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德国第六军团覆灭记-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将领

2023-05-21 14:01:05

 

前段日子我看《诺曼底登陆》(点击蓝字可跳转),提到诺曼底登陆战役扭转了二战的战略态势。但也有种说法,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才是关键性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甚至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持续将近200天,近两百万人失去生命。它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重创了德国纳粹的精锐部队。

作者台奥多尔·普利维埃(1882-1955)是最先开始研究德国在二战中的作用、评价自己国家的德国作家之一。他在20世纪20年代以左翼政治家的身份从事写作,作品表达反对军国主义的思想。1933年,纳粹上台,他被取消国籍,书也被焚烧,他被迫流亡国外,最后到了苏联。二战期间,他主要在莫斯科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战后他回到德国。

1943年底,他获得苏联当局批准,向一些参加过斯大林格勒战役被俘的德国官兵做调查,收集材料。这些材料再加上战地报道、士兵的信件以及其他文件,就成了《斯大林格勒》这部小说的原始素材。

《斯大林格勒》于1945年出版,虽然是小说,但忠于现实、史料准确,从包围圈里军兵的角度,记录了德国第六军团从1942年11月19日起被苏军包围在顿河和伏尔加河中间,一直到1943年2月投降的可怕历程。小说的许多内容均为真人真事,其中穿插了大量俘虏的口供、信件日记和其他资料,具有文献价值。

小说开篇是一位德国总参谋部军官说过的话,是他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简短分析。

他说战争有常数,也有变数。常数是储备问题,必须准确计算武器、弹药和给养问题;变数是形势、部队的状况和对方的实力。

在严寒天气到来之前,军队已经没有足够的后勤供应。进入11月,冬衣和冬季装备还是很缺乏。

到了11月19日,苏军转入进攻,第六集团军被包围,后勤基地的供应被切断了,南边师团的仓库被摧毁了,少得可怜的燃料限制了动力机车的使用,冰天雪地增加了马匹运输的困难,空运送达的物资不到需求的1/3。

到了1月26日,包围圈越来越小,空运的最后几个着落点还落到敌方,军队面临饿死的可能,而且弹药打光的日子屈指可数。

他直言,因为希特勒对军事的外行、轻率和作为野心家自我满足的残忍欲望,导致整个军队毁灭,这是希特勒对德意志民族的犯罪。

“斯大林格勒”在战争史上将是一个范例,它证明一个军事上的门外汉和不讲情面的独裁统治者,如何把一场战役引向战争的关键转折点,由此导致一个英勇的民族必然毁灭的下场。一种永远不满足的野心,驱使希特勒把作战的指挥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对身边人员进行更换,在他周围只留下某些总参谋部人员,这些人不承认测量和计算技术是作战的基础,而是偏爱心血来潮的决定。

小说赤裸裸反映战争的血腥和残酷。

1942年11月19日,苏军清晨在斯大林格勒的南边和西北边突破了德军防线,苏军的步兵、坦克和不同兵种组成的强攻部队,潮水一样从大缺口涌进来。

死神已经踏上了整个德军阵地……被炸飞了的房梁和碉堡的顶盖从天空掉了下来,甚至有一匹马四脚朝天地从空中落下。带着木桩的铁丝网也从空中像一张大网一样落下来。整个一个配备了炮兵师的步兵团的全体人员连同武器都被炸得飞上了天,又落到地上,再一次被掀起来成了碎片和粉末。

包围圈越来越紧,德军开始吃马;面包开始四人分一块,后来七人分一块,然后每人只得到200克,即手指厚的一片,再到100克……

▲ 炮火下的斯大林格勒(1942年)。

1943年1月8日,苏军使者以苏军最高司令部的名义,把一份文件交给德军军官代表,文件建议他们于1月9日10点前投降。

你们被包围的部队形势十分严重,你们经受着饥饿、伤病和寒冷的折磨。狂怒的俄罗斯寒风几乎还没有开始刮起来。严重的霜冻、寒冷的暴风雪还在后面,可是你们的士兵没有冬装,处于医疗条件很困难的情况下。您作为司令和被包围的部队的所有军官都了解得很清楚,您没有突破包围圈的现实可能。您的形势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了,而且继续抵抗是毫无意义的。

