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The Wandering Earth II(2023)

2023-05-20 21:01:20

 

想说的太多,反而不知从何说起了。我习惯于先简述一下剧情,那就还以此开始。

剧透警告

本片是《流浪地球》的前传,讲述了人类在地球流浪之旅中遇到的前两次危机的历史——太空电梯危机和月球解体危机,以政府代表、科学界代表、基层代表的三部分人物的经历为线索,串起了横跨十几年的“前《流浪地球》”历史。政府代表人物周喆直,负责在联合政府推动“移山——流浪地球”计划的进行;科学界代表人物图恒宇,对本片中人类最强大的造物——量子计算机550系列有着最深刻的影响;基层代表刘培强,在最前沿参与了两次危机的发生及解决,是最直接的见证者之一。三组人物在故事中没什么直接交集,但是在故事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这根本就无法用一句话简述啊)

关于特效和道具。

在我看来本片的特效在全世界范围内并不算最优秀的那一批,问题表现在一些画面仍有不能忽视的cg感,完成度和m国的顶级特效大片肯定是没法比的。但毋庸置疑的是本片特效在数量和质量上全面超越了前作,前作的部分画面有明显的瑕疵,这类瑕疵在本作中已经完全找不到了。而在国内,本作特效就是天花板,天花板到其他的特效片子都不配给提鞋的那种。

对我来说本片中最让人惊艳的部分毫无疑问是道具。从特种设备、枪械、机器人、太空服这些物件,到各种室内外场景,所有观众目之所及之处在效果上全都达到了无可挑剔的水准。本片的特效水平我不敢说处于世界第一梯队,但本片的道具水平我敢说绝对处于世界第一梯队,搞不好还是前几。

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本片中的各类设定。

对于幻想故事,设定一定是最重要的一环。大到世界观设定,是科幻、魔幻、还是现实?中到社会的发展状态,是发达还是落后或是处于各种中间值?小到人物及其周边环境,比如随身物品、墙上的广告,电视里的节目。这些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在故事中展现出来的元素,是构成幻想世界的一砖一瓦,这些砖瓦的数量和搭建的质量,就决定了幻想世界构造的最终效果。换个角度来说,科幻电影里的道具也就是设定的间接体现而已,其本质还是设定。本片的设定完成度相当之高且令人信服,从社会到个人的大大小小的设定通过各类细节完全体现了出来,且可挖掘性很强,给了我一种《EVA》的既视感。

看片子的时候我就想起了《神秘海域》游戏里存在感很强的一句名言“小处成就大事”。我一直觉得这句话只在有限的条件下才成立,对很多事情它都是不适用的,因为很多大事的做成也不需要非去硬抠细节。但《流浪地球》这类幻想故事的构建现在看来百分百是这句名言成立的有效条件。细节越完整的幻想故事就越真实,细节填充越多,幻想和真实的距离就越近,这是伟大的、有长久生命力的幻想作品存在的前提。那些经久不衰的幻想类大ip哪个不是如此呢?《星球大战》、《星际迷航》、《异形》、《哈利波特》等等就是因为这一点而有着长久的发展潜力。现在,中国终于有这样一个先行者走上了这条在别人眼里其实已经相当明确的道路了。

关于剧情。

本片最大的特点之一,在很多人看来也是最大的问题,就是剧情的信息密度过大且毫无尿点,这个特点和将近三小时的时长结合在一起,竟给人一种烧脑感。不同于那些那些典型的烧脑类悬疑和惊悚片,它们的烧脑之处在于,独特的概念、刻意设计过的手法、离奇的情节相结合,使人在观影时进行大量思考。本片在手法和情节上其实没什么可思考之处,其烧脑感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短时间内接受超量信息的疲惫感。

