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拟定、参谋”等词语。
3.借助文字想象画面,找出描写伟人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感受他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拟定、参谋”等词语。
2.借助文字想象画面,找出描写伟人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感受他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讨论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诗,请看大屏幕。《出塞》,徐锡麟: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你知道意思吗?(出示解析),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和这句话有关的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出标注不理解的词。
(2)小组朗读互相纠正、交流词语的含义。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眼中的伟人是什么样子的。
(4)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促成的词。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进行朗读。
(2)朗读中,重点指导“彭”“拟”“革”等词语的读音。
(3)指导“彭”的写法和笔顺。
(4)伟人痛失爱子,却又为了国家大义,拒绝运尸还乡。
(5)说说你最喜欢那部分内容,简介原因。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课文是怎么描写伟人的内心活动的,找到描写他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标注。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作简单的批注。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小组交流,取长补短
4.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预设一:从见到这封电报起,吸着烟。
*这是从哪个方面描写的?(动作)
*他此时心中想些什么呢?(不可能,孩子不会死;他怎么会死了呢?)
*指导朗读,语气凝重,慢一点,读出他的痛苦。
预设二:”岸英!岸英!“喃喃着。
*从语言方面,进行描写,突出痛失爱子的难以置信。
*出示资料,岸英是伟人最喜爱的长子
*理解“情不自禁”,为何会情不自禁的喃喃着呢?(对儿子的眷恋和不舍)
预设三:出示课文片段,岸英喃喃着。
*课文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身体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时候的伟人心理会想什么呢?(岸英,从小就吃了很多苦,我也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岸英,不会死,他可能还活着,他会回来的。岸英,你不会忍心看着我们白发人送黑发人)
*教师总结: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读到这里的时候,你一定感受到伟人痛失爱子无比悲伤,也体会到了一个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请大家再读课文,读出伟人的内心世界。
5.你的父母,对你们的爱,你看到了吗?请说一说。
(经常给我买我喜欢吃的东西。陪我一起玩耍)
6.采用范读、齐读等形式进行朗读,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知道了伟人痛失爱子,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指导了他无比悲痛。作为父亲,他久久不能释怀。那面对运送儿子遗体回国,他又是怎们做出决定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搜集毛岸英的相关资料,课后交流。
六.板书
青山处处埋忠骨
父亲悲痛
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别有情趣的语言文字,感受人物内心世界,有感情朗读。
3.理解“青少年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内心世界,有感情朗读。
2.理解“青少年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讨论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唤醒旧知:
1.课件出示生词“拟定”“眷恋”“奔赴”“特殊”等。
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进行朗读,巩固生字词。
2.指名说说上节课文学习的主要内容。
学生互相补充
师总结:伟人痛失爱子,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指导了他无比悲痛。作为父亲,他久久不能释怀。
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出示任务:
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体会伟人的内心世界。
2)你看到了怎样的他?圈画相关语句,并做简单的批注。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互学,取长补短。
4.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预设一:毛主席不由自主的站起来眷恋。
1)这段文字,通过对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体会到伟人怎样的内心?(在想着,要见儿子最后一面)
2)理解“不由自主”,他可能想些什么?(我日夜思念岸英,想见他最后一面,当作是一种安慰吧)
3)指导朗读,读出内心的痛苦。
预设二:他若有所思的说意愿吧。”
1)他一共说了几句话?他反复提到了什么?(哪个战士,千千万志愿军烈士)
2)此时的他,想的更多是谁呢?他的身份有何转变?(想到了千千万的志愿军烈士及其父母;同样作为父母,都有着一样的想法;他不能因为自己身份特殊就运回儿子的遗体)
3)此时的他,又做出了什么样的决定?(让儿子和所有志愿者烈士一样,留在朝鲜)
师总结:这时候的伟人,抛开父母的身份,作为一位国家领导人,心系国家,即使悲痛,也要处理好两国关系。
预设三: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而需马革裹尸还”
1)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理解。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师总结: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战士的尸体包起来,指的是英勇善战,死于战场的战士。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身心都奉献给了祖国,那死后尸身是否归葬家乡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何妨。
3)出示资料,抗美援朝的英雄儿女故事。再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有何变化。
三.拓展。
对这些牺牲的革命烈士,对国家领导人的家国情怀,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尝试写一写。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知道了伟人痛失爱子,想要见他最后一面。但是想到千千万的烈士以及他们的父母,又心系国家,放弃了这一想法。作为一位父亲,他相见孩子最后一面,作为国家领导人,他让毛岸英和烈士们一起场面异国他乡。希望同学们珍惜现在太平时光,珍惜革命烈士用生命保卫的家园。
五.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搜集毛主席的诗,课后交流。
六.板书
青山处处埋忠骨
领导人忍痛放弃回国
以上就是关于《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35942.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