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十二公民》?(十二公民观后感 谈谈)
不请自来,个人以为,此剧最适合的评论员应该是我,为什么?因为我就是人民陪审员。讲一下自己的阅历,可能更好地让大家理解。三年法律学习背景,七年从事婚姻家庭类调解,大学时代作为学生代表与h公司谈判讨薪成功,至此开启与法结缘的故事。
其实这部作品和美版、俄版、日版有明显的区别,就是人物的情感投射远远大于对案件的判断,就像很多人说——日版简直在推理,而俄版国仇家恨,美版司法正义,那么中版是什么呢,我最后揭晓。
看这部作品的时候,是当地电影院最后一场,我是下午去买票的,网上翻了一下,全天这座城市只有这家晚上有一场,其他都被复联占满了,我是该场第一个买票的,所以售票员给了我正中的票,全场最好的视野。
很多人都说家长千里迢迢为了孩子补课是个bug,破旧的仓库作为讨论区难道就没有好地方了吗?除了导演故意的安排之外,我想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明现实中的很多问题。举个例子,人民陪审员目前比较局限于素质较高的人群,偶尔有初高中的人选也是很早退休的老干部从事基层调解工作的老娘舅;第二种,专业技术人才,比如知识产权案件和海事类案件,这不可能像美国一样法官根据公民名单抽中了就是了,要有一定的特殊知识;第三种,特殊法庭,比如未成年人,这里我要赞扬一下我的朋友,他是一名代理爸爸,长期作代理家长,曾为一起轮奸案做了一个月的代理爸爸,那时候他老婆快临盆了,他还陪在受害人的身边。因此很多人说中国没有陪审员,那是错的,
陪审员是有的,只是在你们看不见的地方发光发热。
总结上面一段,就是现实中如3、10号两位情绪化的公民是绝不适合当陪审员的,这也是戏剧和现实的区别,然后来说说我经历的事件对我在这起案件的看法,说不定对导演修改话剧剧本很有帮助。
看到案件模拟动画,我马上和地铁噪音结合起来了,这个没什么悬念,至于老人和女人的证词,我可以来说说两个案例。
我们都知道高考期间为了保障孩子的学习和睡眠,那段时间一直让广场舞停办,有一个阿婆一定要跳,被片警劝过好几回了,就是不回家要在空地上跳,接着社区主任来劝没用,大儿子从单位请假回来劝没用,儿媳妇都跪下来,让她回去她就是不回去。最后我想了个招,在社区舞蹈室里面开个培训班让阿婆教别人跳舞,阿婆果然回去了。为什么,阿婆需要关注度,儿子女儿只关心自己的小家庭了,没人来关心她,在广场舞的世界里,她是老师,是明星,是一个被关注的人,所以她要一直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和9号老人说的媒体关注度,其实是一样的。
第二个是一个中年妇女,一直怀疑妯娌说她坏话,闹到了社区综治主任那里,综治主任到她家里,发现单单门口就锁了13把锁,打开就需要半个多小时。她在墙角挖了一个洞,成天从洞中偷窥小叔家,看妯娌有没有说她坏话。她弟媳妇气不过,火一大就丢了把香扔到她家,咒她祖宗十八代。这就是我和9号老人说服4号房地产商不同的看法,不仅仅是因为近视眼看东西模糊不清,认不准凶手是谁,而是这个女的是否真的看清了杀人现场,我从根上彻底怀疑这个女人是否听了别人的传话,然后自己去臆想自己看到了犯罪现场,越想就越觉得自己目睹了真相。
所以我对本剧的诚意表示万分感谢,同时也觉得可能删减版没有很好把这些隐藏的女性因素发挥出来。
接下来我想说说那个看不见的女性因素。
《十二怒汉》到《十二公民》从单一的性别到可以不单一却选择单一的性别,这个处理,我觉得导演的功力还不到火候。为什么?请问,在家庭里谁更多的关心孩子的学习呢?好吧——是母亲,我们从小开家长,是母亲去的多还是父亲去的多呢?还是母亲。因此那个穿着经典汉奸褂子的土著北京老爷们10号如果换成护犊情深的母亲角色,那么整部剧会起到怎么样的化学作用呢?