一刷的时候我就感觉片子的体量太大了,内容太多了,像是把两部电影合在了一起,并且还生生地压缩了时长,搞得就像开了快进键,几秒钟就会过完一段重要剧情,稍不留神就会误掉一大段,事后回想,发现这片子里完全没有可忽略的片段。我也想过电影分上下部上映的可能性,但理智地说那样风险确实太大,即使是我这种电影市场门外汉也能直觉地感受到分开上映的票房压力,因为国内市场小且变量太多,ip本身也没那么大能量。这样看来本片做成如今这种巨型压缩文件也实属无奈,又或者说要归罪于编导团队没把体量控制好。但无论如何这成为了本片的一大特点,而且另一方面编导团队确实又在这种情况的限制下把故事剪辑到了最佳状态,几乎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每一场表演都是精品,都不多余,同时把故事讲的非常完整且工整,每一个重要的故事元素都做到了有伏笔,每一个伏笔又都有回收,这就像是一个画家用有限的画幅、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墨水尽可能地画出了最复杂、最具无限感的画作。我得说本作确实让我感受到了现代影视工业的强大之处,本作的胜利是团队的胜利,是工业生产的胜利,是小作坊式生产永远取得不了的胜利。

剧情的最大特点之二,就是《流浪地球》味太浓了。不同于经典的西方幻想故事(即一定要有一个或是一些主要人物来影响故事走向,在他们的故事里,再宏大的背景和对决,最终往往也结束于几个主要人物之手,其他人最终都沦为背景板,比如哈利波特和伏地魔的最终对决、《星球大战》里的卢克和安纳金对决、帕尔帕廷爷孙对决),本片进一步发扬了前作的集体主义风格,即决定人类命运的是人类内部各个集体的交流和碰撞及其结果,而不是某几个个人的对决,即使片子有主角,那观众也可以感受到主角只是各集体的代表人物,而不是故事的绝对主角。甚至说本作的最高光人物,并不是几个主角,而是在核弹旁化身为耀眼光芒的上百名各个国家和种族的勇士,又或者说他们才是真正的主角,他们就是人类的光辉本身。

这甚至不完全是刘慈欣风格,因为刘慈欣的故事中也有罗辑这样独自超神的人物,我把它称为“《流浪地球》风格”。这风格和西方幻想故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显然比西方风格更贴近现实且更鼓舞人心。无论从理智上还是感情上,我都更喜欢这种风格。

剧情的最大特点之三,就是刘慈欣味道浓。刘慈欣的味道在我看来最典型的一个方面就是轻个体重群体(当然并不是他的所有故事都如此),又或者说他故事的主人公很多时候不是某个具体的人物,而是某个集体,他的故事讲的更像是集体之间的对抗,人物只是方便叙事的工具,所以他的人物总给人一种用过即弃感,甚至就只是作为人形摄像头来用。本片的各个主人公就在我看来就属于那种工具性强于独特性的例子,真正的主人公是人类社会的各方势力。但我很怀疑这个特点给电影带来的正面意义是否大于反面意义,小说可以这么写,但电影是否可以这么拍呢?虽然我很喜欢,但是大部分观众会不会喜欢呢?

除去上述特点和风格,本片剧情中的具体情节我也很喜欢,放到角色里一起说。

关于角色和演员。

刘培强线。

首先是刘培强。

我看过的吴京的作品不多,看过的仅有的几部电影也不需要他贡献什么演技,这样我就有了吴京演技确实一般的印象,再加上两部《战狼》给我留下的油腻铁直男形象的影响,本片反而给了我相当大的反差感。首先是青年刘培强的人设虽仍然直男,但还真没什么油腻之处。与其说青年刘培强油腻,不如说他有点屌丝、还有点羞涩,前者体现在他第一次见韩朵朵就字面意义上地“想好了儿子叫什么”了,后者体现在他之后追求韩朵朵的过程中,表现为没什么“普通且自信”,反而是“普通且不自信”,自信的一方似乎是韩朵朵,这和冷锋那种“龙小云这种女人就得我来征服”的油腻感可大不一样。而在之后的故事中刘培强又面临着即将丧妻和家人没有资格入住地下城的窘境,吴京很好地演绎出了那种境况下的无奈与窘迫。再之后刘培强参与到了月球危机中,此时他又变成了一个无畏的人类英雄,这也是吴京熟悉的业务领域了。故事的最后,刚刚见证过牺牲的刘培强给儿子录视频,一边说着一边泣不成声,然后把摄像头对准窗外,再也说不下去了,这一段吴京的表演也可称得上优秀。

