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职场怎样站着挣钱?
半部论语行天下
关注“狮说心语”,一起读《论语》,潇洒行职场!
01
姜文电影《让子弹飞》中,假冒县长的匪首张麻子有一句很有名的台词:“我能不能站着把钱给挣了?”
“我能不能站着把钱给挣了?”——张麻子的问题,恐怕就是当今初入职场的小白们的共同愿望——有尊严地活着,不用拍马屁,不用跪舔领导,站着就把钱挣了!
站着挣钱,当然有尊严,但是,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
激进者说:富贵险中求。佛家有云:福分前世修。人在职场,站着挣钱这样的福分,当然也得修啊。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论语 ・学而》
子禽问子贡说:“孔子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子禽问得很贼:孔子总是能预闻国政,是不是他舔着脸去求的啊?
子贡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当然不允许别人侮辱老师,但子贡是外交家,不会和子禽吵架,他回答得也很贼:老师如果是求的话,也不是像别人那样舔着脸跪着求来的,他可是站着求来的。
从历史记载看,先后有多位君王“问政于孔子”,但也确实都是君王主动找孔子咨询国政,而不是孔子舔着脸问国君。
孔子为什么能站着就让各位君主来咨询他呢?因为他个人温、良、恭、俭、让,道德魅力大,才会如《日讲》所云:“孔子盛德感人,自然闻政之验”,孔子的福分是他修来的。
人做好了,盛德充满内心,主动去“求之”,当然能求得,比如,国君会诚恳地将政事说给孔子听。若是盛德能够感化他人,国君主动请教,主动“与之”,当然是更好。相反,若是人都做不好,即使主动去“求之”,别人也未必会给面子,也未必会开诚布公,更不可能每到之处,“必闻其政”。
究其根本而言,无论是“求之”,还是“与之”,其实都是一种“求”,这就像一个人想要求得自己的前程,升职加薪,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主动出击,不断通过找关系走后门,跪舔领导,凭“运作”让老板给自己升职加薪;另一种是被动迎击,比如,通过练好内功,修炼人格魅力,提升业绩,凭人格魅力赢得领导的青睐。
就孔子而言,其求取之法,虽然“异乎人”,与别人不同,但本质上,还是离不开“求人”,只不过,他的“求人”,是站着“求”,有尊严;有的“求人”,则是跪着“求”,甚至趴着“求”、爬着“求”,很难有尊严,甚至就没说尊严可言。
求人亦有道,关键是做人,如孔子般温、良、恭、俭、让。当你魅力四射的时候,就可以站着“求”,而且更有可能“求得”相应的结果。
人在职场,怎样才能站着挣钱?得像孔子那样去做人,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02
“温良恭俭让”怎么才能修炼呢?《礼记·经解》有一段话或许可以参考。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孔子的这一大段话可能理解起来有点烦人。我们逐层来梳理一下。
第一层意思,是说学习《五经》的结果:来到一个国家,就要看看这个国家的风俗,这样就能知道这个国家的教化怎么样了。那里的人们如果是温和柔顺、朴实忠厚,那就是《诗》教的结果;如果知晓远古的事情,那就是《书》教的结果;如果是心胸广阔坦荡,那就是《乐》教的结果;如果是清洁沉静、洞察细微,那就是《易》教的结果;如果是端庄恭敬,那就是《礼》教的结果;如果是善于辞令和铺叙,那就是《春秋》教的结果。
第二层是说学习《五经》过了头会如何:学者如果学《诗》学过了头,就会愚蠢;如果学《书》学过了头,就会狂妄;如果学《乐》学过了头,就会过分;如果学《易》学过了头,就会迷信;如果学《礼》学过了头,就会烦琐;如果学《春秋》学过了头,就会犯上作乱。
第三层是说怎样才算是真正学好了《五经》:作为一个国民,如果温和柔顺、朴实忠厚而不愚蠢,那就是真正把《诗》学好了;如果通晓远古之事而不狂妄,那就是真正把《书》学好了;如果心胸广阔坦荡而不过分,那就是真正把《乐》学好了;如果清洁沉静、洞察细微而不迷信,那就是真正把《易》学好了;如果端庄恭敬而不烦琐,那就是真正把《礼》学好了;如果善于辞令和铺叙而不犯上作乱,那就是真正把《春秋》学好了。”
一言以蔽之,认真学习儒家的《五经》,就可以做到温良恭俭让——孔子这分明是在安利《五经》嘛。