同样3号和10号身上的京味太重且重复,太呛了,
如果换成沪味的地域歧视,就给本剧添了一抹搞笑的色彩,很想看一个上海老阿姨说出那种——阿拉上海宁,就是看不起你们这群乡巴佬,这种市侩而精明的滑稽。我对导演没有这样处理找了一个相当合适的理由——因为只有一个男厕所嘛(我自己笑喷了)。
第二个女性因素就是干闺女和消失的保护伞。4号房地产商道出——不要污蔑优秀女青年。他在讲述自己和女同学是以结婚为前提交往的,那么我感觉到一丝凉意,请问富二代的保护伞去哪了?我没有看过原剧本,也在猜测他的保护伞在里面扮演了一个怎么样的角色?如果说房地产商和女大学生单纯的家长与孩子关系来参加这次补考的话,会不会太突兀,我想说更可能是编剧的影射!!生父抛弃他,他是怎么到养父那里的?这个孩子那么小,被一直敲诈,请问他的保护伞是不是会出来为他杀了生父吗?编剧给了我们一个回答——我们是来讨论证据而不是来讨论是不是还有其他更有可能成为凶手的人(这个保护伞很有母性)。作为一个陪审员在看这个案子,其实我是战战兢兢的,我真的不敢草菅人命,所以我的立场和何冰检察官的角色是一样的,为什么?因为我们剥离了自己的人生阅历。我们在问——万一呢?这是其他所有陪审员没有做到的,剥离自己,剥离感情,直面证据。
下面说说我对十二个陪审员的看法,纯属个人观点。
很多人把十二个陪审员作为单独的个体来看,甚至把他们作为一个群体的代表来看,而我个人认为,他们其实是一个人,或者说他们可能是一个人的不同平行空间的生活状态。比如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女性元素,最后4、5号都有一个女性的角色搭戏,4号明说是女朋友,那么5号呢?妹妹?恋人?
5号是典型的顽主,反推4号的年纪小时候会不会也是顽主呢?5号因为误判坐牢,而4号飞黄腾达,成为成功人士,
就像5号自己说的,一辈子的烙印,如果他没有这个烙印,他会不会成为另一个4号?
接下来,我们说说骑墙派二人组,12号和2号,用10号的话说——敢情“二”在这里!先来说说理性骑墙派2号,有人说他是数学胖,因为他用自己的头脑计算地铁的行径速度,而在无罪的阵营里迈向了一步,但是对女证人的证词一直有疑惑,所以他最后选择了疑罪从无;而感性骑墙派12号,始终在投票上左右摇摆。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人在现下的表现,当网上出现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时,除了刺儿头和喷子,多数人都是观望,现在的网络世界简直就是一场反转剧,你时不时都以为这是最后的结局,而往往不过是片花或者幕后花絮,甚至有可能还是剪刀手的习作,你更多的不是关心结局是什么,而是参加了一场网络盛宴,对后人说一句——我曾经经历过,当时我在现场。
7号、9号、11号是传说中的社会基层边缘者,用他们共同的语言来表达——请听我说话!我在大学期间的时候是十佳辩手之一,本来可以好好带学弟学妹的,但是中途退出辩协,理由相当得奇葩——因为太生猛。在一场全省高手过招的半决赛,我把对方辩友说的体无完肤,结果对方一怒之下,在千人大会堂当众把椅子丢向我。当然我是全身而退了,对方咳咳,语言之利可想而知。我离开辩协的时候,当时的指导老师一直挽留,我义无反顾留下一句话——很多时候,说什么并不重要,说话的人才重要。(插播一句,往往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上司是蠢货,但还是不得不去做,为什么——这个世界是话语权的争夺战,从家庭到世界大国之间,无一例外。)
