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站在何种立场创作《老子》-老子站在何种立场创作《老子》的作品有哪些

2023-05-17 18:55:40

 

老子身处中国古代社会的剧烈变革期,对《诗经》所谓“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有着深切的感受。传统的贵族宗族所有制逐渐崩溃,新兴的政治势力不断取代旧贵族的地位,诸侯国之间征战兼并不息,百姓无所聊生,这些无疑都在老子的视野当中。在思想方面,老子最为深刻的洞察,大概是传统宗教信仰的逐步瓦解。对过去的“天”“上帝”的权威性及其是否公正、有德的质疑,带有下民的强烈怨愤与虚幻之感,只要读一下《诗经》,不难体会这种信念上的迷茫。老子在他构建的道论基础上,就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套主张。

民生艰困,老百姓走投无路,是老子关切的问题,《老子》反复提到: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3章)

夫天多忌讳,而民弥贫。 (57章)

人之饥也,以其取食隧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也,以其生之厚也,是以轻死。 (75章)

老子提出的解决方式,并不是发展生产、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的“厚生”路数,而是基于其统治者“无为”、下民“无欲”的思想,期望百姓能回到浑朴无知、饱腹而不为的符合于“道”的状态中 (参看本章第一节的相关讨论和第三章第二节的相关词条) 。他关心民生问题,无非是站在统治者、为政者的立场考虑的。《老子》中自称的“吾”“我”以及“圣人”,很多学者指出这是一回事,都指得道的侯王而言,这在原则上是不错的。

不过,老子自己又往往站在作为“道”之本体的、更为超脱的位置发言,以阐明“道”为万事万物变化运动之规律和能够主宰万物的特质。例如:

道恒无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填之以无名之朴。 (37章;此章与32章“道恒无名,朴虽小,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也有义近复出的关系。)

民恒不畏死,奈何其以杀惧之也?若使民恒必畏死,而为奇者,吾得而杀之,夫孰敢矣?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希不伤其手矣。(74章)

其实把上引这两章合观即可发现,“吾得而杀之”“吾将填之以无名之朴”的“吾”就是“司杀者”,这个“司杀者”的“吾”显然不是侯王。刘笑敢先生指出37章的“吾”显然是高于侯王的,“似乎也是圣人之类的人”,十分正确。这里的“吾”是“道”本身的显现,有点类似方东美先生所谓“道成肉身”说,亦即“道之高明盛德可以具体而微地呈现在圣人身上”。

对老子的政治观,过去陈敏之先生有一种看法,认为老子所谓的“无为”,其实是“为了圣人(统治者)的表面上的‘无为’政治而必须有所为,甚至‘无不为’”。“老子的批判,充其量也不过是小骂大帮忙。……如果老百姓有一点越轨非分的举动,立刻凶相毕露,必得‘执而杀之’,使之‘孰敢常’。而杀人只有统治者才有这个权,‘司杀者杀’,杀人权当然是不能旁落的。”(《关于〈老子〉的笔记》)但顾准先生对这类看法提出了怀疑,他认为应该探讨“老子的‘道’的主体是谁的问题”,也就是“有司杀者杀”究竟是谁杀,这涉及《老子》全书主旨的解释问题。这种质疑很有价值。

老子要告诉统治者的是,如侯王不守道而行,百姓不能自化服从于道,也就不畏惧死,这时候侯王用死亡来威胁百姓是无用的;一旦侯王守道,百姓将自化,则更无须杀,万一下民有欲将作并“为奇”、造反时,永远有“道”来处置、匡正之甚至杀之(传本《老子》“镇之以无名之朴”的“镇”在郭店简本中写作“贞”,可能应读为“正”),侯王不用冒着自己斫伤手的危险,代替道来执刑杀之责。因此老子的政治理想显然是不主张用杀的。顾准先生还说:

我认为,老子是在替侯王常保富贵设想,无为政治、愚民政策,都是为侯王出谋划策的……然而他究竟不同于主张侯王或皇帝有权纵欲、可以对老百姓横征暴敛、还要用礼或刑法把老百姓的行为和思想搞得服服帖帖的儒法诸家。从全书来看,他的这种主张是一贯的,他主观上也许还是好心好意的。(《老子的“无名”是反对孔子的伦常礼教的有名论的吗?》)

这个意见是中肯的。

但必须指出的是,不少人都已看出,老子所谓“愚民”与我们一般所理解的法家所主张的愚民政策不同,老子所向往的是上下都处于淳朴、无为的状态,统治者自己也需要卑弱谦让、守道而行,陈鼓应先生《误解的澄清》(《老子注译及评介》一书《代序》)对此有详细讨论。《汉书·艺文志》述“道家”源流的部分,前文已曾提及,这里再看一下全部内容: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就是符合“道”的行为,老子所讲的“君人南面之术”就是要统治者以道治身持国,少私寡欲、视素抱朴。就这一点来说,老子主观上确实是抱持着“好心好意”来说教的。至于过去有学者批评他所提倡的理想社会状态、社会秩序与进化之理相背,站在今天的立场看似不无道理,但徐梵澄先生《老子臆解》认为,老子的意思并非如此:

若推其意,以人类之不齐,万物之相胜,皆率自然之道而返于朴,则且归于野蛮时代,文明亦几乎息矣,尚何“自宾”“自均”之有?老子之意,盖不其然。或者,仍诲人以“知止”(引者按: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北大本“制”作“正”,与各本有异。),谓此有其极限也。要之,此不失为一至高远之理想。