刘培强是第一部的关键人物,而本作的任务之一就是完善刘培强的故事,也正是因此刘培强是几个主要角色中少有的有着相对完整人生轨迹的人物。电影展示了他人生中不同的几个阶段,而我认为吴京完全优秀地完成了这个任务,他的几段演绎给我的印象都相当深刻,比如和韩朵朵蜻蜓点水般的青涩的恋爱过程、分给乞讨小女孩自己珍贵的水果,给儿子和患病妻子削苹果然后自己偷偷吃掉苹果皮的举动、在领航员选拔时失态后的窘迫地道歉、带着妻子最后一次飞战斗机、给儿子录视频时的泣不成声失声痛哭,这几段戏演的真的太好了,尤其是最后一段,是电影里我唯二想哭的点之一。

显而易见地是,刘培强这人物和战狼、和冷锋除了共享同一张脸以外真的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如果有人电影都没看就硬要说吴京演的是什么太空战狼,那我恰如其分的官方回答是这人一定是脑残中的歼20。

刘培强线的第二个人物是韩朵朵。

韩朵朵这个人物,用两个词就可以概括,一个是英姿飒爽,一个是温柔深情。她是少有的两部电影中由同一演员扮演的“一直都在”的角色(虽然在第一部中本体只以遗体和遗照的形式出现),从浪漫的角度上想,这也是和刘培强这个角色的羁绊。韩朵朵的戏份相比刘培强的更少,某种程度上讲她其实也是工具人角色,因为她与刘培强、刘启、韩子昂、小韩朵朵都有重要关系,所以她是必须要介绍的。尽管她戏份少,但编导团队仍然尽可能地完善了她的形象,使她尽可能地获得了相当的高光,用几段戏把她的形象尽可能地树立起来了。故事开始时她干净利落地擒住暴力抗议者,一出场就引人注目;被刘培强失败地求爱时她自信主动地接受;在刘培强不敌叛军之际她直接化身“上海铁拳”救场,一拳打飞家人侠岂一个帅字可言;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她坐在战斗机后座精神气十足地大喊“兄弟们好!”;又或是病入膏肓时她还反过来安慰刘培强,告诉他自己“一直都在”。编导团队用有限的几场戏把所有的光辉品质都糅合在了韩朵朵身上,她简直就像《EVA》里的碇唯一样完美(这么说起来这家人真的有碇真嗣一家人的既视感)。

扮演韩朵朵的王智我认为水平合格,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她有的台词念得很不自然,最自然的台词就是那两句上海话,不过由于形象合适,又漂亮又飒爽,武打戏帅气,所以好坏也能相互抵消了吧。

第三个人物,沙溢演的张鹏。

经典的亦师亦父亦友形象。这一部显然有一个重要主题,就是传承,张鹏就是刘培强要传承的上一辈。我觉得这个人物的设计处于合格水平,没有很出彩,但也不差,就只是合格地完成了这个角色存在的任务。有个有趣之处是,因为我最近在看星球大战,所以在看到年轻的刘培强载着张鹏给战斗机突然加速、张鹏让刘培强开慢点的桥段的时候,我想起的是《星球大战2》里安纳金和欧比旺一起坐飞行汽车时,欧比旺抱怨安纳金飞太快了的画面。两对完全处于不同世界观的师徒,却处于同一种相处模式之中,真是奇妙。

关于这个桥段我还想说的是这一部的剧本的对仗程度简直丧心病狂,因为类似的桥段之后又发生在刘培强和韩朵朵身上,已经病重的韩朵朵坐飞机后座,这时反而是刘培强不敢开快了,倒是韩朵朵在抱怨他开飞机慢的像骑自行车。同一个位置,不同的境况,不同的心情,虽然电影多次使用了这种手法,但我觉得每次效果都很好。

图恒宇线。

图恒宇,他更像是传统的主角。尽管因为剧情过于拥挤的原因,电影对他的着墨远没有对传统主角的那么多。他和图丫丫的父女情,虽然演绎的很真挚,且是本条线——甚至是整个故事最重要的驱动力,但我感觉没什么可谈的,因为“偏执的爱”也是各种故事里很常见的元素。图恒宇更多地是和moss这条暗线相联系,这也赋予了他很多科学形而上至哲学的思辨任务。刘德华的演绎相当出色,各方面都无可挑剔。