同样,我们往往把耳力关注于强者,谁来听听弱者的呼声!小贩、老人、外来务工者他们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者,法律往往对他们来说只有执行和遵守,他们参与制定法律了吗?作为一个人民陪审员,我也一直在思考,民主,特别是相对民主的问题。目前我们很多奇葩议案、提案的提出,不接地气的政策出台,请问路演了吗?你们问过老百姓了吗?我很纠结,真的很纠结。接下来,我们说说感性派3号、10号,理性派6号、8号。他们看似相对的,其实他们是统一的。他们都是捍卫自己观点的“斗士”,从辩论上来说,3号、8号属于一辩,而且是超级一辩。为什么不是二辩三辩攻击性选手呢?我引用一个动画人物绝技——手冢领域!!就是说对方不论出什么招,我都在自己身边一步范围内回击,说白了——必杀技,独门绝招(辩论里叫做我方观点,一辩是一个队最后的底线,二辩三辩有时候会被带到沟里,但是一辩一旦稳住了阵脚,就像拔河一样,稳坐泰山,对方挖不倒的)。3号的必杀技是什么——儿子不能这样对老子,所以他就是有罪!8号的必杀技是什么——万一呢,如果有万一,他就是无罪的。我后面会谈到这个剧的bug,就是台词逻辑太不靠谱,对律政剧是巨大的伤害。
我们前面说过,讲证据,但是两个人其实都没有在讲证据,他们在讲概率。3号认为他有罪,是基于富二代以前对生父不尊重为前提,所以他有原罪,只要给他按个罪名就好了,不管是故意杀人还是过失杀人,他有罪就是了,所以富二代对3号来说,就是1,100%的有罪,管他是什么罪名,老子就说他有罪。8号认为他无罪,因为有1/10000的可能,也就是说小概率事件,永远不是完整的1,无限趋向于0,就变成了0,无罪。
同样理性6号医生他说他只讲证据,当刀和老人证词出现疑问,站不住脚的时候,50%的肯定证据就向50%否定证据转变,这就像渐变,最后趋向0。而感性10号,N次打断别人的话,他的依据是河南人就是怎么样,有钱人不干得什么事就不会这样有钱,所以4号喷他穷人的思维,他从50%否定“富二代无罪”开始向50%否定“富二代有罪”转变(句子很拗口吧,仔细读读),他就是一半一半论,他把外地人对土著竞争挤压之罪向富二代投射了,就像做了一个富二代布娃娃,恨不得戳上两针。
其实本剧最关键的,也是最要命的角色是——大boss1号!!!!(多加几个!让你注意了)你绝对想不到。

插入这张海报让大家看看一个很有意思的人——1号陪审员。1号和8号换位了!
为什么要放这张海报?因为这张海报很有意思——
只有他是半张脸,一面阳光一面阴暗。
是的,就算是反派二人组“3、10”俩人,也没有这待遇,为什么?1号是什么人,从表面上来看他是组织者,是老师的小帮手,是这场陪审员大讨论的主持人,可他真的是吗?
我们常常说上帝的视角,其他的陪审员都在用“我”凡人的视角来剖析这个案子,只有1号陪审员至始至终,都是用“X”号陪审员来称呼大家,甚至他所坐的位置都那么远离风暴中心——8号反对时,1号和2号缩在对线上,7号情绪爆发的时候,1号依然坐在对面,就算3号和10号闹翻全场,他依然在自己的位置,让他们在那里癫狂。1号是什么位置?
1号其实是我们的位置!!!!我们所有观众和公民的位置!我们站在上帝的视角,看着自己的几个分身在那里群魔乱舞!!!!
很多观众说1号很讨厌,戏份很少,我觉得1号很委屈,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我们来回忆一下,1号第一次是怎么投票的,先从2号有罪开始,最后兜了一圈,除了8号没有表态,最后轮到自己1号说——有罪。是的,我们就是这样做的,在人生的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样选边的,少数服从多数,所以我们趋利避害选择多数人的——有罪。到后来6比6,1号还是固执的选择有罪,关键票在骑墙派12号身上,于是1号觉得风向变了,下一轮他开始转向无罪。
我们很讨厌这样的人,为什么?因为这样的人在我们每个时代都有,他们是投机派,是不是很像我们说过的某个精英人士,对他们不是骑墙派,他们是投机派,他们望风而动,他才不关心富二代有没有罪,他只关心自己有没有站错队,是不是能早点结束这场补考。有人会说7号也是想早点结束,和1号没什么区别吗?你错了,7号有一段感情的宣泄,他说要大家听听他的心声,他作为底层的心声,
但是1号的心声大家听到了吗?我听到了——快点投票,大家来投票!
