我目前所看过的来说,ZEN2/ZEN3处理器的FCLK频率基本上大众体质就只是跑1600-2000MHz之间,对应的就是3200-4000MHz的内存频率,常规ZEN2基本不可能突破4000MHz,少量ZEN3可以突破4000MHz,。

所以对于ZEN2平台来说,可以优先考虑购买频率为3200-3600MHz的内存,对于ZEN3平台来说可以优先考虑3200-4000MHz的内存,因为在高能效模式下你基本上也就跑这么高的频率,再往高里选你照样得把频率拉下来。

(3). 十一代酷睿十一代酷睿也分Gear1和Gear2,Gear1对应高能效模式,Gear2对应高频率模式,延迟方面高能效模式更容易调教出更好的延迟,对游戏来说需要折腾的也不多高能效模式,一般直接把内存频率固定就好了,比如说你要跑3600那就直接去设定3600 Gear1。

但是同样的大部分十一代酷睿的Gear1只能上到3600-4000MHz,个别可以突破4000MHz,但是十一代酷睿的Gear2和AMD的高频率模式又有一些区别,十一代酷睿在Gear2下如果把频率拉高到5000MHz左右,此时内存带宽会非常可观,压一下时序延迟也不会很难看,但是依旧只建议用来挑战内存超频,一般人直接用Gear1就好了。

(4). 十代酷睿这是还未分频时代的产品了,没有分频机制,调多少跑多少,这个系列可以随意跑4000+MHz的频率,只要你的CPU、内存和主板支持就行,这个系列的内存选择可以从ddr4 3200MHz到ddr4 4600MHz,当然4600MHz以上也不是不行,看你预算和平台的实力,单就普通人来说,可以考虑3200-4000MHz之间的内存,主要是性价比不错,然后很多这个频率区间的内存也拥有超频突破4000MHz的能力,有不错的折腾空间,

比如说我之前买的一对英睿达ddr4 3200MHz C9bjz颗粒的内存,在10600KF+Z490平台上跑出了ddr4 4700MHz的频率,稳定运行频率为4500MHz,就折腾空间很大所以对于目前主流平台来说,最完美的内存选择区间是3200-4000MHz的内存。

更高频率的D4内存一般没必要考虑,因为高预算直接上高频率DDR5内存了如何结合用途、预算来判断内存容量的选择?普通办公类用途:2K以下:8GB-16GB 2K-5K:16GB内存5K以上:考虑32GB以上的内存。

游戏用途:2K-20K:16GB内存(部分游戏可以考虑32GB)20K以上:32GB内存起步工作站用途:2K-6K:16GB内存或者32GB6K-10K:32GB内存或者64GB10K-20K:32GB或者64GB内存

20K-40K:64GB或者128GB或者256GB如何结合用途、预算来判断内存频率的选择?(以ddr4为例)普通办公类用途:2K以下:2133MHz2K-5K:2133-3200MHz5K以上:3000-3200MHz

游戏用途:2K以下:2133-3200MHz2K-5K:3000-3600MHz5K以上:3200-3600MHz20K以上:3600MHz-4000MHz(D4),5600MHz及以上(D5)工作站用途:

2K-6K:2133-3200MHz6K-10K:3200MHz10K-20K:3200MHz20K-40K:3200MHz关于高频内存搭配非高频内存主板那些事如果你是一个经常混知乎硬件圈的人,可能就见识过一种搭配,比如说ddr4 3200的内存搭配H410/B460主板,显然后者是跑不上3200的,B460最高也就跑2933,这意味着多出来的频率是浪费的,

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很难以接受的事,带K的CPU都有不超频的呢,比如说10600KF,出现那种搭配主要原因是该款型号的ddr4 2666MHz和ddr4 3200MHz的价格相差不大,所以在预算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可以取优选择ddr4 3200MHz的内存,当然若是你有强迫症喜欢对齐,偏要用ddr4 2666区和主板最高支持2666来对齐也是可以的。

通常3200MHz的内存颗粒都会比同款2666MHz的好AMD全系列主板支持内存超频,所以没有这个烦恼避坑指南:硬盘:(我们用来存储文件的介质,也叫外存储器,千万不要再把它叫成内存了)现在的硬盘首先可以分固态硬盘和机械硬盘两大类。

