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算是中国人吗?(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是啥关系)

2023-05-21 22:23:08

 

元朝到底是不是中国的朝代?中国人有别于其他民族最本质的文化追求是什么?——刘焕的书房

21世纪网络思潮兴起以来,大汉族主义随之兴起,虽然随后发生的汉服运动等文化思潮一定程度上复兴了传统文化,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个群体却令人很不舒服,“皇汉”,这个群体把本来一个中性的词语污名化了。

那么,什么叫做皇汉?简而言之,就是极端大汉族主义者,这里为了避免争议,不出现皇汉这个词语,而称之为极端大汉族主义者,这群人,兴起于2004年左右的网络,随着网络小说《明朝那些事儿》的走红和明朝的重新翻红,一下子呈现几何级别增长。

个中曲折,不好细说,我也曾经亲身经历过此浪潮,见证过一些团体。

这些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可以说是遗患无穷:元清非中国论。

而且还虚构出一个日本人说的”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在网络上诞生了大量流毒,今天已经查明,没有一个日本人说过这句话,是当时的网络写者自己编写的,这句话有来源,出处是明末钱谦益的诗歌《后秋兴之十三八首·其二》: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我们可以看出,钱谦益的这首诗歌是没有语法问题的,但是网络写者把它缩写成”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是有问题的。崖山之后没有中国,那么宋朝之后的明朝算不算中国呢?如果这是文言文的一个手法,互文,即“崖山、明亡之后无华夏中国”,本身也是不对仗的,前一句颇有古风,因为化用自钱谦益的诗歌,后一句则是大白话,不太可能是古人说的,一眼假。

今天,这些极端主义者有增无减,但是渐渐被读者认清,只不过,他们的有一个说法,流毒很广:

元朝和清朝不是中国的朝代,只是中华被征服、占领的一段时期。

还用了英国征服印度的例子,甚至和日本侵华相比。

对于这样的言论,一般的人懒得反驳,觉得无聊,也有人觉得不值得一提,更不会有读者相信。

事实上,说清朝不是中国的朝代,谁也不会认同,毕竟清朝统治了将近300年,留下了大量的建筑遗产和文化遗产,比如颐和园、红楼梦、京剧等,这些不是中国文化吗?而且清末的屈辱时光反而导致清政府和世界各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承认了中国的法统,民国和新中国之所以统一了新疆和西藏,而不去统一尼泊尔和哈萨克斯坦,皆是因为从法统来说, 新疆和西藏是清朝的领土,民国和新中国要继承清朝的领土,而尼泊尔和哈萨克斯坦只是藩属国,不属于清朝的领土,民国和新中国就没有理由继承。

但是,元朝是不是中国的朝代,很多人迟疑了。一来,元朝统治时间很短,不到百年。第二个,元朝的形象比清朝差点,人名也没有汉化,缺少清穿那些的粉丝。第三个,蒙古帝国太过于庞大,一直达到了匈牙利和波兰,说元朝是中国的,很多人没底气。更为重要的是,今天蒙古国是一个国家,说元朝是中国的朝代,蒙古国会生气吗?

在这里,我觉得躲避问题不是办法,有必要正名一下:

蒙古帝国,至少四大汗国中,有些不算中国的朝代。

元朝,毫无疑问是中国的朝代。

此话怎讲?

蒙古帝国不等于元朝

首先,大家不够了解元朝。

13世纪蒙古人的崛起是西方“黄祸”的来源,更令西方人诧异不已,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习以为常了,先秦开始,蒙古大草原上诸部各自为政、征战不休的动荡局面,就经常会形成一些统一的奴隶,或封建游牧汗国,比如匈奴汗国(前3世纪-2世纪)、鲜卑汗国(2世纪-5世纪)、柔然汗国(5世纪-7世纪)、突厥汗国(7世纪-8世纪)、回纥汗国(8世纪-10世纪)、契丹汗国(10世纪-12世纪)等,蒙古汗国其实已经算这片草原上的第7个汗国了。

这些汗国有一个共同特征,首先,就是他们的首领称为“大汗”,其次,他们沿用的是草原游牧生产方式,尽管他们互相之间的民族并不相同,有突厥语族的,也有蒙古语族的。

这些汗国的命运,有三种,第一种是被灭亡了,然后西迁,比如匈奴、柔然、突厥和回纥,都经历过西迁。第二种是南下,融入了中原,汉化成农耕民族,比如南匈奴、鲜卑和契丹,其中契丹是一个例外,因为他们的国土比较靠南,且得到了燕云十六州,所以汉化程度很高,大汗也称为皇帝,国号为“大辽”,且使用南北院大王制,燕云十六州采用农耕式生产方式。

