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全文翻译)

2023-05-19 20:09:53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孤独,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伴。”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亲近和谐的邻里关系,是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说,“邻”就可以引申成为邻居之间互相亲近的关系,所以古人常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他们看来,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都有一种朝着与自己相近的事物移动的倾向,相同或者相近的事物总会走到一起的,所以我们也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里的类和群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的。志同道合的人们之间,或许时空距离很近,或许很远,但是不管是近是远,最终他们都会产生共鸣,这就是“德不孤,必有邻”。

“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意味着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们自己是否努力,而不是旁边的人刚开始的时候会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讲道德、讲原则,可能会使自己陷入某些困境里面。例如,由于放弃一些物质利益,讲道德、讲原则的人往往会被人讥笑,说他们迂腐,甚至虚伪,从而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思想压力;我们也许就会因此反问自己: 为什么自己身边的人都不是这么做的?我们是不是做错了?我们是不是真的迂腐、虚伪?

答案是否定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古人看来,只要真是道德君子,那么即便在短时间内或许没有互相呼应的伙伴,但是时间长了就总会有同样性情和抱负的人过来与他亲近。“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在这里讲的,不仅仅是一种人生经验,更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规律。

虽然“德不孤”强调的重点是个人的努力,是我们应该如何着手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然而,从我们今天来理解,“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不仅仅只讲述了一个提高道德修养的问题。我们做任何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都希望有人理解,有人支持,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也许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得不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但是,“德不孤,必有邻”,只要自己不懈地追求,身边的人可以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支持到支持,而远方的志同道合的人们,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我们的所作所为之后,一定会给我们送来遥远的帮助和祝福。

对《论语》的研究,认为每篇里面的章句是连贯而不能拆开的,二十篇前后次序也是连贯不能拆开的,这里又可以证明。这篇《里仁》,并不是教你去找一个仁爱路去住。古人的解释,即是选一个住处要找一个仁里,世界上哪来这许多仁里?到哪里去找?孔子自己的家乡,当年也不一定是仁里。哪里是仁里?假如我们的故乡是不仁统治的世界,我们就不管他了吗?我们正要把他恢复回来,把罪恶打垮。这才是人性的仁道呀!其实那个“里”字,就是“自处其中”的意思,脚跟站得稳的地方就叫“里”。“里仁”,是我们作人的立足点处于仁道。所以“德不孤,必有邻。”自己有道德的涵养,能体用兼备,自然会影响近身的人。《大学》里的修、齐、治、平也是这个道理。一般人往往以现前利益的眼光,批判道德为无用之修养。

讲到这里,有一本清人的笔记,讲到有一个典故,清朝末期,贪官污吏横行,某地却出了一位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廉县官儿,清贫潦倒可想而知,他自然也就成了官场上的“异类”。告老还乡后,有一天在门前看到乡下人卖一条新鲜的鱼,问价以后,摸摸口袋中没有钱,也就没有买成。回家和太太提起,太太说你何不写一张条子给他呢!他问:在这个尔虞我诈的社会,写什么条子可以买到鱼呢?太太说你写上“清官”两字,他就把鱼给你了。

太太的幽默把这个老县官儿给逗乐了。当然,这里的“清官”一词是一语双关,一是代表清朝的官,靠官场权威索取鱼,二是代表清廉的官,靠清白守信换取鱼。

这个典故说明什么?就是说明人应该为道德而活着,有时候你会感到寂寞、冷清,即使自己已被看成“异类”,也要坚守道德底线,虽然看似孤单,但从道义的角度上讲却是最不孤单的,因为正义的力量终究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2] 所以我认为如果寂寞能当成一种享受,那就可以讲道德了。如果你视寂寞为痛苦而不是享受,就难讲真学问真道德了。但是在此,孔子告诉我们,如果真为道德而活,绝对不会孤苦伶仃,一定有与你同行的人,有你的朋友。

东汉末年,诸路军阀在中原反复厮杀,管宁拒绝住在公孙度为他准备的大宅第中,执意来到荒凉的北部山区,以山为室,伐荆筑篱,隐居下来。越海来辽避难的人,仰慕他的道德学问,纷纷搬到他的附近居住,几个月的时间,原本荒无人烟的地方,竟然形成一个有百十户人家的大村庄。

管宁以《诗》、《书》教授学生,言则必遵儒说,行则必符礼仪。村中只有一口井,村民经常为打水的先后秩序而大打出手。管宁就买来许多水桶,打满水放在井边,任人倾倒取水,但却不让别人知道是他买来的水。当人们知道真相后,无不争先恐后地责备自己,不仅不再为打水争斗,也没了其他的口角吵闹。守礼谦让之风,就此传遍辽东。

孔子是很少说出如此决绝的话的,他仿佛是在安慰那些有志于仁德而倍感孤独的人,说:“你不会孤独的。你一定会有同道的!”我想,他自己一定痛感于当时道德不行于世,他一定懂得过去、现在和将来追求道德者的艰难困苦,步履维艰,甚至寸步难行。

你是否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有时候做了好事时,换来的不是旁人的赞赏和感谢,而是讥讽和嘲笑,被人认为装模做样,特立独行?亦或者,在面对利益时,选择坚持原则,毫不让步,却被人讥讽为迂腐和虚伪,被周围的人孤立和排挤?此时,不妨多想想孔子的这句话。

人不能靠信念、信仰过日子,但没有了信念、没有了信仰的日子是怎样的日子啊?

