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艾青诗选》中考必备(名著导读《艾青诗选》:如何读诗)
【名著导读】《艾青诗选》 ——初中生必备干货
本期「名著导读」阅读指南:
1、关于诗人艾青
2、艺术特色
3、意象分析
4、主题
5、作品分析
6、中考考查方向
01
艾青
艾青其人
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人,原名蒋正涵,号海澄,现当代文学家、诗人。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吹芦笛的诗人”。成名作是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3年发表这首诗时第一次使用了笔名“艾青”。
1979年诗人自己编定《艾青诗选》,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诗选收录了诗人自20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期的主要作品,基本反映了诗人的创作历程和风格特征。
时间线
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学习绘画。
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作,因1933年所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
1937年辗转于各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45年抗战胜利后,又投身于解放战争。
1957年艾青被错划为“右派”,被下放参加劳动改造。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再遭到批判。
1976年10月冤案平反,重获写作的权利,再次焕发创作青春。
02
艺术特色
1. 具有独特的意象和主题,其中心意象是太阳(光明)和土地。
2. 具有深沉的忧郁和悲哀(身世和经历)。
3. 具有独特的感受世界和表现世界的方式(学习美术专业)。
4. 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另外,艾青的诗充满了语言的张力,往往前半部分或平铺直叙,或澎湃激昂,到诗文的最后则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达到整首诗的高潮,然后在高潮中谢幕,这往往产生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感。
03
意象分析
明确:
意象特点+作者感情
1. 太阳(黎明、朝霞、曙光、春天、火焰、生命、红旗、胜利):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
2. 土地(旷野):对祖国、人民、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
3. 雪雨雾:象征黑暗社会和险恶环境。
04
主题

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艾青具有崇高的共产主义信念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周恩来
05
作品分析

1. 《大堰河——我的保姆》(1933年)
关键词:乳儿 全诗分为四部分,诗人通过对自己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抚养他的保姆——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感激、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作者通塑造了一个善良、勤劳、坚强、伟大的母亲形象。
2. 《芦笛》(1933年)
关键词:芦笛
这首诗是为了纪念已故法国现代派诗人阿波里内尔(1880—1918)而作。艾青当时在牢里正在看阿波里内尔的《ALCOOL》诗集(法文:酒),情绪受到感染,他像酒一般被点燃起来。他引了这位他所挚爱的诗人的两行诗当作《芦笛》的题记:“当年我有一支芦笛/拿法国大元帅的节杖我也不换”。 关于这首诗,艾青作过简要的解释:“我把芦笛象征艺术,把元帅节杖象征不正的权力;诗里骂了白里安,骂了德国的俾斯麦;而且说我将像1789年似的向巴斯底狱伸进我的手去,而这个巴斯底不是巴黎的巴斯底狱。
这首诗是诗人对中国反动统治者的反叛的誓辞,同时也是咒诅他们灭亡的歌。
3. 《马赛》
马赛这座法国的港口城市,曾经有过光荣。然而,后来它堕落了,它给诗人留下了很坏的印象,诗人在《马赛》一诗中,直率地毫不客气地对它提出了指责和诅咒。
4. 《一个拿撒勒人的死》(1933年)
是诗人创作的第一首叙事诗,讲的是耶稣十字架受难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不被理解的惋惜,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对真伪、善恶、美丑颠倒的黑暗世界的愤慨。
5. 《铁窗里》
苦难造就了艾青的主体意识,这在其狱中诗里表现出来,即对社会现实的深化反思、对个人和国家民族出路的探寻、对自我角色的设计和开拓及价值定位。这首诗感情真挚而深沉,想象力丰富。写出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对自由的无限渴望。诗人当时虽然没有自由,但是心中充满希望,不断的希冀带给他生命的力量。
6. 《太阳》(1937年)
关键词:生命、高树、河流、虫蛹
这首诗第一、二节写太阳到来时的悲壮场景;第三节暗示着光明的到来,将出现一个科学文明的新时代;第四节作了直接抒情,要在光明必然到来的预感中振奋起来,去追求未来的真实的光明。
7. 《煤的对话》(1937年)