而蒙古帝国兴起于漠北苦寒之地,生产方式更加纯粹,大蒙古国的政体组织,以千户制为基本结构。草原诸部按游牧民族传统,被编为十户、百户、千户、万户,千户是基本单位。实际上早在1203年击灭克烈部后,成吉思汗已建立了95个千户。

根据草原的习俗,草原从来就不该只属于一个人的,而是要分封给子孙,所以成吉思汗南下灭金,西征灭花拉子模,随后西征了大片土地后,把庞大的蒙古帝国分给了四个儿子,根据成吉思汗的分封,长子术赤的封地是从海押立(今哈萨克斯坦塔尔迪。库尔干东)至花刺子模(中亚咸海南基发一带)的钦察草原。

次子察合台的封地,从畏兀儿之西到河中(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三子窝阔台封地在也儿的失河(今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县)地方。

幼子拖雷则继承成吉思汗在斡难一怯绿涟河之间的大斡耳朵宫帐,此外成吉思汗的弟弟们也都有自己的封地。

成吉思汗是这么分封的,但是这四个儿子各有成就,首先是长子术赤,曾经有人说他是被敌人俘虏后生下的,可能不是成吉思汗儿子,但不管怎么说,术赤有一个好儿子,他的儿子拔都西征,征服了俄罗斯大片土地,所以钦察汗国的面积远比分封的大。

窝阔台汗国则为期最短,很快就灭亡了 ,被察合台汗国吞并。

而拖雷的小儿子旭烈兀本来没资格得到封地的,因为西征,灭亡阿拉伯帝国和波斯帝国,建立了伊尔汗国。

所以,蒙古帝国其实是一个非常松散的联合体,真正的实体是四大汗国,以及旁边的元朝。

那么,这四个汗国属不属于中国呢?

比如曾经统治过俄罗斯的钦察汗国,曾经统治过伊朗的伊尔汗国,属不属于中国?中国曾经统治过俄罗斯和伊朗吗?

在新中国刚建立的时候,史学界关于中国历史上的政权,以及周边的政权是否属于中国,曾经引发过广泛的争论,比如说,北魏和金朝是否属于中国,大家是有定论的。那么,喀喇汗国和麓川王国是否属于中国呢?

著名地理学家葛剑雄的师傅,也是地图学泰斗谭其骧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

中国各政权不仅仅是汉族建立的政权,应该以清朝地图为准,凡是在此范围内的政权,都属于中国历史。

所以说清朝奠定了现在的版图一说。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有地跨中国边界的国家,属不属于中国历史呢?谭其骧主张了一个原则,得到了郭沫若的认同,成为后来的定理:

地跨两国的国家,首都在今天哪个国家,可以视为那个国家的历史。

我们来分辨下,四大汗国和元朝属不属于中国历史。

四大汗国和元朝都不是全体都在清朝版图内,都跨越了清朝版图,那就看首都。

钦察汗国,首都先后是拔都萨莱、乌维克城和别儿哥萨莱,都在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钦察汗国不属于中国历史,属于俄罗斯历史。

伊尔汗国,首都先是蔑剌哈,也就是今天的伊朗东阿塞拜疆省马腊格为首都。然后是苏丹尼耶,位于伊朗赞詹省,然后是大不里士,还是位于伊朗,所以伊尔汗国不属于中国历史,属于伊朗历史。

窝阔台汗国,因为窝阔台后来做了大汗,所以没去封国,后来他的后人海都建立了,首都在新疆塔城额敏县,属于中国历史。

察合台汗国,首都在新疆伊犁州霍城,属于中国历史。

元朝,首都在北京,属于中国历史。

所以,如果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元朝当然属于中国,而一味地说蒙古四大汗国不属于中国,也是草率的,钦察汗国和伊尔汗国确实不属于中国,但是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属于中国。

这样就避免了一个情况。

我之前科普过一个文章,说明朝并没有统治今天全部的新疆地区,只在最东部的哈密卫有过管辖。

为何呢?因为明朝以继承元朝版图作为己任,元朝就是没有新疆的。

新疆在察合台汗国手里。

后来,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部形成了东察合台汗国,西部形成了威震中亚的帖木儿帝国。而东察合台汗国,因为定都伊犁,所以当时有一个名字叫做“亦力把里”,谐音伊犁。

虽然明朝没有管辖过亦力把里,当时亦力把里首都在中国境内,当然属于中国历史。

明朝和亦力把里都是中国境内的政权。

那么,元朝从地理上来说,属于中国,没有争议。

所以,我们都知道,元朝从地理上来说,属于中国,是没有疑问的。

那么,疑问在哪里呢?