马兆,他和图恒宇很像是第一部中何工程师和李一一的组合,至少在恢复根服务器的剧情中是这样的。在其余的剧情中,就如同其他网友所说,马兆是一个立场不甚明显的人物,他没有怎么显露过个人感情,电影对他个人的描绘更是少的可怜,他干净的仿佛没有社会关系,并且他对图恒宇的各个越界举动其实都采取了放任和观望的态度,他唯一感情流露的时刻似乎就只有他牺牲前说那句刘慈欣附体式的台词“没有人的文明不是文明”的时候。宁理演的还不错,很有特点。

丫丫,小演员演的很不错,电影级的表现,不是电视剧里小孩子那种捧读的样子。小演员本身也很可爱,对演的好的小演员我总是没法拒绝,谁让他们有可爱这项先天优势呢。

“军犬”笨笨,《流浪地球》版的R2D2,一只胆小怕死的可爱机器狗,但又很讲义气,是本片里负责卖萌和卖玩具的角色。根服务器被淹没前,尽管图恒宇要求它先走,但笨笨看起来最后是自愿和图恒宇一起赴死了。个人认为笨笨能多点戏份就好了。

联合政府线。

联合政府线的人物们是本片工具人性质最强的一群人,他们完全代表故事中的各国政府——其实主要是中美两方。剧情对他们的个人描绘几乎没有,除了对郝晓晞曾有短暂的镜头暗示她有儿子(戏外证实儿子是李一一)外,其他角色都可以说是白纸一张。

周喆直,应该是中国驻联合政府的高级别官员。李雪健赋予了其很大的魅力,他智慧、坚定,而且后面一换上中山装,再配合上李老师那张消瘦的长方形脸,我一下就明白这个角色在致敬谁了。这个单薄的人物身上的强大气场可以说完全归功于李老师的演绎。

郝晓晞,前面说了,儿子是李一一,其本人是周喆直的下属和接班人,仅作为传承这个主题的工具人物(可能也有平衡性别之用),结果故事最后又传承出去了。角色本身不很出彩。演员表演合格。

暗线MOSS

人工智能MOSS是这个故事中几次重大事故的幕后推手,仅从这次电影来看的话。动机似乎就是很简单的“保护人类的最好办法是毁灭人类”,即毁灭人类是MOSS的方法论,而保护人类是它的最终目的,它想通过毁灭危机刺激人类文明进化。本片暗示MOSS已经成了一个超维度数字生物,或者至少是一个有超时间维度力量的数字生物。这个角色还有待挖掘,在这部电影里它基本只处于一个观察者的位置,但因为MOSS,《流浪地球》电影开始和原著的发展方向不一样了,这让我很惊喜。

总而言之,人物之中最核心的只有三人——刘培强、图恒宇、周喆直,其他角色都是作为这三个角色的背景元素出现的,其中前两人是剧本着重描绘的,但即使着重描绘了效果也很有限。个人认为前两者中图恒宇是演绎效果最好的,刘培强次之,但也不遑多让,实际上还让我有点惊艳(我要再次强调,刘培强除了和冷锋共享同一张脸,其余几乎没什么共同之处,什么样的脑残才会说这角色是战狼?),而周喆直完全是李雪健老师的个人魅力将其拔高的。

关于人物我最遗憾的地方也就在于电影对主要角色的描绘过少,剧本实在太过于压缩,我实在不认为塑造人物和强调群体或编年体风格有什么根本冲突,所以人物塑造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剧本安排的问题,不过也有可能强调个体和强调群体或编年体风格实在是无法兼顾。我很希望以后官方能加上剪掉的重要戏份,完善这个故事,发行导剪版或者分上下部的重新剪辑版。

关于音乐。

我有听影视原声的习惯,但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很少能听到国内原创的商业大片的影视原声。但《流浪地球》系列就是我的那个国内第一。个人认为《流浪地球》的原声水平已经逼近了美式大片水平,相当有辨识度和特色。而这次《流浪地球2》的原声水平较前作则更胜一筹,其中最有辨识度的新音乐当属550w主题音乐。女孩突出的哼唱声加上那种电子音的回响,诡异而不乏力量感,让人久久回味。