这首诗采用通篇对话的方式来展示中华民族不甘屈辱、自强不息的内在精神,表达诗人对祖国深沉而热烈的爱和对祖国再生的强烈愿望,显得新颖而又亲近。
8. 《春》(1937年)
关键词:春天、桃花
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创作的一首新诗。这首诗把烈士的牺牲与春天的到来直接地联系起来,除了表现出作者对于反动派的疯狂屠杀的愤怒和仇恨之外,还表现着一种坚定的信念:任何疯狂的镇压和屠杀都无济于事,烈士们所付出的鲜血代价,是以迎来一个更美好的春天为报偿的。
9. 《笑》(1937年)
这首诗,是献给革命者们的一首战歌,一首颂歌。诗人写《笑》这首诗,不仅仅是有具体所指,而带有一种宏观上的穿透性。诗人是在写人类的进步史,人类的进步史,就是一场又一场正义与非正义的大搏斗。而在这大搏斗中,有着“无数大勇”的英雄们,诗人是在为他们讴歌。同时也表现出诗人的这种革命精神、献身精神。
10. 《黎明》(1937年)
诗人通过“我”来写“我”与黎明的关系,以“我”对黎明的感情来讴歌黎明。整首诗写得明丽潇洒,娓娓动听,反映了当时处于黑暗之中的民众,对于黎明,对于光明的一种渴望。

11. 《复活的土地》(1937年)
诗人预言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即将来临,诗人勾勒了一个受尽凌辱的伟大民族正在觉醒奋起,以及诗人自己“拂去往日的忧郁”与苏醒的大地一起迎接战争的欢欣和誓言。
12. 《他起来了》(1937年)
是一首充满了激情和热血的诗,它为历史塑造了一个准备进入生死搏斗的民族巨人的形象。
13.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7年)
关键词:农夫、少妇、母亲、垦殖者
此诗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旧中国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诗人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4次),悲悯下层人民的困苦,忧伤祖国的命运
14. 《风陵渡》(1938年)
本诗记录了艾青乘坐渡船渡黄河到潼关去的心境。深藏在艾青心底的,是对光明永不妥协的追求。潼关,就在对岸,那就是他的目标,他就是冲着它渡河的。因为,潼关守卫着祖国的平安。
15. 《北方》(1938年)
此诗中,诗人既悲叹北方的贫瘠落后以及战争给北方民众带来的苦难,又讴歌北国民众自古具有的不屈的生存意志和保家卫国的决心,具有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
16. 《向太阳》(1938年)
长四百余行,是三十年代艾青最长的一首诗,由九个各自独立又前后呼应的章节组成。这首诗借助歌颂太阳,表达来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以及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信心。全诗贯穿着一个总体的象征形象,那就是——太阳,以太阳来象征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希望;从“我”——一个饱经忧患的知识分子的角度,采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抒发抗战高潮到来之时的激奋之情。
17. 《人皮》(1938年)
表达出了作者对法西斯侵略者惨绝人寰的兽性与暴行的诅咒,也表达了作者对遭受蹂躏的同胞的深切同情和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之情。
18. 《我爱这土地》(1938年)
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在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的基调上展开对鸟儿歌唱对象的描述,它们是:土地、河流、风、黎明。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19. 《吹号者》(1939年)
塑造了一个吹号者和浸濡着血迹的铜号的形象,描绘了勇往直前的抗战将士的形象。
20. 《他死在第二次》(1939年)
写一个普通兵士在抗日战争中从受伤到第二次奔赴前线战死的经过,深层地剖解了这个兵士的心理活动和感情变化,以及对战争和生命意义的感悟。
21. 《火把》(1940年)
这首诗共18节,主要描写了主要描写了唐妮这一女性形象,展现了她在火把游行夜思想情感的变化。借索求火把,表达来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22. 《抬》
由描写一个牺牲的女同志开始,延伸到了为中国革命而负伤牺牲的千千万万的人民,讴歌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百姓和战士伤亡的沉痛悼念,对敌人的愤怒情绪和复仇的决心。
23. 《旷野》(1940年)
关键词:旷野、雾、墓堆、石碑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农村广大地区是荒凉、愚昧的,统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帝国主义对人们新的重压,诗人开篇描写旷野的凄苍,表达来诗人内心的焦虑和不平,希望广大农民群众可以奋起反抗。
24. 《刈草的孩子》(1940年)
该诗,似乎没有运用什么技巧,只是把《刈草的孩子》刈草时情景如实地写出来就是了。没有什么渲染,没有什么夸张,没有什么象征,朴实得犹如草由此,诗人想进一步告诉读者,在那样的时代,民不聊生,人们生活困苦,这困苦甚至也直接压在了孩子身上。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困苦生活,多么不公平,多么不人道!从孩子割草这件小事中,引起了诗人的联想和诗人内心的愤慨!