这压根就不是地理的事,这是法理的事。

这就要说到历史上的正统了

元朝是正统吗?

说起来搞笑,元朝不是割据政权,压根就没有正统之争,可是,就是有人否定它的正统性。

我们先来看看,中国历史上的正统。

在海外的亚裔人口或者留学生中,中国人往往被人诟病比较排外,他们总喜欢抱成一团,不喜欢和别人交流,只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一眼就能分辨什么是中国人,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简单来说,就是两个“统”:

大一统和正统性。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中国人的基因中就有“大一统”的意识,追求国家统一,这是中国人基因中固有的。

有人说,难道还有国家不追求统一?是的,在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盛行的欧洲就是如此,所以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都分手了。

第二个就是“正统”,中国王朝众多,中国人总喜欢谈论谁才是正统,这也是一大文化基因。

有人说,好像日韩也有这样的文化,这是因为这两种文化是儒家文化的特征,日韩也接受过儒家文化圈,自然也有这文化,东南亚的越南也是如此,但是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就没有这种文化,所以马来西亚直接把新加坡给驱逐出自己联邦了,这在中国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统一”和“正统”就是中国人区别于其他亚裔人,尤其是东南亚人,最主要的文化特色,也是中国人有别于其他民族最本质的文化追求,这归功于秦皇汉武,秦始皇完成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汉武帝完成了文化上的大一统,从此之后,君权神授,中国至高无上的皇权维持了2000年,至于西方那种皇权跪倒在宗教下的,中国从没有。

儒家经典《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北山》就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就是说,儒家就是主张大一统的,儒家文化更是支持大一统的。

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接纳了董仲舒的儒术观点。

儒学是孔子的,儒术的董仲舒的,两者并不相同,按照西方对于宗教的严格,董仲舒属于异端,但是中国并不严格,也没有宗教裁判所和火刑。

董仲舒在孔子学说上发扬光大,董仲舒的思想,有一个观点,成功为汉武帝提供了思想支持。这并不是孔子的思想。

那就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为什么说这个儒术不是孔子的儒学,因为不管是《论语》还是《礼记》,都没有提到过这个观点,《孟子》甚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倡人民至上。

结果董仲舒顶着儒家的帽子,却学习了很多法家学说,提出了这个君权神授,所以儒术其实是“内儒外法”,结合了大量法家思想。

当时秦末农民大起义,一个农民陈胜居然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话流传开去,自己的皇帝还做不做了。

董仲舒将君王执政的合法性从此上升到了一个不同维次空间的高度。

天人感应,就是为了渲染皇权的至高无上。

所以诞生了一个词,天命,所谓的天命最高。

汉武帝告诉世人,我是帝王,我就是天选之子。你是农民,你老老实实地世代做农民吧,别痴心妄想。

所以此后,历代王朝都采用这个办法,渲染天命,帝王出生一定有异象。

“天命”的提出,将社会顶层与底层之间的距离感不断拉开,让底层失去念想,放弃抵抗,方便统治。这一套君权神授的理论,足足的用了两千年。

所以在中国,从汉武帝开始,历代帝王都要推崇儒学,或者说是推崇儒术,因为里面提倡了君权神授,没有这个宗教的加冕,帝王就没有合法性。

事实上,要说到正统性,还要说到历朝历代的五行德行,我在另外一篇文章说写过,魏蜀吴、南北朝、辽宋金,当中国历史上多国并存的时候,哪一个王朝才是正统?里面叙述很多,这里不赘述。

所以,在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后,给周朝到宋朝所有的王朝定下了正统: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用的纪年分别是:

周纪、秦纪、汉纪、魏纪、晋纪、宋纪、齐纪、梁纪、陈纪、隋纪、唐纪、后梁纪、后唐纪、后晋纪、后汉纪、后周纪。

可以说,这就是司马光眼中的正统,在南北朝中,他依然选择了宋齐梁陈的南朝作为正统。

也正是因为有《资治通鉴》的这个排列,所以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才有了“后“字,不然如果是北魏是正统的话,应该叫做“后魏“,那么后梁也没有理由叫做后梁,因为没有梁朝了。