有德者孤独,有大德者大孤独,有小德者小孤独,无仁无德者最风光;

让这样的世道存在是当代每个人的耻辱和罪责。现代社会更不能让有德者孤独,现代人更应该以德为邻,让仁德成为观念和信仰。

德性是具有磁性的,久而久之,有德之人的周围就会聚足人气,而且芳名远播,形成无形而又无价的人格魅力、个人品牌,这才是成功的最大助力。

大家熟知的武王伐纣中的纣王是殷朝最后一代君王,尤其以残暴闻名。

纣为了个人享乐,役使成千上万的奴隶,花了7年的工夫,在京城造了一座鹿台。这座鹿台长达3里,高有千尺,登上鹿台眺望,云雨好像在它下面。在鹿台四周,纣命人盖了许多园苑,把许多珍禽怪兽都搜罗在里面。接着纣王在鹿台上又建了一座高大的摘星楼。他和美女们在楼上饮酒宴乐,朝朝笙歌,暮暮曼舞。后来人们把这块地方称为“朝歌(今河南淇县)”,以表示此地朝夕歌舞不停。

仅史籍上记载的纣王的各种荒淫暴虐行为,就达到70项。纣王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打造了许多残酷的刑具。其中有一种叫炮烙的刑具,把带格的铜柱,横放在通红的炭火上,叫犯罪的人光着脚在上面行走,走不几步,人就摔落下来,掉在炭火里活活烧死。朝歌西边有一座巍峨的尖山,尖山脚下淌过一道清澈的泉水。有一天纣和他的妃子坐在摘星楼上饮酒,远远望见一老一少在涉渡溪水。老人行动缓慢,而小孩很快就走过了溪水。妃子对纣王说:“小孩骨髓正在兴旺,不怕冷。老人骨髓空虚,所以怕水冷。”纣王不信,竟命人立刻把这无辜的老小抓来,用斧子砸断他们的腿骨,验证妃子的话是否对。为了记住纣王的这一暴行,人们把这条溪水取名为“折胫河”。

由于纣王暴虐无道,朝廷中的一些大臣都逃跑了,一本叫《太公金匮》的古书上说:“太师少师抱其家器乐器奔周,内史向挚载其图法亦奔周。”这些大臣基本上都逃到了一个叫“周”的地方,也就是周武王的国家。周开始是一个附属于殷的西方小国,位置在今天陕西省的渭水流域,乘着殷朝的政治混乱,周逐渐强大起来,在周文王和武王两代的治理下,实力越来越雄厚。周武王善于用人,在他周围聚集了许多有才能的人,如姜尚、周公旦、召公夷等,周武王靠着这些人,将国家治理得愈加繁荣强大。

与“德不孤,必有邻”相对,丧失德行之人,也必将众叛亲离。周武王看到灭商的时机已到,就联合八百诸侯在盟津(今河南孟县)会师,同时还联络了今湖北、陕西、山西一带山区的八个少数民族,一起伐纣。历史上记载,周武王的大军在一天夜里到达盟津南的黄河渡口时,夜明如昼,八百诸侯都兴奋地高歌猛进。

当周武王大军直逼朝歌的时候,纣王仍然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他毫无准备,军队都开到东方打仗去了,一时抽不回来,只得临时把70万奴隶都放出来,编成军队,前去抵挡。但这些奴隶早受够了殷纣王的暴政,因此当这支奴隶大军刚一和周军接触,便马上掉转矛头,倒戈奔向自己一方的将领。周军乘势大败纣王军队,殷纣王只得在少数卫士的保护下,狼狈逃回朝歌。纣王奔回朝歌以后,知道大势已去,昏昏沉沉地登上鹿台,把平时搜罗来的珍宝都堆到身旁,一共围了5层,然后点起一把火自焚了。

当周兵攻进殷都时,鹿台已经被熊熊大火烧成了灰烬,只有纣王的尸体由于有珍宝的包围,还没有成灰。周武王驱车赶到鹿台前,按照当时的习惯,对着殷纣的尸体连射三箭;又跳下车来,用宝剑刺穿纣王的尸体;然后用黄铜大斧砍下他的头,高悬在一面大白旗的顶上,向人民示众。以示这个万恶不赦的暴君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德行所指,人心所向,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人和人靠什么聚在一起?最初靠血缘,最终靠理念。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东西造成一个群? 就是理念。我这里说的“理念”是泛指人心中想的较成系统的东西,例如对人生、社会、世界的看法。有德的人就是在这些方面持有较为成熟且有益于他人的看法,还能将这些看法付诸实践的人。这样的人自然会有人来亲近他,跟他成为一群。

张栻曰:德立于己,则天下之善斯归之,盖不孤也。如善言之集,良朋之来,皆所谓“有邻”也。至于天下归仁,是亦“不孤”而已矣。

  李炳南曰:不论世道如何,但行善德,终必有邻,而不孤也。

《论语注疏》曰:有德则人所慕仰,居不孤特,必有同志相求与之为邻也。案《坤卦·文言》曰:“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言身有敬义以接于人,则人亦敬义以应之,是亦德不孤也。


以上就是关于《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全文翻译)》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35872.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