25. 《雪里钻》(1941年)
《雪里钻》写于1941年9月,副题是“一个年青记者向我夸赞他的马”,马叫“雪里钻”。本诗分为5个章节,是一首由真人真事写成的长篇叙事诗.写一位年轻的战地记者在我军和日寇的激烈战斗中所经历的惊险的遭遇.
26. 《黎明的通知》(1942年)
这首诗以黎明的口吻热切地唤起一切事物来迎接美好新世界的到来,充满着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对新社会新生活的坚定信念。这首诗歌赞美了解放区朝气蓬勃的美好生活,同时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全诗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排比句式,两行一列的结构使得全诗节奏非常明快,富于音乐感。诗歌中的“我”就是黎明,“你”则是诗人,“他们”是渴求光明的人们。
27. 《人民的城》(1946年)
张家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人民武装解放的第一座城市,本诗歌寄托作者的希冀:希望全国得到解放。
28. 《 维也纳》(1954年)
这是艾青的组诗《南美洲的旅行》中的第一首.作于1954年7月.作者当时访问的维也纳,正被苏、美、英、法四国军事占领着,深刻地感受并理解这个民族的苦闷的作者。以他饱含激情的笔,写下了这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抒情诗。诗人对奥地利人民有着深情厚意,本诗歌中作者热切地期盼着奥地利人民能尽快地从苦难不幸中挣脱出来。
29. 《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1954年)
背景:世界不发达又很不公道的,黑人的处境鸣不平。本诗是对这不公道世界的揭露和控诉,特别是对不人道的种族歧视进行了揭露和谴责。这首诗,是写一个黑人姑娘为别人看管孩子,一边抱着孩子一边唱着催眠歌。
30. 《礁石》(1954年)
在诗人的笔下,“礁石”具有无比坚定的意志和英勇顽强的抗争精神,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这种坚韧顽强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赞美,亦对正处在种种困扰和挤压中的祖国人民以深切的鼓舞。

31. 《在智利的海岬上》
中国在亚洲,智利在南美洲。中国有海,智利也有海。中国有位著名诗人艾青,智利有位著名诗人聂鲁达。两位诗人的经历,犹如在海上航行一样,有许多相似之处。艾青曾被中国的反动势力关进过监牢,曾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奋斗过,呼号过。聂鲁达曾被智利反动势力追捕、迫害过,曾为智利人民的民主独立奋斗过,呼号过。共同的志向使两位异国诗人挽起了友谊之手。艾青访问智利时,曾到聂鲁达家做客,受到聂鲁达及其他朋友的热情款待。艾青为这深情厚意而深深感动。《在智利的海岬上》这首诗,就是艾青根据做客时的真切感受而写成的。
32. 《启明星》(1956年)
短诗《启明星》是一曲追求光明的颂歌。以自身的光亮和坚守的姿态启示人们,让人明白:黑暗是暂时的,光明终将到来!启明星象征了人民中的先进知识分子,赞颂启明星面对黑暗永不退缩,勇于跟黑暗斗争,迎接光明的精神。赞扬那些如同启明星一样,在光明与黑暗的搏斗中,冲锋在前,而当阳光普照时,甘为普普通通一员的先进分子。
33. 《下雪的早晨》(1956年)
寄托作者对一个小孩的思念,表达作者对童年的期盼和向往。内容:第一节写下雪的实景,第二节写由雪联想出一个小孩夏季玩耍,第三节借助一定场景表达对小孩的思念。
34. 《烧荒》
诗人艾青曾先后奔赴北大荒和新疆参加屯垦,在那个激情似火的年代,他用一首《烧荒》发出了时代的呐喊,表达出北大荒人的满怀激情,表达对军垦人的希冀。诗中作者用火,鹿,风等一连串饱含热情的词汇勾勒出了他们建设北大荒的豪情壮志。
35. 《帐篷》
以帐篷为家的“我们”指地质队员、建筑工人们,他们与边疆建设者一样,具有服从需要、建设祖国的奉献精神。