这也得到了北宋官方的肯定。

所以北宋官方钦定:南朝是正统,北朝是僭伪。

而我们知道,南朝是汉人的朝代,北朝是少数民族作为统治者的朝代。

除了五代中的后唐、后晋和后汉外,其余正统王朝都是汉人朝代。

那么,元朝作为少数民族朝代,肯定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变成正统了。

可是,司马光留下了一个BUG。

根据司马光的正统理论,周朝为正统,秦统一天下,也为正统。刘邦受秦皇投降,为正统。

曹魏受汉禅让,为正统。

晋朝受曹魏禅让,为正统。

南朝分别受晋朝禅让,为正统。

正统在禅让中流传,一脉相承。

那么,问题来了,北朝是僭伪。

禅让自北朝的隋朝自然是僭伪。

禅让自隋朝的唐朝自然是僭伪。

分别禅让自唐朝的五代都是僭伪。

禅让自后周的宋朝自然也是僭伪。

这不是严重造反了吗?

所以司马光说了一句话:陈朝是正统,但是隋朝灭掉了陈朝的时候,就夺取了它的正统地位。

正统地位不一定要继承或者禅让,夺取也是可以的。

这就解释了隋朝的地位。

但司马光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理论会被元朝运用。

既然陈朝是正统,隋朝灭掉了陈朝的时候,就夺取了它的正统地位。

既然正统是可以夺取的。

那么,宋朝是正统,我大元朝灭掉了南宋的时候,就夺去了它的正统地位,你的原话。

对啊,隋朝夺取了陈朝,就算。元朝夺取了宋朝,就不算,欺负忽必烈是老实人?

司马光只能欲哭无泪,坑了自己。

这个理论别说搞笑,在当时真的解决了很多人的困惑。

元朝毕竟是蒙古人建立的朝代,在灭亡南宋之后,汉人一时间无法适应,都觉得中华文脉已断。

在南宋灭亡之后,有一个官员,名叫徐君宝,他被杀后,他的妻子被俘虏,北上的时候,写下了一首词《满庭芳·汉上繁华》。

汉上繁华,江南人物,尚遗宣政风流。绿窗朱户,十里烂银钩。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长驱入,歌楼舞榭,风卷落花愁。

清平三百载,典章文物,扫地俱休。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从今后,断魂千里,夜夜岳阳楼。

在当时人看来,元朝属于异族政权,虽然东晋南渡,但是毕竟淝水之战打赢了,保全了半壁江山,只有这一次,全天下都亡给了异族,他们无法接受。

可是,忽必烈却告诉天下人,按照你们儒家的正统观点和司马光的官方认证,正统是可以被夺取的,既然隋朝夺取了陈朝的正统,那么元朝夺取了宋朝的正统,也是天经地义的。

所以元朝自称是中华正统,自然从法理上来说,元朝是中国的朝代。

只是,自称终归是自称,民心是另外一回事,天下人相信吗?

元朝的中华观

有人说了,从地理上说,从法理上说,元朝是中国,这些都没用,我们不承认。

中华就像一个福建的客家围楼,说开放也是开放,说封闭的话,很少接纳外来文化,大家看,几千年的外来宗教,除了佛教,汉文化又接纳了多少、

元朝和清朝就像外嫁而来的两个媳妇,元朝30岁就去世了,清朝倒是好,活到了90岁,还生下了族长,族里面不得不承认她,把她入了家谱。

​可是,元朝时间太短,很多人还是不承认的,对于元朝这个外来媳妇,很多人心里是不承认的。

不承认也可以,但是不能污蔑,不能无中生有。

大家的质疑有以下几点:

1、元朝长期抗拒汉化,打心眼里不想华夏化。

2、元朝从不自称中国,以中华自居。

3、蒙古后来又退回了草原,丝毫没拿中原当家。

既然如此,我们不承认元朝是中国朝代。

这里来反驳下。

元朝其实是努力汉化,而且心向中华的。

这得从忽必烈说起。

忽必烈是一个异类。

别的草原王子都是心向草原,只有忽必烈,心向中原,立志做中原皇帝。

所以,蒙古帝国是草原帝国不假,元朝却是正宗的中华朝代。

说到忽必烈,很多人第一个映入脑海的是早期港台剧带着大皮帽子、穿着黄袍的帝王形象。在美剧《马可波罗》里面,忽必烈是一个长相邋遢、类似于野蛮人的一个大酋长,他的形象和剧中南宋汉人皇帝的形象可谓天壤之别。

但其实,忽必烈是一个心向中原,而且一心汉化的帝王,他的形象并没有那么野蛮。

忽必烈为何会有这样的思想?