关于人们都在说的格局或立意。

这也是我观影后最大的感受之一,那就是本片和美式大片确实有着不一样的格局,我认为《流浪地球》系列的格局确实更大。

对于各类美式商业幻想大片我也算是阅片经验颇丰了,不管是硬核还是不硬核,在相同类型的灾难片,或以拯救世界为主题的片子中,美式大片确实总是给我一种最终扭转局势或拯救世界的都是美国人的感受。尽管在近几年,美国人不管是出于对中国崛起的主观察觉也好,还是出于对中国电影市场的觊觎也好,他们最终或多或少地给予了中国人不同程度的重要戏份,就像《火星救援》中的提供外援的中国航天局,《地心引力》中桑德拉布洛克返航时乘坐的天宫一号,《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里的姜文和甄子丹角色那样,但我实在想不起来美国人的片子到底有多认真地对待过中国,在我的记忆中他们更喜欢使用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的桥段;又或者说,美国人的片子到底有多真正地对待其他国家过呢?

首先,这种美式大片的最大问题在于这和现实不符——这世界确实不是如同美国大片所描绘的那样运行的,美国人没法拯救世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不可能凡事只作壁上观。其次,美国大片的目标市场几乎是全世界,但即便如此,他们仍然出于自觉或不自觉的原因只以自己为中心,这点确实让我感觉他们很傲慢。

这也是我所认为的相较之下《流浪地球》系列的格局更大的地方,那就是《流浪地球》中的角色总是来自于全世界,不管是主要的,还是不主要的,不管是相对正面的,还是相对反面的。虽然在本片中最主要的角色都来自于中美俄,但电影仍然尽力囊括了不同国家和种族的角色,尽力表现了全世界各国各地区群众对灾难的反应。即便是印度这种近年和中国三番五次作梗的国家在影片开头都有很重要的戏份。在美国大片中其他国家总是不重要,但在中国大片中,至少目前在《流浪地球》中,其他国家都比较重要。虽然电影本身仍是以中国人为主角的故事,但有很多重要的功能性角色都是来自全世界五湖四海的人,比如电梯危机中尽力用550c覆写系统的管理人员;比如在月球危机中,最终按下点火按钮的不知国籍无名小哥(某种角度上讲他才是直接拯救地球的那个人);最最重要的是,引爆月球前,空间站上各国飞行中队的勇士们都出列了,全片最高光的戏份,全人类都参与了。也就是说,出彩的不光是中国人,而是全世界的所有人,哪怕美国和印度这种经常恶心中国的国家都有出彩的地方,这就是格局。

我还想讨论的是问题是,有人评价,在电影中,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形象过于反面,而俄罗斯的形象过于正面。

关于第一个评价我个人认为完全是无稽之谈。

首先,电影中各主要政府势力实际上是比较团结的,尤其是美国。都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民众反对移山计划了,美国政府竟然仍然坚持,和现实相比这简直是在美化美国政府。也就是说西方国家和美国首先定位上就不是反面角色。

其次,有人似乎认为电影给美国人安排的戏份比较刻板印象,甚至说有“辱”的嫌疑。比如刘培强和韩朵朵初次训练时,两人之间那个又轻浮又油腻又过于自信的美国新人,这人最后菜的一批不说,还沦为了两人的训练玩具;又比如蹲坑时收到核弹短信的据说是美国领导人。

我想了想,在电影里表现最多的角色均来自中美俄三国,实际上电影对美国和俄罗斯的人物设计都很刻板印象。对美国的的刻板印象上面已经提到过了,自信、油腻、轻浮(我感觉美国人就给我这么一种印象),对俄罗斯的刻板印象则是莽和粗,比如诺夫的各种自信发言和没有保险的核弹开关,如果再算上上一部老马带伏特加上空间站的剧情设计的话,那对俄罗斯的刻板印象描绘还需要再加上一条酗酒,这岂不是也辱俄了?

关于刻板印象和“辱美”,我只能说,美国人的电影从不吝啬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描述,在俄罗斯的电影里应该也不乏这些桥段,以我的观影经验,有些甚至都超脱出了刻板印象描述的范围,变成了故意贬低或取笑。而如今同样的待遇落到美国身上怎么还会有中国观众不乐意呢?难道就只许美国人取笑中国人,不许中国人取笑美国人?亦或是不许中国人取笑外国人?况且上述情况又算得上什么取笑呢?

