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有感-长津湖之水门桥海报
清明假期,我再次观看了抗美援朝大片《长津湖之水门桥》,作为《长津湖》的后续之作,“水门桥”之战有着真实的人物和历史背景,远比影片中的呈现更为惨烈。
历经长津湖之战后,美军史密斯师长发现,如果再不撤退,他手中这支美国陆军头号王牌部队,很有可能被志愿军歼灭。要想撤出长津湖,水门桥是必经之路。为了阻断美军撤退路线,中国人民志愿军派出一支小分队,奉命炸毁水门桥。“要把水门桥,变成美军的鬼门关。”一方拼死炸,一方卖命修。一场恶战,一触即发。
当年,志愿军们面对的第一个“敌人”是寒冷。有资料记载,长津湖所在的盖马高原,九月飞雪,积雪齐腰,长津湖战役期间,当时的平均气温,有零下30度之低。更为不巧的是,那年11月,长津湖地区迎来50年不遇的寒流,最冷的时候,气温低至零下40多度。人冻得站不起来,枪冻得扣不动板手,手榴弹的拉环拉不出来,就连炮弹也很难炸开。蜷缩在鸭绒睡袋中的美军士兵,个个面色惨白,即便昼夜不停地靠柴油炉取暖,他们的皮肤还是冻得发黑。更不要说在雪地中前行的志愿军了。当时,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们,大都生活在温暖的华东华南战场,他们中大部分人,平生第一次见到雪,也是在朝鲜战场上第一次知道冷能冻死人。但即便如此,任务当前,时间紧迫,志愿军们还是顶风冒雪,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在开始这项任务前,没有人能知道,炸毁一座桥,居然要牺牲这么多人的生命。为了炸桥,志愿者们三次上前线。这三次炸桥,每一次都有历史原型,每一次,都有无数人牺牲。第一次,趁美军不备,志愿军小分队突袭守桥美军,用一个个麻袋捆扎的炸药包,成功将水门桥炸出了一个口子。结果没过多久,美军用木头修好了桥梁。眼见不成,三天之后,志愿军们发起第二次攻击,这一次,他们带足了炸药,又一次炸毁了水门桥。本以为这次终于成功了。没想到,美军很快调来重型工程机械,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在原有桥梁的基础上,建造起一座钢制桥,这一次,桥梁比原先更坚固。而这一次炸桥,我们牺牲了整整一个排的兵力。有的战士手握着枪,一直到冰雪击穿身体,依旧保持着打枪姿势。在那个物质落后,装备不足的年代,每一场战争背后,都是血与肉的交易,都是土枪部队与机械化部队的拼死搏斗。意识到前两次的炸毁不够彻底,看着美军再次加强的防守,这一次,志愿军们组建了一支敢死队,每个人背着几十公斤的炸药,向水门桥发起突击。死了多少人,又流了多少血,没有人知道。根据当时资料显示,烈士们炸桥十分彻底,就连桥的基座都炸毁了。本以为,这次美军总该束手无策了,但就在成功炸桥的第二天,美军竟然用运输机,从日本空运制造桥梁的钢材,连夜投放到美军阵地。只用了不到两天,就在原有废墟的基础上,凭空建造出一座更稳固的钢桥。我方三次拼命炸毁,对方三次迅速修复。志愿者们目瞪口呆。倘若条件允许,战士们拼了命也会第四次炸毁水门桥。可惜,当时的志愿军们早已弹尽粮绝,身负重伤,战斗何其激烈。因为战备不足,力量悬殊,他们只能目瞪口呆地看着大桥修筑完成,又看着美军逃出生天。那时我们才知道,军事装备和工业能力,竟如此重要。
战士们身上的弹孔在严寒中被冻住又融化,最后流出血水。前方是战场,背后是祖国,他们拼尽全力保家卫国,以血肉之躯迎战每一场恶战。在这些烈士名录中,有近一半的表格里,“姓名”一栏,都写有“不详”。“不详”说明什么?说明当时部队阵亡太大,连队里的人还没来得及搞清楚冲锋陷阵的人叫什么,这个人就牺牲了。牺牲前,没能留下只言片语。就连他的名字,后人也无从知晓。
如今,21世纪的新中国,战士们曾向往的武装直升机不再是梦想,作为威胁的原子弹不再是美帝的专属。我们不再惧怕外来的侵略,我们的每一步,都在迈入强国的行列。而这样的繁华盛世,正是那些无所畏惧的烈士们,用自己的青春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再看那些属于他们书写的历史,他们义无反顾,从容赴死的魄力,令人敬佩,惹人心疼。他们心里想着,是将这辈子的仗都打完,好让子孙后代们,都能过上和平安稳的生活。他们看见过新中国的曙光,他们更愿将这曙光长久地传承下来。他们,为我们守住了壮美山河,更让侵略者们见识了新中国的力量。
泱泱华夏,一撇一捺都是脊梁,神州大地,一丝一念皆是未来。他们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打下了保国之战。他们用一代人的血汗,为我们换来了70多年的和平盛世。今日之盛世,恰如当年他们所愿。这万家之灯火,恰如当年他们所盼。何其有幸,生于华夏。何其有幸,受前辈恩宠,享安稳盛世。
向这些最可爱的人,致敬。
以上就是关于《观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有感-长津湖之水门桥海报》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17147.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