孔子的话放到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下面我们就谈谈我的初浅看法。
03
温,温和敦厚,不盛气凌人。温者貌和,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易经》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温柔敦厚,默默无闻地滋养着天地万物,却从来不会自高自大,盛气凌人,也从来不会厚此薄彼,分别对待。作为一个君子,也应该具备这样的胸怀和度量,心胸宽广,包容万物,只有具有这样敦厚的德行,才能容载万物,有所作为。
大佬多温和。
在阿里人印象中,张勇很少情绪激动。除了带着两个超大号酒窝的标志性笑容,他没有别的表情包。马云有一次问张勇:好像从没看过你发火?张勇说我也有发火的时候啊,不过仔细一想,自己确实很少怒形于色。跟随张勇9年的助理颜乔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发火,但要描述张勇发火时到底什么样子,颜乔想了半天,也只能说出“表情严肃”四个字。
温和的大佬,都不会因为激烈情绪而宕机。
人们为什么愿意与温和的人打交道?温而无伤,故放下设防。正如温水煮青蛙,慢慢磨,慢慢来,接触你的客户,让他(她)逐渐的喜欢上你,甚至离不开你。
温,强调的是对待客户要温和温柔,但不是软弱可欺。
李嘉诚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做一只仁慈的狮子,就是说要有仁慈之心,但也要有狮子的力量。人在职场,也要做一只仁慈的狮子。
蔺相如在与同事廉颇相处时显得很温和,从不与廉颇发生冲突,但他代表赵国出使秦国的时候,却可以劫持秦王,逼秦王给赵王击缶,也可以持和氏璧撞柱,逼秦王兑现诺言。
温和的人会说最软的话,也会做最硬的事。
成吉思汗在中亚建立金帐汗国后,征得花剌子模王朝的同意后,派出商团到对方去打算建立一个贸易点,花剌子模却以有间谍而没收了货物处决了所有蒙古商人。成吉思汗虽然想复仇,但是本着两国和平交往的原则,派出使者提出了惩罚凶手的要求。花剌子模不仅不惩凶,还杀了使者,而且将两名副使的胡子剃光赶回,两名蒙古使者被剃光胡须以示羞辱(意为妇人)。是可忍孰不可忍,成吉思汗决定发动战争。在强大的攻势下,花剌子模最终灭国。
怎样培养自己温和的性格呢?
有话慢慢说。当你在表达的时候,慢慢地、有条理地说出心中所想,吐词清晰,不要急于说,说得太快容易出错。贵人语迟,即是这个道理。
不立即反驳。你认为是错的但不一定是错的,在心里多一些思考,给出更好的表述。
诚心倾听对方的观点。善于倾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倾听他人的观点可以给你不同的视角来观察、思考周遭的一切。
语气温和。不要老是用斩钉截铁的语气与别人说话,而是以一种建议的方式来说明你的观点。
04
良,待人以善,与人为善。
《圣经》曾讲述耶稣传道的故事,有个人问道耶稣,说有个女人是妓女,然后他们准备用乱石打死她。耶稣看到后,低头默默说了句话,谁不曾犯过错了。一语点醒梦中人,随后他们释放了妓女,后来妓女非常感谢耶稣,也就信了道。这就是一种真正的慈悲,以己之心度量他人的感受,并激发他人的自觉心与自省,这才是最大的善。
大仁不仁,大善不惠。真正的善良是引领他人,是激发对方的自觉。而伪善者则是喜欢举着道义的牌子,对他人进行审判。
职场之善,表现在对待领导和同事不坑不拐不骗不瞒不陷害,不背后使奸计,不暗箭伤人,堂堂正正与领导和同事交往。
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朝廷里有两位宰相娄师德和狄仁杰。狄仁杰常常在武则天面前说娄师德的坏话,有一次狄仁杰又去武则天面前告娄师德的状,武则天听完了狄仁杰的话,就问狄仁杰,“你知道我为什么要请你担任宰相么?”她忽然来这么一句,狄仁杰被问懵了,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于是武则天拿出一个文件箱,把箱子打开,请狄仁杰看里面的文件,狄仁杰一看,箱子里全部都是娄师德的奏折,打开奏折看看,这些奏折全部都是夸奖狄仁杰,推荐狄仁杰的,说狄仁杰德才兼备,堪当大任,推荐他担任宰相,一直到最近一次的奏章,娄师德还在说狄仁杰的好话,没有一句造谣中伤的语言。武则天等他看完就跟他说:“娄师德很早以前就向我推荐你,不是他的推荐我根本不知道你这个人才,更不可能请你担任宰相,直到现在他知道你在说他坏话,他也没有任何怨言,我问他你这个宰相当得怎么样,他还是在说你的好话。”狄仁杰听完,羞愧难当,从此就和娄师德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建设国家,再也不相互攻击了。