而关于俄罗斯的形象过于正面的问题,我个人也有同感。我对俄罗斯并无太多好感,但考虑到如今美国把中俄逼向一起的现实形势,对影片的这种描绘我也是可以理解的。不然总不能到今天还舔着脸把美国人塑造成这个过于正面的形象吧?现实中人家美国人都把你当成邪恶轴心了,这要是电影还能对美国下得去嘴,那也太恶心了。

还有一些零碎的想法,感觉自己实在是无法很好地组织起来了,所以单独写下来。

1.科幻写实风设计,是我最喜欢《流浪地球》的部分之一,这种设计和以星战、漫威宇宙为代表的一系列好莱坞幻想大片不同,硬要举一个方便理解的例子,那我认为这种设计和《EVA》的风格相近,就是在一种人类具有超现实生产力的背景下的接地气的现实风格科幻风。就如同郭帆导演在哔哩哔哩见面会上讨论太空电梯设计时说的,他们对太空电梯的设计考虑到了建造时的性价比,考虑到了地球自转对电梯配重的影响,最终这些考虑呈现在了具象的画面上,就会让人有很直观的现实感。因为它不像星战或漫威电影(钢铁侠前后期盔甲风格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那种科技发达到根本不需要考虑物质成本和物理规律的高科技产品设计,那种风格的科技看起来实在接近于玄幻,虽然看起来炫酷,但是现实感削弱了很多,我个人并不喜欢,因为这样科幻片就和魔幻奇幻片没有本质的区别了。

2.有头有尾,前后呼应

这是一个编导在电影中使用了n次的手法,编导对这种手法的执迷简直到了一种丧心病狂的程度,以至于在看完电影很久之后,出现了对一些画面,我会突然想起它和前面某一处对应,甚至和上一部电影对应的情况。比如韩朵朵遗体旁的玫瑰花瓣,在这一部中直接成了刘培强线的一个关键的意象,贯穿了韩朵朵从被求婚到生命的终结,使得韩朵朵这个人物在短短的电影时长内有了很完整的始终感;又比如机械臂,从上一部刘启的标志性配置,到这一部韩朵朵机械臂战神的设计,再到故事结尾,刘培强在月球车上,准备牺牲前,戴上机械臂若有所思地伸了两下胳膊的画面。所有的这些呼应都在一遍遍唤起观众最直观的回忆,这种呼应在电影中实在是不胜枚举。

3.本片符合我自己定义的刘氏硬核科幻标准,标准的第一要素是重科幻点子,第二是点子在故事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其深刻影响故事的进行,而不是只作为背景板,第三是重群体轻个体。这就是《流浪地球》与好莱坞量变科幻片的另一个区分度特别大的地方,我非常喜欢这种风格。

3.以科幻片的标准来看,本片的科学基础的打底真的非常周密。一个例子是数字生命,其实我也曾经模糊地思考过到底怎么去实现数字生命,但最终形成的也只是一些模糊大概的想法,等看了知乎上电影的科学顾问讲述的为电影准备的基础设想后我才真的有了系统一些的认识。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设想,片子中“人在回路”的设计才更让人久久回味。另一个例子是相控阵引发月球内部聚变,最终使月球解体的点子,科学家的帮助确实使这个点子最终看起来可行了。

4.看了宣发和采访,我发现郭帆对科幻故事和电影工业化生产真的非常了解。不得不说他确实不是那种我刻板印象中的没啥科学常识的文青演艺圈人士。很建议各位去看下哔哩哔哩对主创的采访,会上邀请了很多科学家,讨论的内容有一定深度又易于理解。吴京和“祝融小车”老师关于遗忘的讨论,我真的觉得涉及到了一点点思考深度:吴京想要数字生命复原亲人,以便自己可以再次见到他们;而“小车”老师提到了一种乍一听很无情,仔细想想却很有启发性的想法,那就是人类疗愈痛苦的机制之一就是遗忘,反复提醒自己逝去亲人的回忆对自身其实并没有长远好处。吴京可能代表了很多人对于数字恢复生命的看法,这也是影片中图恒宇的坚持,但这种看似温暖美好的想法,在现实中实践起来真的就那么美好吗?