此时,德军还相信元首的话,相信会有增援,他们能离开包围圈,乘飞机回家。

1942年11月19日,德国第六集团军总参谋长冯·陶沃斯基上校的人员登记名单上有33万人。到1943年1月10日——51天后——就划掉了14万人,这些人是在俄国人的武器下死去的,是在饥饿、寒冷和疾病中死去的。33万人减去14万人,还剩19万人,就这么些人在1943年1月10日开始了他们越过冰封的空旷草原的行程。

▲ 苏军使用喀秋莎火箭炮(又称:斯大林的风琴)猛烈轰击德军阵地

德军没有投降,到了10点整,苏军的轰炸又开始了,德军原本占领的一二九高地失守,德军战线后撤。

步兵刨不动冻土,做不了战壕。车子搁浅了:有些是燃料用光了,有些是陷进了雪堆里。整个西线在崩溃,后撤的德军残存多少战斗力是未知数。

这是一群筋疲力尽,困乏无力,身上长满虱子,鲜血流尽,意志衰弱的人,若想使他们重新成为一支军队,唯一需要的是:休息和养护,再休息和再养护,然后是武器装备和严格的训练。

▲ 苏军同德军展开激烈巷战。

几天内,包围圈缩小了了几乎一半,德军每天都有人开枪自杀。

每天都有人在什么地方开枪自杀;每天都有人在什么地方失去理智——这就是人们很少谈论前线的缘故。这个小小的、天天都在变小的圈子里的人们也许完全变得麻木不仁了,但是人们都在死亡,有的死于极度衰弱,有的死于精疲力竭,有的被冻死,有的死于伤口恶化;但是人们说得最多的是包围圈内的事,一天比一天说得多,例如指挥部的防空洞、指挥官、联络和信息部队、工兵连队和执行掩护任务的部队。

▲ 苏军同德军展开激烈巷战。

苏军的重炮射过伏尔加河,包围圈内成了一口沸腾的大锅。

从无数的火源地和爆炸点,翻滚着升起热带丛林般浓密的烟雾,高高溅起一股黑乎乎的烂泥。在烟雾和火光中飞溅在空中的泥土、防空洞的顶盖、路障,连同石块、金属、车床、蒸汽锅炉和配电盘、建造的工事也都飞上了天空……飞到空中的还有汽车库、弹药库、炮兵阵地,这中间也有人、或者人的肉块、人的躯干、人的脑袋,这些残骸飞到40米的高空,又落下来,重又翻滚着溅起来,就这样被揉搓成齑粉。

▲ 苏军同德军展开激烈巷战。

德军知道快到末日了,但收到上面的命令是要坚守下去,绝对不允许投降。第六军团被苏军分割成两部分,比较小的一部分被压缩到北区,比较大的一部分压缩到中区。

谁也无法计算有多少士兵死亡,但负伤、生病、垂死的士兵越来越多,军团之前有道命令:不能让伤病员落到敌人手里。当包围圈压缩到古姆拉克,成群结队的伤病员冲击到军团的司令部的时候,军团又下达了命令,允许把伤病员丢下不管,但不允许把护理人员丢下不管。

对于伤病员来说,他们求生之路被堵死了,这是西默林医生不愿意承认的事实。

对于伤病员来说,他本来应该是一个帮助者,一个治疗者,一个起死回生者。可是,他现在却在毫无顾忌地组织这场让伤病员都死去的行动,而且还要长达70天。这是军团的命令(它不仅是军团的命令,而且还是陆军总司令部的命令,也是元帅大本营的命令),而这道命令则把他这名医生变成了一个掘墓人。

▲ 被击中的德国坦克。

有人把诺曼底登陆称为“绞肉机”,那么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碾磨机”。

在包围圈南部的边缘地带,德军已经投降了。斯大林格勒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个碾磨机,骨头也好,大炮也好,这对于它来说都是一样的,反正它对什么都要磨成粉末。

▲ 斯大林格勒在战争中变成废墟。

兵力越来越少,达默中将突然被授权当上了一支坦克军团的司令官,他收到的唯一命令是:坚守!但已经没有任何能力去坚守了:没有弹药、没有吃的、没有药物、没有援军,肉眼都能看到俄国人的大炮在进入阵地。

集团军司令强调要及时地、不折不扣地执行命令。

他们所说的命令,指的是那道来自元首统帅部的命令。命令上这样写道:战到最后一颗子弹!集团军就此也下达了一道命令。集团军司令部的命令是这样的:要用火力来拒绝对方的谈判代表!集团军司令部又给各部队指挥员下达命令,但是这些部队指挥员已经是实在没有军队可指挥,他们所拥有的实力仅仅是自己的司令部人员。集团军司令部的命令是:守卫住自己的阵地!现在看来一切都非常清楚了,这些命令都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

达默最终决定带领坦克军团向苏军投降,司令知道后打电话给达默,接电话是一名少尉。

少尉很有礼貌地重复了一遍自己的使命:“我受坦克军团司令的委托,向将军您报告,现在坦克军团已经投降了,我本人也将在完成我的使命之后,只剩下把电话线剪断这一项任务,别的就再也没有任何事情可干了。我现在就开始把电话线剪断了,将军先生!”