卢梭说:“善良的行为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
五代时期后唐有一位太监,名叫张居翰,代皇上给投降的前蜀后主王衍宣读圣旨时,故意将“王衍一行,并从杀戮”一句宣读为“王衍一家,并从杀戮”,一字之差,救人千余。虽是一介太监,因为善良而青史留名。
人在职场,善良为要,但是善良有尺,一味地善良和付出也会成为问题,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自私的人,很多不懂得感恩的人,很多总是喜欢不劳而获的人,他们总是会利用别人的善良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典型的如升米恩斗米仇。
善良不是可欺,更不是讨好。学会拒绝,才能保持善良。
这个世界需要善良的人,但同时,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缺乏坏人和自私的人,我们要保持善良的同时学会拒绝,做到善良而又强大。
人之初性本善。怎样做一个善良的人?
百善孝为先。善良的人都是孝顺之人,反之亦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站在别人角度考虑问题,容易原谅别人。
乐于帮助他人,并且从不计较回报。
不会因为利益而触及不该触及的底线。有些人,就算穷途末路,还想着分自己的饼给比自己饿的人吃,有些人,就算衣食无忧,还想着如何骗取别人的饼,这就是善良与否的差距。
尊重任何一个人,不会要求他人。善良的人,会尊重任何一个人,不关乎他的身份地位,亦或者财力情况。他们看重的,是生命之间的平等。
05
恭,怀恭敬心,不傲慢。恭而有礼,故礼尚往来。
恭敬心是发自内心的,凭内心中有恭敬心,处理事情的时候就能恰如其分,“无失”就是恰如其分,没有过失。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
孔子说:“君子敬而不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都是这样,内心深处恭敬他人,做事情恰如其分,没有大的过失,对人很谦恭,同时还特别有礼节、懂礼。
与恭敬有礼相对的则是霸气外露。然而人在职场,霸气就会让自己无端树敌。对初入职场的小白同志来说,可以有雄心,不可能有霸气。要用谦恭有礼的客气约束霸气,用后天养成的谦卑之气给霸气束上一道锁。
常言也道: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俗话也说道:我敬人一尺,人敬我一丈,正所谓礼尚往来。
佛门中大德常讲“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而傲慢无礼则可能招人厌恶讨人嫌,甚至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杨修聪明绝顶,但却恃才傲物,对权力没有敬畏之心,经常怼得曹操都没办法,小事小情上曹操也都忍了,可是杨修却不知进退,还参与到夺嫡之争中,最终引来杀身之祸。
恭,对待领导和同事要恭敬,尊重对方。恭敬心很重要,但也不能也不必跪舔,堂堂正正与人交往即可。
齐桓公对擅长烹饪的易牙说:“山珍海味我督吃腻了,只是没吃过人肉,你如此会做菜,可知雕祯么烹制人肉吗?味道又是如何?”桓公此言本是无心的戏言,而易牙为了博得齐桓公的欢心,竟然把自己的儿子杀了,用儿子的肉烹制菜肴献给齐桓公。
开方是卫国的公子,在齐国侍奉齐桓公。开方的母亲在卫国生活,齐国距离卫国只有几天的路程,而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开方从未回国看望自己的母亲,以此来表达对齐桓公的忠诚。
竖刁是一个宦官,他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的忠心,自行阉割,进宫服侍齐桓公。
易牙、开方和竖刁这三人的行为,表面是恭,实则是无原则的跪舔,完全丧失了做人的底线。
对人恭敬有礼是应该的,但要敬而不失底线,恭而有礼有节,过于恭敬而失了底线,反而让人看不起。
那么怎样做到敬而不失恭而有礼呢?