固态硬盘又可以分为SATA固态和NVME固态,

很多小白可能对SATA固态的第二个、NVME固态的第一个搞混,不用担心,

B key常见于笔记本里面,台式机这边几乎不用考虑这些问题一般人只需要考虑这些就可以了:

基本对应两种SATA固态和一种NVME固态眼尖的观众可能就会发现NVME固态中有俩没有出现在这个“一般玩家考虑”里面,主要是因为那俩都对应企业级固态,虽然在安全性方面要好于消费级固态,但是价格是一个大问题,全新的企业级固态太贵了,不适合普通玩家。

机械硬盘好认识,基本上都是这个样子:

就目前产品上来说,目前主流固态硬盘更贵,但是速度、响应更快,且抗摔、抗震能力更强(不是真让你去摔)目前主流机械硬盘则单位容量的价格更为亲民,但是速度、延迟表现远弱于主流固态硬盘,并且抗摔、抗震能力很弱,很容易因为共振、磕碰而损坏

为什么要买固态硬盘?固态硬盘的顺序读写速度可以达到数倍于机械硬盘,这对于数据加载方面会有明显提升,而固态硬盘对比机械硬盘提升最大的地方在于4K随机性能,这体现在你的日常使用中,有固态硬盘的系统就是比没有固态硬盘快,比如说打开一个文档,有固态硬盘就可以做到快0.5s以上,虽然数字看着听小的,但是当你感受到这份速度之后你就会特别想把系统从机械硬盘迁移到固态硬盘去,这是一个来自过来人的经验。

固态硬盘的4K随机性能可以达到机械硬盘的好几十倍,这是二者几乎不可抹掉的差距,谁不想自己的系统速度很快呢?普通玩家该如何权衡固态硬盘的快速和机械硬盘的大容量?在这个问题上已经有了很多种方案,最折中的方案为小容量固态硬盘+大容量机械硬盘,这样就可以做到兼顾系统响应速度以及大容量仓库

主流固态硬盘+机械硬盘有以下几种方案:(括号里是建议人群)①. 250GB固态+1TB机械硬盘(预算不够高的场景)②. 500GB固态+1TB/2TB/3TB/4TB机械硬盘(大多数游戏、生产力用途场景)

③. 1TB固态+4TB/6TB/8TB机械硬盘(高预算生产力主力)④. 2TB/4TB固态+8TB/12TB/14TB机械硬盘(超高预算生产力主机)在这种组合里面,系统一定要装在固态硬盘里面,机械硬盘基本上就是当仓库用。

这里面②③④具体怎么搭配就看你们具体需求了250GB级别的固态一般建议就不分盘了,就直接当系统盘用了,但是对于500GB起步的固态硬盘来说,可以分80-150GB左右的容量来装系统,然后剩下的容量可以考虑装一些常用的软件、常玩的游戏,这样可以提高加载速度。

而对于1TB及以上容量的固态+4TB及以上容量的机械硬盘来说,此时固态硬盘可以考虑分出C盘后剩下的空间用来装缓存数据,毕竟很多实时编辑类、密集计算类软件若是能够用高速硬盘当缓存,那么在进行生产力用途的时候在速度方面还是可以明显提高的。

比如这个PR导入素材,机械硬盘效率被暴打当然我这里还是得说一句,若是你的预算很高并且你的用途里相关数据的重要性并不是很高,那么你就可以不考虑机械硬盘,直接上大容量固态硬盘举个例子,你有3万预算装一台单纯的游戏和娱乐主机,那么这种情况下你对硬盘的选择上直接选择大容量固态硬盘即可。

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单纯大容量的固态硬盘已经不再是高预算玩家的独享了,因为中高端的1TB容量固态硬盘售价已不再昂贵,所以如果是对于容量需求不高的用途,可以用单固态硬盘以下列举几个可以单独买一个固态硬盘的场景:(括号里是建议人群)。

①. 250GB固态 (低预算工作主机)②. 500GB固态 (对容量需求不高的工作主机、游戏主机)③. 1TB固态 (主流游戏主机、工作主机)④. 2TB固态 (高预算工作、游戏主机)⑤. 4TB及以上容量的固态 (高预算生产力主机)

