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成长的成人童话——《头脑特工队》影评(头脑特工队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们什么)
(注:严重剧透)
在完整的影评里面,评分是不可缺少又充满争议的存在,我为《头脑特工队》打满分10分,不是为了证明它超越了谁,而是仅仅根据影片的设定,为自己在头脑中留下一枚黄蓝相间的记忆球,记录3D眼镜后面的笑脸,以及近视眼镜后面的泪水。
截稿之前,《头脑特工队》在各大电影网站的评分为:豆瓣:8.9、时光网:8.6、IMDB:8.5、Metacritic:94、Rotten Tomatoes:98%……与《机器人总动员》、《飞屋环游记》、《狮子王》等公认的神作一个级别。但是它在国内的票房很可能差强人意,除非它能像《大圣归来》一样,让更多孩子以外的观众由于“自来水”的口碑传播走进影院。
是的,这是一部生活阅历越多,就越能品出味道的成人童话。
如果我8岁的女儿坐在旁边,很多时候她会奇怪老爸都在笑什么?她这个年龄恐怕不知道“路怒症”、不知道“洗脑神曲”、不理解宅男看到女孩为何方寸大乱、不理解杀马特的内心为何“惊惶庞麦郎”……更不要说Riley的父亲以“发射核弹”的心理活动强制解决了一场家庭争端——看到这段我可是哈哈哈哈恍恍惚惚红红火火外加拍案叫绝。
把《头脑特工队》比喻成游戏,它具有极其精彩的系统设定:核心记忆、梦境工厂、遗忘深渊……以及最重要的“五人黑”:乐乐、忧忧、怕怕、厌厌、怒怒。情绪、记忆、个性等抽象的概念被活灵活现的演绎成人物、物品、建筑……如此天马行空的创意,无论怎样称赞我想都不为过。
新手教学过后,从小就学会在触摸屏上点点划划的孩子应该不难理解,然而关于影片的主题——成长——却是唯有经历,方能体会。
按照出场时间计算,乐乐是当仁不让的主角,这个仿佛打了鸡血的假小子斗志满满活力十足,浑身的正能量——谁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快乐无限呢?
不过在观影过程中,我一度对乐乐产生了莫名其妙的厌烦,即便她和冰棒坐在“火箭车”中呼喊着歌谣尝试飞出深渊,屡试屡败又屡败屡试,我却漠然的心想:最后不会就这么成功了吧?太俗了。
不,皮克斯回来了。
冰棒——渴望被Riley重新想起的冰棒、想要把Riley送上月亮的冰棒、牺牲了自己成全了乐乐的冰棒、在遗忘深渊中永远消逝的冰棒——从成年人的角度,我不喜欢冰棒的造型;还是从成年人的角度,我的内心就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猛然揪住,瞬间泪崩。
成长的代价,便是无可挽回的失去。孩子失去的,只是棉花糖身体、大象脑袋、猫咪尾巴、海豚声音的假想玩伴。成年人呢?恐怕我们都有一份不为外人知晓的清单吧。
孩提时代简单的、纯粹的无忧无虑总会消逝,我们开始接受人生不只有快乐的现实,学习与所谓的负面情绪相处,并且从中获得成长的力量:恐惧让我们远离危险,厌恶让我们拒绝毒害,愤怒让我们恪守底线——那么,忧伤呢?
其实导演从乐乐的人设阶段就埋下了伏笔:蓝色的头发、黄色的衣服,快乐和忧伤就像硬币的两面,各行其道而又密不可分。回忆快乐难免伴有淡淡的忧伤,因为那是我们再也回不去的过去,也是我们珍惜当下的动力。我可以找出无数心灵鸡汤阐述快乐与忧伤之间的辩证关系,然而没有一句会比乐乐和忧忧的大冒险更能触动心灵。
成长是一辆徐徐行驶的单程列车,它不会理会我们强颜欢笑的挽留,不可阻挡的从一座座驿站前呼啸而过。我们唯有接受现实,放手前行:对自己放手,对别人放手——作为父亲,无论我如何希望女儿的生活洒满快乐,我明白,她终将面对五味杂陈而又五彩斑斓的生活,就像影片结尾一颗颗交织着不同颜色的记忆球。
所以,《头脑特工队》不是特别适合孩子,因为它不够炫酷;但是绝对适合父母,因为它足够走心。
尽管如此,我还要带女儿去电影院感受一下,一是支持不靠卖萌耍宝搞怪做动画电影的皮克斯;二是回答困扰她许久的一个问题:“我好喜欢山山,山山却怎么总不理我呀?”
山山是我家的狸花猫,她和它的合影总是人满脸笑容、猫满脸嫌弃……
多年以后,女儿也像Riley那样即将步入多愁善感的青春期。或许某天我和她狠狠的吵了一架,我会安安静静地坐在她身边,一起再看一遍《头脑特工队》:“你相信吗?老爸当年哭了两次呢……第二次是这里。”
一枚黄蓝相间的记忆球划过轨道,一座焕然一新的家庭岛闪耀心中。
笑中有泪,便为成长。

以上就是关于《读懂成长的成人童话——《头脑特工队》影评(头脑特工队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们什么)》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36959.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