首先,你的神态不能盛气凌人。霸气外露的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盛气凌人,不可一世,如果把霸气表面化,那么,别人难免会将其视为是一种恃才傲物的无礼行为。
其次,你的表述要“去命令化”。霸气的表述表现在命令化的言辞上,比如“你要这样做才对”等,类似这样的语句会令人反感,没有人喜欢被这样的语言刺激,包括你自己。霸气的表述还表现在命令化的语气上,也就是你的语言语调。如果你能摈弃霸道口吻,以一种温柔的、包容的、客气的、礼貌的语气来说话,被人接纳的可能性也会大得多。
最后,做事别太绝对。霸气外露的人做事一般都会很绝对。也许这种绝对的坚持是对的,但是这种坚持一定是非常伤人的。所以,职场小白行事最好能够收敛一些霸气,不必太过绝对,要更恭敬一些、礼貌一些和灵活一些。做事留一线,做人好见面。
06
俭,守本分,不贪,不炫耀。
有些十八线明星,明明没那么红,却偏偏排场大得很,走路趾高气昂,若干保镖开道,却果却是保镖比粉丝还多。这就是不俭。
如果按规定出差只能住三星级,结果你偏要住五星级,就有点不守本分了。
如果你觉得薪水配不上你的业绩,于是在营销中吃回扣,就是贪。
如果你整天都像石崇王恺斗富那样得瑟,就是炫耀。
这些都不是“俭”,俭者寡欲,没有太多的欲望,尤其是物化的欲望。
诸葛亮说:俭以养德。《左传》中说:俭,德之共也。
俭而有德,故心悦诚服。
朱元璋的马皇后为人富而不奢,贵而不骄,虽居高位,但仍保持节俭朴实的生活作风,自己以身作则,平时粗茶淡饭,缝补旧衣,制作新衣,样样不落。于是“宫嫔敬服”。
李嘉诚吃饭连两片西红柿都不浪费;华为任正非一间总统套房十几人打地铺;娃哈哈宗庆后一年消费不超过5万元,“世界船王”包玉刚一张白纸五次用,吉利李书福很少穿500元以上的衣服,格力董明珠独自一人坐火车出行……
大佬们不是抠门,不是不舍得花钱,而是保持着“节俭”的美德。
相反,有些人却恰恰相反,明明只买得起宝骏,却偏偏要买宝马充门面,明明只招待得起82年的青岛,却偏偏要豪饮82年的拉菲。
明明没有实力,却偏偏要打肿脸充胖子,这不是职场进取之道,也不是商场待客之道。
俭,就是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不奢靡,不浮夸。
台塑集团创始人王永庆,个人资产多达430亿人民币,但他生活相当简单。他在台塑顶楼开辟了一个菜园,母亲去世前,他吃的都是自我种的菜。台湾人喝咖啡时喜欢加入奶精球,每次王永庆总要用小勺舀一些咖啡将装奶精球的容器洗一洗,再倒回咖啡杯中,一点都不浪费。生活上,他极崇尚节俭:用的肥皂剩下一小片,还要粘在整块上继续使用;每一天做健身毛巾操,一条毛巾用了27年。
但节俭不是抠门。节俭是不该花的不花,抠门是该花的不花。
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意思是说“奢侈就显得不恭顺,俭朴就显得鄙陋。与其不恭顺,宁可鄙陋。”
《颜氏家训》有云:“施而不奢,俭而不吝。”肯施舍而不奢侈,能节俭而不吝啬。
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那么怎么到节俭而不是抠门呢?