36. 《鱼化石》(1978年)
是诗人“归来”之后吟唱出的一曲独具特色的歌。作为咏物诗,它借助对一种生物被无故尘埋的血淋淋事实的描述,抒发了对于逝去生命的祭奠与悼惜之情。曾经“在浪花里跳跃”的鱼却离开了水,这痛苦就如同一个视诗歌写作为生命的人被迫停止了写作。
37. 《镜子》
这是一首咏物的哲理小诗,以镜像来反观人生。
38. 《光的赞歌》(1978年)
诗人在监狱的黑暗之中度过三年之后,对光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诗中赞美“光”这一神奇的物质,赞美“光”带来的社会文明,以及“像光一样坚强”的社会主义,字里行间饱含着睿智哲思。
39. 《盆景》(1979年)
1979年2月,刚获得平反不久的诗人随作家访问团到南方访问,在广州参观了盆景展览,此时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他由眼前的盆景,联想到自己长达20年的坎坷和苦难,联想到十年动乱中自由被践踏、个性被压制、人性被扭曲的社会现象,于是,把复杂的思想感情溶入客观对象中去,写下了《盆景》一诗。
40. 《神秘果》(1979年)
借“神秘果”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后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只有经历了酸、苦、辣、咸,才能理解生活的意义。“只有尝尽了悲欢离合,/才知道什么是幸福”,诗人用这两句结尾,虽朴实无华,却意味深长,一语道破了生活的真谛,同时也升华了诗的内涵。
41. 《希望》
诗人用形象的比喻和借代,将无形的希望写得有声有色,突出了希望的美丽和难以把握。希望等于人一生的追求,“既狡猾而美丽”,当你怀有希望的时候,你的生活就有了动力,因为希望是那么的美丽,她“老走在你前面”,让你追寻,因追寻希望而人生变得有活力。
42. 《古罗马的大斗技场》(1979年)
这是一首现代诗,是诗人艾青1979年6月访问意大利首都罗马之后写下的一首政治抒情长诗。这首诗通过再现人类历史上丑恶、凶残、卑污的一页,描绘古罗马时代奴隶与奴隶之间被迫的血淋淋的厮杀,展示一场残酷的悲剧,满腔愤怒地谴责了那些“嗜血的猛兽、残暴的君王”,与此同时,还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一次又一次的“浩浩荡荡”的奴隶起义。
43. 《听,有一个声音》
写于1979年8月的哈尔滨,是为了纪念一名如今,那时,曾经,将来,都会被,也早已被遗忘的女性——被“四人帮”残害致死的女共产党员张志新。
44. 《失去的岁月》(1979年)
是艾青1978年复出诗坛后所作,在诗中,他沉痛回顾了自己被流放大西北二十多年的辛酸岁月。
45. 《关于眼睛》(1979年)
这首诗,始终是围绕着“眼睛”来写的,通过写眼睛来写人生。哲理性诗歌。
46. 《彩色的诗》
艾青是林风眠在杭州国立艺专的学生,在读完《林风眠画集》后写了一首长诗《彩色的诗》。“画家和诗人,有共同的眼睛,通过灵魂的窗子向世界寻求意境”,他将林风眠奉为“绘画领域中的抒情诗人”。
47. 《播种者》(1940年)
本诗写于鲁迅先生逝世四周年之时,字里行间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48. 《生命》(1937年)
诗人以“我”来现身说法,直接抒发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和理解,极其深刻地描绘出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伟大。
06
考查方向
1⃣️
名著相关常识
2⃣️
基本内容把握
3⃣️
把握诗歌意象
4⃣️
诗歌情感主旨
5⃣️
结合内容对某一主题探究
以上就是关于《【名著导读】《艾青诗选》中考必备(名著导读《艾青诗选》:如何读诗)》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35461.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