这得从忽必烈的出生说起,忽必烈的父亲是大将拖雷。

拖雷有着强悍的军事能力,因而被大汗窝阔台忌惮,传言被窝阔台毒死,随后窝阔台去世后,蒙古帝国大汗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贵由,但是贵由偏偏是短命的,活了40岁,死后,他没有杰出的儿子,因而帝位传到了拖雷一系。

但是这和忽必烈没有关系,继承蒙古帝国大汗位置的是蒙哥,没错,就是那位后来猛攻钓鱼城,丧命钓鱼城下的蒙古大汗,也是小说中被杨过打死的,广为人知。

可是,不管怎么传,都传不到拖雷第四个儿子忽必烈手上,忽必烈也有意争夺帝位,同时,拖雷的优秀儿子很多,第四个儿子阿里不哥也想争夺帝位。

早在13岁的时候,忽必烈就开始招揽门客,为自己出谋划策。就在这些门客中,有一个名叫姚枢的人。姚枢是何许人呢?他是一位程朱理学的信徒,是一个儒生。

姚枢出生在金朝,风雨飘摇中,他自己不保,便随着师傅一起投靠了蒙古军营,只求混得一碗饭吃。

姚枢就出生在洛阳,正好处在金朝黑暗统治的最核心,黄河泛滥使得他无家可归,不得已投靠蒙古军营。

当时的蒙古军营,因为成吉思汗的政策,广收天下英才,不管你是什么教派,照收不误。成吉思汗就曾经招揽了儒学大家耶律楚才、藏传佛教大师八思巴、全真道家领袖丘处机,三教在蒙古军营互不干涉,至于成吉思汗,他本人并不信教,谁说的有道理,他有听谁的。

在这样的氛围里,姚枢等一批理学大儒得以安身立命,理学儒生和喇嘛僧人、全真道人甚至西域的伊斯兰信徒和睦相处,倒也是中国宗教史上的奇观。

就在这里,姚枢见到了窝阔台,姚枢在窝阔台手下谋得了一官半职,由于总是宣传自己的理学思想,姚枢受到了冷遇,不得已辞官隐居。

年轻的王子忽必烈当时正愁如何扩充自己的势力,他请教了蒙古营帐中的道长和喇嘛僧,发现他们除了宗教,在治国理政上并无良策。听账中一人说,曾经有一位大儒,名叫姚枢,不如去请他回来请教下,忽必烈决定试一下。召见了他几次,他却只谈程朱理学,忽必烈有点不耐烦。

有一次,忽必烈请来了姚枢,问他有什么治国政策时,姚枢说:“王子天纵英才,之前几次我是想验证下王子有没有治国的耐心,现在我证实了,王子果然不同凡响。”

忽必烈问道:“依先生所见,应该如何治国?”

姚枢答道:“蒙古灭了数国,然而并未建立有效的政治制度,要想治理天下,必须行汉法。”

忽必烈问道:“什么叫做汉法?”

姚枢说道:“中华远古的贤能帝王,比如三皇五帝,早就总结了治国平天下的八个要点,分别是修身,力学,尊贤,亲亲,畏天,爱民,好善,远佞这八条。”

随后姚枢拿出了早已写好的文案,献给忽必烈,上面详细写了治国理政需要做到的三十年,分别是立省部、辟才行、班俸禄、定法津、设监司、阁征敛、简驿传、修学校、重农桑、肃军政、周匮乏、停债负、广储蓄等。(《元史·列传第四十五,姚枢传》)

忽必烈一看就惊呆了,这片文案折子为忽必烈打开了治国理政的大门,忽必烈第一次知道,原来自己困惑的问题压根就不需要绞尽脑汁自己想办法,中国古代的先贤帝王早就解决了,自己只需要照做就行了。

忽必烈觉得姚枢是一个奇才,便开始重用他了。

三年之后,蒙哥分封诸王,要忽必烈在长安和开封中选择一处作为封地,忽必烈本打算选择开封,毕竟是金朝国都,也是姚枢建议,说,开封逼近黄河,容易泛滥且无险可守,建议他选择关中,最终忽必烈选择了关中作为封地,开启了他后期争霸的起点,所以,正因为儒生有用,儒学对他有用,对他争夺权利有用,所以他才会采纳。