也就是说,侯王在“名”既已制作之后,要承认这一事实,要知止而不可刻意,既要守道无为,又不能真倒退到“无名”的状态。如果这种对于“知止”的主体的解释合乎《老子》原意的话,那么老子本来并没有真正彻底弃绝文明、归于野蛮的意图,而确实是“高远之理想”。宋人王安石注《老子》11章说:“故无之所以为用者,以有毂辐也;无之所以为天下用者,以有礼乐刑政也。如其废毂辐于车,废礼乐刑政于天下,而坐求其无之为用也,则亦近于愚也。”陈柱先生《老子之学说》认为:“老子亦非不见及此也。”“老子盖未尝去有,特以当时之人,皆从事于‘有之为利’,而忘夫‘无之为用’,故为矫枉过正之谈耳。”

我们读《老子》33章和57章都会发现,除了腹实、骨强之外,老子其实并不反对百姓生活的富足;但他所向往的是无事而自富、富而知足,就是说,为政者不干涉、百姓不攀比炫耀,不把“富”这件事情挂在心上的境界才是老子崇尚的。他的哲学正如刘笑敢先生在《老子之自然与无为概念新诠》一文中所说,“是对常见的干涉性、控制性的统治方法的否定和修正”,“是一种政治智慧和社会理想的表达”,纯以进化论立场来批判老子思想的消极,似乎并未中肯綮。关于这一点,本书第五章还会有所涉及。

(选自郭永秉著《〈老子〉通识》,中华书局2022年7月出版)

通天地万物,识大道易行,

跟着郭永秉教授读通《老子》

点击上方书影,马上进入京东购读

书籍详情

点击上方书影,马上进入京东购读

书 名:《〈老子〉通识》

著 者:郭永秉

丛 书 名:中华经典通识

书 号:ISBN 978-7-101-15749-9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定 价:49.00元

上架建议

传统文化/国学/素质教育/大众读物

编辑推荐

1.名家以通识视野导读道家经典《老子》的力作。复旦大学中文系郭永秉教授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一些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认识和思考和盘托出,用亲身经历告诉读者,如何由浅入深地读通读懂《老子》。

2.作者用浅近的学术语言,充分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多版本互补互证,在此基础上讨论老子其人、《老子》其书,将学界以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基本知识。

3.精选多幅图片,从人物形象到版本书影等,图片与文字交相辉映,排版错落有致,全彩精印,可以给读者带来一种非常轻松的阅读感受。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书封底附有二维码,读者可以扫码看视频,聆听作者的精心讲解。

4.老子是谁?是老聃、老彭,还是彭祖?在历史与传说之间,我们该如何取舍与辨析?老子和孔子有着怎样的交集?老子是一部完整的著作还是格言汇抄?老子是站在什么立场创作了《老子》?《老子》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为何读《老子》一定要结合出土本?出土本的《老子》是否有局限?在《史记》中,老子何以与韩非同传?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读《老子》?今天的我们读《老子》有什么益处?……这一连串的疑问,都可以在本书中得到全面的解答。

内容简介

《老子》,又名《道德经》或《德道经》等,是先秦时代极为重要的一部典籍,后成为道家学派的经典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从老子其人到《老子》其书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老子》五千言,言约旨远,意蕴深刻,想要读懂读通并非易事。

复旦大学中文系郭永秉教授所撰写的《〈老子〉通识》,用浅近的学术语言,充分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多版本互补互证,在此基础上从老子其人,《老子》其书的性质、要义要语,今天的读者应该如何阅读《老子》,以及《老子》对古代政治文化的影响,面对复杂传本我们应该如何选择等诸多方面,层分缕析,引领大众读者走入奇异玄妙的《老子》。

作者简介

郭永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汉语文字学、古文字学及先秦秦汉古文献研究。著有专著和论文集四部《帝系新研 :楚地出土 战国文献中的传说时代古帝王系统研究》《古文字与古文献论集》《古文字与古文献论集续编》《金石有声:文献与文字断想》,学术普及著作一部《九个汉字里的中国》;负责或参与《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中《老子》《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 等文献的整理编纂工作。

目 录

“光而不耀”的“巨著”《老子》

一 老子是谁

1 《史记·老子列传》:疑信之间

2 孔子与老聃、老子、老彭、彭祖:历史与传说之间

3 “南方之强”与南人的智慧渊源

二 《老子》这部书的性质

1 《老子》是一部完整的著作还是格言汇抄

2 谣谚体箴言的起源与《老子》的性质

3 老子站在何种立场创作《老子》

三 《老子》要义及要语

1 《老子》要义

2 《老子》要语

四 今天我们如何读《老子》:面对复杂版本与说解的取舍

1 为何读《老子》一定要结合出土本

2 出土的本子是否有局限

3 对于疑难章句的纷纭众说当如何去取

4 注意文本中细节差异的合理解释

五 有无之间:《老子》对古代政治文化的双重影响

1 从老子到“黄老”

2 老子何以与韩非同传

3 离用为体的庄列与离体为用的申韩

附录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校定释文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上方书影,马上进入京东购读

点击上方书影,马上进入京东购读


以上就是关于《老子站在何种立场创作《老子》-老子站在何种立场创作《老子》的作品有哪些》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34783.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