俭是一种中庸之道,既不奢侈也不吝啬。节俭更多还是要从生活小节做起,比如节约每一张打印纸,比如严格控制每一笔差旅开支,比如量力而行招待客户,既不吝啬也不充大款。
原蒙牛老总牛根生每次到北京出差,就住在蒙牛驻北京办事处一个绝不会超过三星级的宾馆,他住的套房里的一组沙发甚至有些塌陷。“有人说我做秀,我说做一次秀容易,但要做无数次的秀、一辈子的秀是挺难的。”牛根生说。
当节俭成为习惯,节俭也就成为美德。
07
让,利他,达人成己,成人之美。让无野心,故合盘托出。
历史上“让”的典范还是有很多的。
相传尧帝时,尧因为许由非常贤德,要把君位让给他,可是许由坚辞不受,还逃到箕山(今河南登封)下,农耕而食。《晋书》赞云:“昔许由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
吴太伯,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他还有两个弟弟叫仲雍和季历。季历和他的儿子姬昌都很贤明,古公亶父因此有立季历为继承人的想法,以便传位给姬昌。太伯知道父亲古公亶父的心思,为了成全父亲,他于是便和二弟仲雍就迁居到荆蛮之地,文身断发,以表示不可以继承君位,来避让季历。这一让,让出了后来的贤明君主周文王姬昌。
春秋时期,齐桓公从莒国返回齐国,想要任命鲍叔为国相。鲍叔辞谢说:"我是你的一个平庸的臣子。你照顾我,使我不挨冻受饿,就已经是恩赐了。如果要治理国家的话,那就不是我所擅长的。若论治国之才,大概只有管仲了。”这一让,让出了鲍家几世的荣华富贵。
《三国演义》中,刘备根本没有立足之地,仍然三让徐州。可是曹操仍然不敢小看他:“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之让,让出的是仁爱之名。
蔺相如相让廉颇,才有负荆请罪的佳话。蔺相如之让,让出的是同事之间的和睦。
让,是一种美德,可以让大家喜欢与你相处。善让的人,大家和他在一起相处就感觉比较舒服,让会让你赢得很多朋友。
让,也是一种智慧,让面子于领导,让荣耀于同事,不会让他人嫉妒自己,不会给自己树敌,可以让自己朋友多多的,敌人少少的,可能实现双赢。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没有人会愿意和一个斤斤计较的人做朋友,也没有人会愿意和一个唯利是图的人合作共事。在做事看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要有吃亏的精神,要不怕吃亏,吃亏是福。
春秋时期,齐桓公从莒国返回齐国,想要任命鲍叔为国相。鲍叔辞谢说:"我是你的一个平庸的臣子。你照顾我,使我不挨冻受饿,就已经是恩赐了。如果要治理国家的话,那就不是我所擅长的。若论治国之才,大概只有管仲了。”这一让,让出了鲍家几世的荣华富贵。
让,即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试问几人能参透?
但是,谦让也有底线。
比如可以把评先进的指标让给同事,把做大单的机会让给同事,都可以,但是,法律的底线不能让,不能为了成就领导的丰功伟绩而去做违法乱纪的事,更不能为了让领导有面子而无原则的跪舔。
职场小白在职场与同事竞争,要有大局观,凡事以企业和团队利益为重,不因内部竞争而陷入无谓的内耗。但也不迁就坏人,对那些狐假虎威、为非作歹的家伙绝不相让,对那些居心叵测的偷梁换柱者、争名夺利的挑拨离间者绝不相让。
若你是团队小头头,面对荣誉和奖励,更要保持谦让风度,归功整个团队,不能遇到名利就红眼,不弄到手不罢休。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而功成必须有我”的理念。适度的谦让,恰恰能够凝聚团队的战斗力。
08
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者寡欲,让者身正。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孔子的人格魅力,让他赢得了君王的信任,让他站着就可以“求”得他想要的东西。
真能做到温良恭俭让,即可不求之求。
人在职场,当如孔子一样,温良恭俭让,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修炼到家,凭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实力,自然能吸引领导和同事,赢得老板的青睐了,那要升职加薪自是顺理成章的了,正所谓不求之求,到那时,你自然也就能实现“站着把钱给挣了”的梦想了!
人在职场,想要有尊严地活着,站着就把钱挣了,记住:坚持温良恭俭让,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花若盛开,蝴蝶自来!
我们一起读《论语》
微信公众号:狮说心语
以上就是关于《人在职场怎样站着挣钱?》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30579.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