越来越多的汉人谋士来到了忽必烈左右,山西大同人赵璧不仅来到忽必烈的身边,还学习了蒙古语,翻译了《大学》讲解给忽必烈听,这是忽必烈最早接触到的儒家经典。其中,一位和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法号名叫子聪,俗姓刘,后来被忽必烈赐名为“刘秉忠”,刘秉忠不仅为忽必烈画了如今存世、最为客观的忽必烈画像,还为朝廷制定了一系列典章制度,最终就是他建议忽必烈选取《易经》“大哉乾元”作为国号,取名“元朝“。

忽必烈在建国诏书中称:

诞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绍百王而纪统。肇从隆古,匪独我家。

这么文绉绉,应该是谋士写的。忽必烈追怀远古,认为上古时期三代国号皆有美名,但后世打破了以美名名国的传统,而以帝王初兴之地或封爵食邑之地为国名,“是皆询百姓见闻之狙习,要一时经制之权宜,概以至公,不无少贬”。

因此,忽必烈要向尧、舜、禹等上古贤君看齐,在中国古代经典中求索国号,于是取《易经》乾元之义,定国号为大元。

从这里可以看出,忽必烈把自己看做中华朝代一脉,国号要继承尧舜禹三代美名的传统。

就在忽必烈羽翼丰满的时候,他和蒙哥的矛盾也越来越大,蒙哥忌惮他的实力,兄弟二人生了嫌隙,同时,忽必烈“行汉法”的做法遭到了很多蒙古贵族、守旧派的反对,这方面,忽必烈具有坚强意志,就如同汉化改制的孝文帝一般,忽必烈坚定地维护汉法和儒学。

忽必烈最大的反对者就是他的弟弟阿里不哥,他们争权夺利几十年了,用清朝例子来举例,就是四阿哥和七阿哥已经斗了几十年。

阿里不哥坚定反对汉化,最终双方展开了四年内战,蒙古四年内战的时候,南宋宰相贾似道跟忽必烈签订了休兵条约,让忽必烈得以安心内战,南宋并没有攻击忽必烈,这日后也成为了贾似道的罪状之一。

最终忽必烈取得了胜利。

我们从忽必烈就可以看出。

1、忽必烈的谋士大多是儒生。

2、忽必烈推崇汉化和儒教。

3、忽必烈一生都以推行汉化作为己任。

忽必烈确实就是这么做的,别的汗国都坚持草原传统,唯独忽必烈,把本部改为了“元朝”,元朝的统治者不称为“大汗”,而称为“皇帝”,这就是汉化的最典型特征。

也因此,元朝得罪了其他汗国,其他汗国都不给元朝好脸色,说它数典忘祖。

忽必烈推崇儒教的例子数不胜数。《元史》说:

元世祖一朝始终不改崇儒、重儒、推崇儒学之风, 元世祖忽必烈时期曾为翰林修撰的王恽,在其《儒用篇》里说,国朝自中统元年已来,鸿儒硕德济之为用者多矣。如张、赵、姚、商、杨、许、王之伦,盖尝泰处朝端,谋王体而断国论矣。

可以说,围绕在忽必烈身边的鸿才硕学不胜枚举,他们是元世祖混一南北,实现“天下一家”政治统治的重要参与者和决策者。在他们的辅佐和影响下,元世祖将儒家思想中具体化的汉法、仁政、中国之道付诸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

忽必烈推崇儒教,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通祀孔庙的制度得以确立,是年六月“诏宣圣庙及所在书院有司,岁时致祭,月朔释奠”,次年正月又“修宣圣庙成”,这应是对燕京宣圣庙的再次修缮。此时,元朝还未统一全国,就已经推崇儒教。

所以说,忽必烈就是元朝最大的汉化迷,也是推动者。他在元朝皇帝制度上的开创者就是有了年号、谥号和庙号。

我们知道,中国的皇帝制度是世界上最为完备的,皇帝制度的开创者是秦始皇不假,但是皇帝制度的完善者就是汉武帝。

秦始皇是第一个称帝的帝王,汉武帝则做了几项开创性的工作:开创了年号、谥号和庙号。

所谓的年号,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没有年号,汉武帝开创了年号,用来作为皇帝的纪年,唐宋时代,皇帝年号繁多,也有的皇帝只有一个年号,用来代指这位帝王,比如唐太宗,只有一个年号“贞观”,号称“贞观之治”。明清时代的很多帝王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年号也往往代指这个帝王,比如“永乐”、“嘉靖”、“康熙”、“乾隆”等。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也定了年号,年号叫做“中统”,代表了统一天下之意。从此之后,元朝的皇帝不再是草原大汗,也有了年号,做了中原的皇帝,定都就在今天的首都北京。