▲ 苏军反攻。

包围圈内,德军面临是人间炼狱。

军医没什么事情干了,因为伤员们好几天没有任何吃的,军医给伤员动手术已经毫无意义,最终他们难逃一死。

牧师收到很多不久于人世的人写下的纸条,还有记载士兵的身份牌、手表、照片、结婚戒指……所有这些都很难送达目标了。

如果真的想送到相关的人的手里,那他就得把手表、戒指等东西放到上帝面前,委托他来完成他们的遗愿了。然而,如果这个上帝……是虚构出来的,那么这些留给亲人的纪念品该往什么地方放,那么这最后的叹息应该向谁人发出?如果不是你,那又该是谁看见我们躺在斯大林格勒?又有谁能够揭示,不是你的法则在驱使我们,是命令?

▲ 斯大林格勒市中心的雕塑。

在双方激烈的争夺战中,德军曾经一个个房间、一个个楼梯地争夺:攻下来,又丢掉了;丢掉了,又夺回来。斯大林格勒商厦已经变成一片废墟,地下室成了集团军司令部,也是集团军的大本营:德军自从被包围以来,大本营已经转移了六次,现在无法再转移了。

禁止投降,战斗到最后一颗子弹,命令仍在生效。

“我服从!”就是这一句话把大街变成了死亡的大街,把房屋变成了存放尸骨的地方,把战地医院变成了战斗场所。还是这句话,把从伏尔加河到顿河之间,并且已经向南扩展到卡尔波夫卡这么一块广大的地区,变成了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地区;还是这句话,把许许多多的团、师的官兵变成了任人宰割、毫无希望的畜群。

当俘虏还是自杀?当苏军到来,当俘虏只需要等着,自杀则需要下决心。在同一个地段、同一个防空洞里,投降和开枪射击同时进行,一片混乱。

斯大林格勒战役最终以德军投降告终。小说的最后是悲壮的、长长的被俘的德军队伍在行进,像一条苍白的河流。

▲ 斯大林格勒附近被俘的德军。

回头看看,斯大林格勒为何成为苏德战场的重要争夺地?

斯大林格勒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若德军攻占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向北可攻莫斯科,向南可出波斯湾。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苏联粮食、煤炭以及石油的主产区。如果德军占领这一地区,苏联就会失去战争所需要的重要资源。

战役初期,德军进攻顺利,斯大林于1942年7月28日发布残酷命令,凡是不服从命令而离开战斗岗位或者撤退的军人一律枪毙,严厉要求苏联红军部队“绝对不许后退一步!”

▲ 1945年4月苏联发行的邮票“绝不后退一步”。

1942年9月,德军从城北突入市区,与苏军展开了激烈巷战,双方一条条街道、一幢幢楼房、一间间屋子、一个个厂房反复争夺。据称,当时赶赴城中的苏联红军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24个小时,军官平均存活三天,可见战争之残酷。

小说如实反映了德军从11月陷入包围圈后弹尽粮绝、尸横遍野的惨剧,可悲的是,希特勒依旧下达不负责任的命令,媒体依旧做英勇死亡的虚假宣传。

小说最后,代表上层的上校维尔斯霍芬和代表下层的惩戒营士官格诺特克(负责排雷、挖坑埋尸体等)的对话发人深省,他们终于明白,他们被无意义、罪恶的战争利用了。

罪孽有多重?阵亡的斯大林格勒军队有多大分量?这个幽灵似的俘虏队伍有多大分量?秤盘上还应放上什么?罪过可以抵消吗?枪杀孩子、妇女、老人、无助的俘虏,像命令要求的那样,向法律指示的去办!这是什么法律——这是自然的,理性的形而上学的,人际交往的法律吗?它意味着保护一切人的利益吗?根源在何处?谁制定的?这是德意志民族的法律吗?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以上就是关于《《斯大林格勒》:德国第六军团覆灭记-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将领》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36712.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