5.“人在回路”,moss提到的设计,电影中听到的时候我以为这只是一个方案的名字,但经过哔哩哔哩见面会上顾问老师的解释后,我才知道这是人的数字拷贝辅助人工智能成长的意思,即“有人在里面的数字回路”,也就是说图丫丫实际上有着辅助moss成长之用,这是一种我没想到过的人工智能成长方式。

6.《流浪地球2》的火爆侧面反映了国内相当大一部分观众的需求,那就是他们确实对好莱坞套路化的科幻片有了一定的审美疲劳,他们渴望具有新的审美方向和思想内核的科幻片;另一方面还反映了国内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毕竟《流浪地球2》确实是有一定观影门槛的。这部电影的产生,这部电影的受欢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全方面的发展,发展使得这类电影有了产生的土壤,也使这类电影有了能接受它的观众。

7.月球黑色方碑,本系列除moss外对《太空漫游2001》的另一个致敬,很可惜两次观影过程中旁边的观众似乎都没人注意到这个,只有我一个人默默激动。

8.电影中爱情戏相当克制,没拥抱也没接吻,我很喜欢。

9.这一部有很多有意思的镜头,其中以刘培强面试领航员时和图恒宇的镜面重叠为最。

10.电影中提到了月球危机开始时中方没去管抽签进入地下城的规则,而是直接让所有人都入城。这个情节在暗示什么不用多说了,我是支持政府积极主动应对一切大事的,政府任何时候都应该尽可能保护所有人的生命安全。现在现实中这个样子反而是很被迫、很无奈的,我不喜欢。

11.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梗,在本片中融合的非常好。

12.本片中的战斗场面才像是人类在高科技条件下的战斗场面好吗?漫威那种高科技村口械斗相比之下实在是太违和了。

13.个人觉得本系列发展到第二部,故事的轨迹已经和星战系列有点类似了,两者都是类似于正传、前传、后传的顺序。我觉得这也反映了《流浪地球》第一部和《星球大战:新希望》在创作时的相似境况。

19年的《流浪地球》给我的感受是一部在国内相当超前,但是在国际上只属于中等偏上水平的商业电影,它的风格与西方电影迥异,尚且有诸多瑕疵,但评价它时大部分人都默契地宽容地选择了以国内水平为参考系,我也是这大部分人中的一员,只是我心里明白这部电影的产生过程中有多少的偶然因素,以及国内电影行业离量产这种电影的水平差的有多远。也正是因此,我心里也做好了《流浪地球2》平平无奇的准备,甚至在电影上映前我根本没关注过电影的宣发,只想着到时候买票支持一下就好了。可这荒诞的现实把我的脸都打肿了,观影结束的时候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就好像自己刚刚在影院的座位上目睹了什么超自然现象一样。

举个例子,有一个原始社会在造船,这个原始社会只能造出小舟。突然有一天,他们造出了远洋大帆船,虽然同期大洋彼岸已经发展到蒸汽文明了,人家早就有了汽船,但你仍为这个原始社会感到惊奇,因为他们毕竟只是一个原始社会;等过了一段时间,你听说原始社会又造船了,你以为他们造了一个更好些的大帆船,结果等你一看,发现他们造出的是一艘他妈的曲速引擎歼星舰。

WTF?

现在如果让我回答《流浪地球2》这艘歼星舰相比于《流浪地球》这艘大帆船提升在哪,我只能说我满脑子都是特效、道具、演绎等等杂乱的想法,根本没法有条理的说出来,最终也只能憋出一句话,那就是亲身去影院看看就知道了。

这次《流浪地球2》给我一种《EVA》的既视感。接地气的科幻风格,台词和镜头中隐藏的巨量世界观信息、巨大的信息密度,无不一次次提醒我这部片子和《EVA》的相像。

以前看《EVA》的时候,我看完电影后马上会去看细节分析、彩蛋分析、主创访谈。而这次观影《流浪地球2》完全给了我和看《EVA》时一样的感受,观影结束后所有上述行为我都原样复制了一遍。我是从没想到过有一天也会看到国内的这样可挖掘性极高的科幻电影。

