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对外战争与财政崩溃(汉武帝时期的对外政策是怎样的)

2023-05-20 00:29:08

 

汉朝,作为华夏一族命名的王朝,是古代中国强盛的象征。至今,“汉唐气象”依旧是盛世的代名词;“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更是挂在后世国人口中。汉朝的声名,很大程度上有赖其对外战争,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军功卓著——卫青出塞数百里,斩获匈奴万余;霍去病更是二十又一就“封狼居胥”,歼胡虏数万。不过,在汉军屡屡获胜时,汉朝的经济和财政却逐渐恶化。学者郭建龙在他2017年的著作《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中,从财政角度观察当时的辉煌,指出了一个事实:名将之福,却是财政之灾。

汉武帝时期一改之前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改为兴兵攻打匈奴。这在汉朝大臣中产生了争论。主和派代表御史大夫韩安国认为,匈奴土地贫瘠广阔,打胜了好处不足,得不偿失。但汉武帝仍然选择了战争之路。自马邑之战后,汉匈开启全面冲突,公元前124年,卫青领衔,兵分四路攻匈奴右贤王,出塞七百里,斩获15000人;公元前123年,卫青又北进数百里,歼敌19000人,为长期苦于匈奴袭扰的中原王朝出了一口积压了几十年的恶气。

不过,打仗从来是要花大钱的。从财政角度来看,韩安国当年所言非虚,即使打了大胜仗,依旧得不偿失——两场战役,汉军损失兵马十余万,而为了安抚幸存士兵,汉政府又拿出了20余万斤黄金作赏赐。当时1斤黄金折合1万钱,20余万斤黄金就是20余亿钱。在文景时期,每年供养中央官吏也只需3000万钱,一次战争赏赐就达到中央官吏总年俸的几十倍。对西汉政府的财政状况,司马迁只在《史记平准书》中简单地记述:“年耗上百亿”。据《太平御览》引述桓谭的《新论》:“汉定以来,百姓赋敛一岁为四十余万万”。

上百亿的战争消耗,已然是中央政府一年正常财政收入的数倍。天量费用都花到了哪里?养马是其中一部分。当时,全国马匹数量约在十万到数十万之间,而这仅仅是一场战役的马匹消耗量。为弥补马匹消耗,汉武帝将数十万中原百姓迁往关西产马地,但这些百姓一时间无法自给,只能由政府补贴。公元前119年的“封狼居胥”完成了对匈奴的重大打击,不世之功的背后,是大汉的财政消耗:此役战死马匹十余万,政府已无法支撑战马消耗;为奖赏战士,皇帝赏赐黄金高达50万斤,已超过政府一年常规财政收入。汉武帝的国库已空空如也。

汉初帝国主要依靠土地税和人头税:土地税1/30;人头税成年人每人每年120钱,未成年人每人每年20钱。两相加总,每年约40亿钱。对于依靠农业税和人口税的大一统王朝,两项常规税收其实非常有限。面对40亿钱远远填不上的财政亏空,汉武帝选择了卖爵以充国库,甚至为此改变了爵位体系:政府模仿秦代爵级制度,另起炉灶,设立十一级武功爵,每一级爵位售价17万钱。公元前123年一次战役后,卖爵收入就高达30余万斤黄金。

但是,单靠卖爵仍不能满足财政需求。汉武帝选择了向货币动手。此前,汉代货币主要是文帝时期始铸的四铢钱,武帝采纳酷吏张汤意见,创造了两种虚值货币:“皮币”与“白金”。“皮币”即一块饰紫花纹的白鹿皮,规定可充当40万钱;“白金”则是银锡合金铸造,大的八两“白选”价值3000钱,小一点的马型币500钱,最小的椭圆龟性币也价值300钱。但由于其虚值问题(即币值过高),民间社会一方面抵制其流入市场,另一方面又大量偷铸钱币牟取暴利。为解决这个问题,就扩充官僚阶层来加强管理。汉武帝初期几十万石粮食就能养活的官僚系统,在改革之后,每年黄河流域调来的400万石粮食,竟然已不够官僚系统挥霍。

汉代时,用自然资源形成的营利统称为山海收入。周代以后,随着土地私有化发展,农地归了个人,但是山海资源理论上的所有权依旧在统治者手中。汉武帝时期,由于战争消耗过大,皇帝主动将山泽税中的盐、铁,从主管皇家用度的少府划归给了管全国赋税的大司农手中,也就是拿了部分皇家开支补贴国家财政,但随着战争规模扩大,政府财政进一步枯竭。财政枯竭推动了汉代的盐铁制度通过一系列“改革”走向了专营制度。

汉代盐铁官吏遍布全国,据《汉书地理志》统计,全国至少44地设铁官,32地设盐官,基本涵盖了当时已知的所有盐铁产地。这些官吏的设置,让原本功能简单的政府机构复杂化了。原来政府在经济上只扮演“仲裁者”角色,只管收税、花钱;而自此后,政府则成为了市场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又拥有压倒性的权力,抑制了民间经济的繁荣。

盐铁专营为政府带来的垄断税,汉代缺乏具体数字可考。通过唐朝食盐专卖制度前后的盐价变动可一窥端倪。公元742-756年未实行食盐专卖,每斗盐价值10钱;公元758年实行盐业专卖后,每斗盐即涨至110钱;至公元798年,淮南盐已涨到310钱/斗。江淮地区经政府认证的大盐商为追求利润,还要将盐价再提高一倍。盐价高昂,很多百姓甚至开始不吃盐了。虽然其中有安史之乱导致严重通货膨胀的原因,但巨大的差价与盐业官营制度有重要关系。

汉武帝另两项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财政政策是“均输”与“平准”。“均输法”由均输官到各郡国收购物资,易地出售,辗转交换,最后把中央所需货物运回长安。“平准法”的初衷是平抑物价,用官物在市场上随物价涨落贵卖贱买以营利。实行均输和平准使得京师所掌握的物资大大增加。均输与平准实质上都是“国营商业”,政策结果是缓解汉武帝晚年的财政危机。从执行来看,均输与平准造成负作用很大。不过,这种政府干预商业的思想和做法,在后世朝代也被采用过。

此外,汉武帝也对商业税动了心,筹划商业税重组:规定商人每拥有2000钱资产,就要缴税120钱,税率6%;手工业税率3%;对难计税的货物,按车计税;五丈以上的船也要缴税。税制详细但无人主动缴纳,武帝只得雇佣大量酷吏征税。为了配合商业税的强制征收,武帝又颁布《告缗令》,鼓励互相揭发财产,一时间民间社会掀起了一股告密热潮,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全国中等资产以上家庭大抵都被告发过。

最后,汉武帝对于财政收入的渴求,还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臃肿的行政制度。为了拥有足够的改革权力,汉武帝建立了一套区别于中央政府行政权力的“内廷”系统。此后,制度失衡问题一直困扰着汉代统治者们。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汉初的小政府在汉武帝之后变成了叠床架屋、机构繁复的大政府。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经历“文景之治”数十年的财政积累、仓廪府库充实的西汉,在汉武帝时期因常年对外战争而消耗殆尽。为了维持庞大的财政需求,汉朝采取了卖官鬻爵、盐铁专营、滥发货币等做法。不过,由于财政压力巨大,最终使得军功卓著的强汉逐渐衰落。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追求军功与财政平衡需要兼顾,方为可持续之策。


以上就是关于《汉武帝的对外战争与财政崩溃(汉武帝时期的对外政策是怎样的)》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36393.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