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张文宏最新发声!

2023-04-24 13:40:39

 

综合自上观新闻、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今天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

央广记者提问:请问张文宏委员,疫情三年以来,您最大的体会是什么?面向未来,您认为要怎么更好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华山医院教授张文宏说,过去三年,大家在疫情中都比较辛苦。疫情给我们造成了一些危害,党中央因时因势调整了防疫政策,避开了几波致病率非常高的疫情流行,这是我们能走出疫情的关键原因。

三年来,我非常感谢人民群众的巨大贡献,特别是大家对医务工作者始终非常理解,很多人非常体谅医务工作者的辛苦。我们能走出这次疫情,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今年春节前的一个月,疫情非常严峻,我们压力很大,我和我的团队以及上海的很多专家纷纷到疫情防控相对比较薄弱的地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我们分批去24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查看,看社区基层到底能不能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后来我发现,基层医护人员承担了非常多的抗击疫情的工作,他们是我们走出疫情的关键力量。

一天,我去上海市的青浦区朱家角镇巡诊,社区医生张飞陪我一起过去。在重症病房里,一个老阿姨看到我以后非常高兴地说:“我快好了,谢谢张医生,我认识你!”我很诧异,她怎么认识我?张飞告诉我,去年12月下旬,68岁的潘阿姨因感染新冠病毒发烧不退,就近到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人民医院就诊。由于病情发展迅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医联体远程会诊平台联系了市区三甲医院的专家,通过远程设备,市区的专家指点基层医务人员救治,让潘阿姨脱离了危险,除夕夜的前一天顺利出院。潘奶奶就是通过远程设备认识我的。

我听到后非常感慨,坚定了要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体系能力建设的决心。千千万万个社区医务工作者,和人民群众一起携手,才能走出疫情。如果可以把社区的卫生力量更高效地动员起来,就可以让更多社区危重症病人在早期得到更好治疗。现在进入了疫情舒缓阶段,正是国家强化基层卫生体系的好机会,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体制机制也在不断完善。面向未来,希望能打造一个更张弛有度的分级分流就诊体系,整个医疗卫生体系就会更有弹性、更有韧性,我们的生活就可以更从容,未来会更美好。

有患者阳康后两个月第二次感染,专家:应为个例

“我女儿在去年12月中旬阳康,今年2月中旬出现发热、咳嗽、嗓音嘶哑的情况,做了两次抗原检测都是阳性,现在还是咳嗽。”3月2日,上海市静安区的林霞(化名)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目前,国内外的流行病学资料都表明,新冠阳康后六个月内特异性免疫水平处于较高水平,这个阶段二次感染的可能性小。从群体水平看,大暴发后6个月内一般不会再次暴发,当然也有例外的可能性,如新冠病毒发生大的变异,但从个体看却不能完全排除二次感染的可能性。”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尤其是一些免疫力较弱或免疫反应不持久的人群,包括免疫缺陷人群、有基础病人群等,另外还和进入体内的病毒量有关,如果一次性进入体内的病毒量大,也会更容易发生“二次感染”。

“感染新冠后六个月内抗体处于较高水平为何会二次感染?”“二次感染后是否会加重身体负担?”“再感染风险有多高?”近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接到反馈,不少公众对二次感染存在担忧。

不少人担心,经历过二次感染后会给身体带来更沉重的负担。对此,赵卫解释,过去有一种担心,二次感染新冠的症状会比首阳的症状重,但从目前的临床观察看,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由于阳康后身体提升了对新冠病毒的抵抗能力,再次感染后症状一般会减轻。即使是有免疫逃逸能力的变异毒株再次感染人体,只是使病毒感染人体的可能性增加,一般并不表现为症状加重的情况。”

“有了阳康的经历,相信大家对再感染都会保持更加淡定的心态,听从防疫部门的提示和指引是正确应对再次感染的好方法。考虑到目前叠加流感的形势,建议公众继续保持密闭场所戴口罩、勤洗手和开窗通风、保持社交距离和咳嗽礼仪等卫生习惯。”赵卫说。

责编:叶舒筠


以上就是关于《两会现场,张文宏最新发声!》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20266.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