第二个是谥号,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制度。

所以碰巧的是,汉朝又是皇帝谥号制度的开创者,汉朝之初的几位帝王,汉高帝、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高”、“惠”、“文”、“景”、“武”,就是谥号。

然而,到了隋唐时期开始,谥号变得越来越长,难以用谥号来称呼一个皇帝了,所以后来一般用的是庙号,毕竟庙号只有两个字。比如忽必烈的谥号就叫“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太长了。

庙号在古代的重要性还要高于谥号,《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的大事就在于祭祀和征战,所以祭祀祖先是最为重要的事情。也因此,明朝时期,嘉靖皇帝格外重视祭祀,修筑了北京地标性建筑物——天坛。

庙号是中国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后来秦始皇也把这个废除了,汉朝恢复了,但是在汉朝,只有功劳极高的皇帝才有庙号,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比如刘邦,庙号是“汉太祖”,汉文帝是汉太宗、汉武帝是汉世宗、汉宣帝是汉中宗,这些经过了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确认,而且一直被宗庙祭祀,刘秀本人的庙号是汉世祖。

到了隋朝时期开始,因为皇帝谥号字数膨胀,无法用来简称,几乎所有帝王都有了庙号,所以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定论的功用。

忽必烈建立了元朝皇帝制度,自然也建立了宗庙,祭祀了祖先,追谥了几位元朝皇帝,元太祖是成吉思汗,元太宗是窝阔台。

我估计成吉思汗活着,肯定很觉得差异,自己是蒙古大汗,怎么变成了元太祖?

不过,这就是忽必烈的聪明之处,标明自己在蒙古人的正统地位。

为什么说蒙古征服中国,和希腊征服埃及、波斯征服巴比伦不一样,不代表文化的断绝呢?

就在于忽必烈!

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宗庙中,不仅有对于祖先的祭祀,更继承了中国历代对五岳四读、历代帝王、忠烈的祭祀传统,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诏书中有“五岳四读、名山大川、历代圣帝明王、忠臣烈士,载在祀典者,所在官司岁时致祭”的记载。

大德九年(1305年)立石的《三皇庙碑记》记载:自至元以来,诏立三皇祠,始于京师,达于郡邑,著之甲令,以为彝典。

也就是说,忽必烈不仅祭祀铁木真,祭祀窝阔台,甚至祭祀尧舜禹,认同这些中华民族的始祖,甚至“以勾芒、祝融、风后、力牧氏诸神配享三皇,又以姓名载于医书者,从祀两庑”。

这哪里是少数民族的帝王,就是汉人皇帝也做的不过如此啊!

元朝统治者对中国祖先的祭祀和认同,也就是对中国历史的认同,也就是认为元朝与中国历代王朝之间有割不断的历史联系,更显示出元朝是中国正统发展谱系之中的重要一环,是中国的正统王朝。至于今天蒙古国依然存在,也没有关系,对于历史归属,没有影响。

而且,元朝还放弃了曾经的大中华观点,认为宋、辽、金同为正统,给这三个朝代都修了史书,列入正史,这本身也是对于自身正统的自信。

那么,有人要问了,忽必烈既然做的这么好,看着比清朝初年好多了,也没有剃发易服,为何元朝短命,清朝却长命?

这是因为忽必烈最为宠爱的太子真金短命,只活了40岁,真金从小受汉文化影响,是汉化派领袖,如果他即位,元朝的汉化还要继续推进。遗憾的是,他去世后,忽必烈传位给了自己的皇长孙,和后来的朱元璋一样,元成宗铁穆耳崇信西域色目人,废弛了汉化,而且元朝后来皇位更迭频繁,导致了内乱。

而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二位皇帝是康熙皇帝,他一个人就在位61年之久,几乎等于忽必烈后元朝的寿命,他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统治的构建。正因为有康熙,才有了清朝的长寿。

元朝一共90年寿命,前30年是忽必烈在位时期,后30年是元顺帝在位时期,那个时候已经天下大乱了,中间30年呢?一共换了13个皇帝,其中阿速吉八只在位28天,懿璘质班只在位52天,元文宗先后两次当上了皇帝,如此混乱,所有的政策也无从谈起了。而清朝60年只有一个康熙,保持了稳定性。