对应选购文章:散热器:一般来说,我们说的散热器是针对CPU的,当然其实也有为GPU/内存定制的,只是我们说的多的基本上就是针对CPU的散热,CPU散热分为风冷散热和水冷散热,风冷散热器可以理解为塔式风冷散热(单塔四热管、六热管),水冷散热可以有一体式水冷散热(240水冷、360水冷,其实也可以叫风冷)以及分体式水冷散热(比较耗钱和技术,小白可以不考虑)。

这就是散热器这里有些需要注意的点,那就是不管是风冷散热器也好、水冷散热器也罢,都是有好有坏的,不一定谁规格高(例如360冷排、6热管之类的),就一定散热效率比规格看起来低一级的强,这里坑比较大,就简单说明就行了;

然后是顶级风冷基本上是目前好水冷的240水级别,所以要想散热效率强还是得上高端冷排(现在主流的冷排基本不漏水); 一般散热器都会标注“能解XX瓦功耗”,这个数值看看就好,并不代表每颗U都能压到这个数值的功耗

一般来说特别要注意的还有兼容性方面,主要是与其他硬件兼容程度以及和主板的兼容性,零售的散热器都会标明适合哪些平台

像这个AS120的就需要特殊注意“扣具兼容”和“散热器尺寸”基本上入门级,只需要注意到扣具的平台兼容以及散热器尺寸和机箱的兼容性就行了,这里一般来说只要看高度是不是合适就行了(一般机箱都会标注风冷散热器限高多少),如果是大型双塔式风冷,则需要考虑风道方面的问题。

散热器也有所谓的“体质”之分,这也是散热器测试会出现异同的主要原因(有些是变量没控制好)12代酷睿目前有一些型号的兼容扣具有问题,所以暂时不推荐,而且还得放在前排供大家观看:

在这些厂商的新兼容扣具出来之前,这些型号可以不用考虑购买避坑指南:电源:电源这里我感觉没有什么好讲的入门东西,基本上就是看推荐就行了,因为这边的知识点过于繁杂,我觉得对于只想买个好电源的小白来说不需要去经历那些知识的严刑拷打。

,根据硬件平台、用途以及来确定电源选择,如果说一定要特别注意的,那可以有两点:①.不要小看电源在电脑中的作用,不要想着尽量挤压电源的预算,电源的好坏关乎到电脑其他硬件比如说硬盘的安危;还有就是不要贴着警戒线选电源,比如说你的电脑主要部件功耗加起来要400W功耗,此时不能够选择450W的电源,需要选择至少500W的电源

②. 主流电源分单路+12V输出和双路+12V输出,后者则会有一个+12V1和+12V2供电,V1是供给显卡和其他所有部件,而V2则是供给给CPU的,这种双路电源我们一般只会在低端电源里面做一个推荐参考,这种双路输出的电源主要是容易一边吃紧一边紧吃,比如说此时你的CPU需要180W的功耗,但是受限于V2这边只能供给150W,这样你的CPU就没办法满血了,此时即使V2那边还有100W的资源可用那也不能来给CPU用,这样的方案我们觉得不太灵活, 所以一般来说我们不喜欢推荐。

而单路+12V输出的电源则是CPU、显卡以及其他部件全部一条大道供给,这样就更加灵活分配一些,不会出现上面那种一边吃紧一边紧吃的场面,但是如果你的电源太小了,那也是不行的基本上400W以下才可能推荐双路输出的电源,而450W-650W之间,我会推荐一些中端的电源,而650W-1000W我则比较喜欢推荐金牌全模组电源,比如说那种一块钱一瓦、十年质保、以换代修的,这是好电源,1000W及以上的有可能会推荐钛金电源,这个主要看预算和用户喜好来选。

这就是电源基本上就写到这里吧,机箱我感觉没什么好写科普的,就不写了如果觉得写的不错可以给本文点赞或者关注作者,你们的支持是作者更新最大的动力QQ硬件聊天群:469823663微信公众号:硬糖的硬件树屋


以上就是关于《【新手必看】电脑DIY基础知识入门科普_diy的电脑》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12466.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