说到了《EVA》,很巧合的地方在于,郭帆和庵野秀明长得就有点相像,除此之外,两人对画面构图的要求也是一样的吹毛求疵,或者说追求完美。刘德华和朱颜曼滋提到郭帆会对玻璃碎片碎在人身上的样子、背景里杯子的摆放方式不断地调整,这让我想起了《再见了所有的福音战士!》里庵野秀明对构图乃至于电影的所有细节的那种魔怔般的把控方式。有人说《流浪地球2》是一部匠人电影,考虑到导演这种对细节的极致把控,我想这评价确实很贴切。

其实对电影表达的那种对于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时最终会团结起来的积极态度,以及经典的“人类的勇气和坚毅,将永刻于星空之下”的赞扬,我虽然感动,但是并不完全赞同,尤其是经过这两年现实的教育,曾经相信人类“光明面”的我,现在大概已经恶堕成了相信人类“黑暗面”的消极派。三年的疫情并没有让人类社会的主要势力们团结起来,反而让他们更加用力地相互攻讦,其中的落井下石者最终受到许多个人的追捧,其中的主动伸出援手、表示善意者最终也没有得到自己应得的积极的回应。我很怀疑这样的一个人类社会,真的会因为地球毁灭的大灾难而团结起来吗?如果最终团结不起来,那在我的意愿来看,这样让人寒心的文明还是毁灭了好。

另外展望《流浪地球》系列的未来,我希望它对中国的影视领域是一个开端,就像《星球大战》对美国影视领域那样,能够引领中国以后相关类型片的发展,而不只是一个孤独的唯一的昙花一现的飞星;而对于《流浪地球》系列的编导团队,尤其是郭帆,我希望他能做中国的乔治卢卡斯,意思就是不仅仅只拍出一系列对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影,而是能搞出中国自己的工业光魔和所有的电影工业化产业链,就算搞不出来至少也做到促进这两者的发展。《星球大战:新希望》并不是完美的电影,但对于那个时代的美国,它是一个特效大片时代开始的标志,我希望《流浪地球》也能是中国的这个标志。我不愿意盲目乐观,只希望现实会这样发展吧。

最后,我要说,对于《流浪地球》系列,尤其是对于《流浪地球2》这种编年史风格的硬科幻商业片我是很喜欢的,因为它们走的是一条和美国近年来套路化的特效大片不同的道路,前者重群体轻个体,重科幻点子轻戏剧性冲突,这个道路我个人非常喜欢,否则我也不会是刘慈欣的粉丝了。但我仍然希望中国未来能出现多种不同风格的科幻片,我也并不排斥中国能有那种相对更重个体描绘的科幻电影。如果未来国内只有《流浪地球》这种风格的科幻片的话那就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也是我不想看到的。

最后的最后,官方对《流浪地球》的商业化布局我认为还是不够。尽管这次影片中有了笨笨这个卖玩具意图明显的角色,但从周边众筹的情况来看,官方显然对卖周边的前景底气严重不足,更不用提其他布局了。我都能想到如果《流浪地球》这个ip在美国人——尤其是迪士尼手里会被利用成什么样子。卖玩具除外,可以确定的是,光是《流浪地球》里这些角色和背景都足够迪士尼拍几个衍生电影或流媒体剧集了,比如刘启、小韩朵朵、李一一、中国心、周倩等角色,《流浪地球》中这些人物间显然产生了不错的化学反应,他们完全可以组合起来拍电影或剧拓展世界观,同时又能圈一波钱,扩大ip影响力和生命力,集体主义和拍个人故事又不矛盾,剧的主题只需要他们解决小矛盾就可以了,不一定非得要他们拯救世界。但目前看来《流浪地球》系列只打算把这个已经通过电影建立起来的庞大世界观和众多人物只做一次性利用,这样真的太浪费了。中式末日赛博朋克背景和叛军,这些元素想想就有趣,如果就此浪费掉真是让人心痛。哪怕像星战旧正史那样,出一些衍生小说或漫画也可以啊。

以上。


以上就是关于《《流浪地球2》The Wandering Earth II(2023)》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36563.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