但即便是如此,元朝后期也在缓慢汉化,不能因为人家成绩差就说人家没学习。元文宗汉化成绩就很好,且看他写的诗:

自集庆路入正大统途中偶吟

穿了毡衫便着鞭,一钩残月柳梢边。

二三点露滴如雨,六七个星犹在天。

犬吠竹篱人过语,鸡鸣茅店客惊眠。

须臾捧出扶桑日,七十二峰都在前。

望九华

昔年曾见九华图,为问江南也有无。

今日五溪桥上见,画师犹自欠工夫。

但是元文宗只在位四年,就去世了。可以说,正因为太子真金的早逝,因为元文宗统治的短暂,导致元朝汉化搁浅。

那么,元朝有没有自称过自己是中华呢?这个也很重要。

无论在对外或对内的公文中,元朝都以“正统王朝”自居,并屡屡自称“中国”、“华夏”。如忽必烈在赐高丽国王手诏中径称“中国之姓虽更,外邦之贡不阔”,在致日本的国书中称“日本密迩高丽,开国以来,亦时通中国”。元朝的《市舶则法》也称“海商自番国及海南买贩物货到中国”。元武宗在改元诏书中言:“仰惟祖宗应天抚运,肇启疆宇,华夏一统,周不率从。”诸如此类,所记甚多。

所以,元朝不仅沿用了中华皇帝制度中的年号、谥号和庙号,而且自称“中国”,这不是毫无疑问的吗?

但如果有人把元朝和日本侵华相提并论,我就要来三个问题了。

1、元朝定都北京,以华夏自居。日本何曾定都中原,以中华自居?

2、元朝国号取自儒家经典,日本何曾改过儒家经典命名的国号?元朝推崇儒教,祭祀孔子。日本可曾推崇儒教,祭祀孔子?

3、元朝宗庙,不仅祭祀蒙古祖先,还祭祀中华先祖尧舜禹。日本神社可曾祭祀过炎帝黄帝,可曾自认是炎黄子孙?

这些都没有,把元朝和日本侵华相提并论的人,要脸吗?可耻吗?

元朝是不是中国朝代,最大的证明者就是皇汉的偶像明太祖,虽然明太祖北伐的时候曾经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作为口号,后来也觉得不妥,因为明朝要继承元朝的领土,如果只承认宋朝是中华,那么朱元璋有什么权利去进攻甘肃陕西,这里是西夏啊,有什么权利去进攻云南贵州,这里是大理啊,正因为明朝继承元朝,而不是宋朝,明朝才有那么大的版图。

如果明朝自称继承自宋朝,那么这些领土,它就没有权利去攻占。

所以,明朝基本上统一天下后,以恢复元朝版图为主,朱元璋改变了对元朝的敌视态度,在不同场合都较为直接和明确地肯定元朝的历史功绩,认同元朝是中国的正统王朝。

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在一道上谕中称‘昔元起沙漠,其祖宗有德,天命人主中国,将及百年。今其子孙怠荒周恤民艰,天厌弃之,君则有罪,民复何辜。”

洪武二年(1369),明太祖下诏为元朝修史,谓廷臣曰:‘近克元都,得《元十三朝实录》,元虽亡国,事当记载,况史纪成败、视劝惩,不可废也”,又说“自古有天下国家者,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故一代之兴衰,必有一代之史以载之。元主中国,殆将百年,其初君臣朴厚,政事简略,与民休息,时号小康”。

就此,朱元璋承认元朝是中国正统朝代,还为它修了《元史》,列入正史中,承认了其正统地位。

洪武六年(1373年),明太祖又‘命建历代帝王庙于中立府皇城西,仍命于北平立元世祖庙,视元世祖为中国历代帝王中的有为之君,加以祭祀。

因为只有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明朝的法统才更有传承,从这点来看,朱元璋做得非常大度,也很聪明。

虽然后来嘉靖时期,因为蒙古犯边,气的要把忽必烈给移除了,只不过没过百年,明朝也灭亡了,也成为了历史。

所以,元朝是毫无疑问的中华正统朝代,正因为有了元朝,中华道统、中华文化才没有断绝,也正因为有了忽必烈这个汉化异类的努力,尊儒尊孔和祭祀才得以延续。

而元朝最大的功绩就是收拾了旧山河,重新统一了五代十国后支离破碎的中华大地,从这一方面来说,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诉求“大一统”,此时是蒙古人完成的。


以上就是关于《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算是中国人吗?(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是啥关系)》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36760.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