兴之所致给大家列个12陪审员社会阶层金字塔吧4号 富裕阶级
2号6号8号 中产阶级
3号10号12号 小康阶级
5号7号9号11号 温饱阶级
1号竟然不在这个群体里,为什么?是不是特别搞笑?因为他是学生,他一出校门,未来就是他们。
这就是一个人的轮回,1号不知道自己二次投胎进入社会会是怎么样,这是一幅诡异的浮世绘呀。
下面来说说本剧的大bug——刀刀刀!是的,我们在说刀
,真的是刀刀催人老。
我个人对律政戏一般要求很简单,大叔,你逻辑要对就行了,但是逻辑不对,拍律政戏,简直就是雪上加霜。本剧最大的硬伤就是刀——凶器。
咱来八一八编剧大傻器在哪里——富二代的证词:1、这把刀富二代买来送朋友。2、刀放在车上不见了。检察官的辩护:这把刀我在淘宝上买的,是不是很像?群演:这是一把很特殊的刀。
同学们,注意了,这里有个很重要的逻辑性——证据的特定性。
就像前面有网友说其实《十二怒汉》57版的建筑师也犯了错误,如果是那么轻易拿到的刀,那么作为证据就有待商榷,起码在程序上违法,会被判藐视法庭的,所以我这里判检察官藐视我的智商。
咱模拟一下富二代的生活,
我作为一个富二代,我到网上买一把“江浙沪包邮”的弹簧刀送朋友,我也太对不起我“富二代”的称号了,我简直就是二百五,傻缺。我要送给朋友的,当然一定是相对有价值的礼物,所以那把刀应该是一把特殊的刀。
那么检察官的刀是哪里来的呢?我相信是淘宝买来的,因为我们不要忘了——经典台词——“富二代杀人”同款!是的,当一把作为如此重要证据的刀以爆炸性新闻的速度传播时,唯恐天下不乱的淘宝电商们,难道不会出“同款”吗?所以我们只能感叹“富二代”被人坑了,花冤枉钱,而检察官的脑洞被人坑了,他不知道刀和刀是不一样的,有时候看起来一样的刀,但在逻辑上是不同的!其实按正常的程序,只要查查证据上有没有富二代的指纹和DNA就好了,不然疑罪从无,就算沾了亲爹的血又怎么样,你不能保证那是富二代送给朋友的刀。
如果按照我的正常程序逻辑来,电影就编不下去那么多台词了,所以禁不起推敲的。
然后说说第二个硬伤,这个不能说是bug,这是妥协,但我觉得,如果把这个硬伤弄好了,也就没有第一个凶器的bug了。
就像编导在采访中说到,为了龙标,所以把8号弄成了检察官的角色,把原来3小时剪成2小时。
其实我觉得编导不要这么做,其实这是很不高明的做法,为什么?
你简直就是高级黑,你见过我高大上的检察官在开庭之前,拿案子的细节和人BB吗?
你见过咱高大上的检察官和人剑拔弩张,对方还拿了把刀,两人互飙嗓子吗?(网喷速来,快看,这个检察官对老百姓的态度那么差,你们还不快人肉)
你见过咱高大上的检察官为自己小孩参加学校补考,而不去找老师“谈话”吗?(法学院的老师,咱一个圈子的,你咋那么死相呢?)
你见过咱高大上的检察官购买“违禁刀具”吗?
你不是高级黑,你是什么?编导你出来,我要和你谈谈人生,乖,我绝不打你。
那么8号的人设是什么,最合适呢?
个人浅见,戏中戏!
8号人设最好是——正在排练《十二怒汉》的导演或者是被害者!!!!
这样那把逼真的刀——就是“道具”了呀呀呀呀!为什么我把8号定义为导演,很简单,因为话剧可以双结尾,他可以通过这场大讨论,编出后续的剧情!那么为什么可以是被害人呢?
因为我的恶趣味——我想看看被害人亲爹“诈尸”为儿子辩护的场景,好吧,原谅我对戏剧冲突的改编。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一直被忽视——13号陪审员!who?
媒体!有的人喜欢叫他——无冕之王,有的人则喜欢称呼他——搅屎棍。
妨碍公务可以曲笔为对强权反抗,暴力抗法可以美化成自由民主。我和媒体打交道已经超过了10多年,上至7点霸王台,下至独立媒体人(传说中的路边社),归根结底一句话——大家混口饭吃。
有的人没饭吃,所以通过爆眼球来吸引人,从而提高知名度,达到有饭吃的地步,这里我又要发挥一下自己的恶趣味,给大家透个底,一般的线路是这样的——第一步:花钱,包装自己,混场子,认识一群媒体老记者,混脸熟;第二步:挖花边消息,狗仔也可,旧闻新炒也可,为了扩大影响力,到处拜票,让人转发,花钱买版面;第三步:因为转发量大了,所以就成了“知名”媒体人,接着出书、座谈、当顾问。
上面说的是——没饭吃的,想吃饭。
下面说说,有饭吃的,想保住饭碗。一般当你成为圈内人,因为有沉没成本了,所以你不可能像以前一样“辛辣”了,换言之,被收编了,呵呵,文章越来越温和,这种人俗称——御用文人。但是“御用”久了,酸腐味就重了,为了让自己“清白”一点,他们通常会“喷”政策缺陷。为什么呢?
喷政策缺陷,最安全呀!
戴着“道貌岸然”的帽子,对外指点江山,实际行动为0,问他解决方案,云山雾罩,拿不出来,肚里全是~~某先生曾揭穿过此类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不是很流行一句话吗——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B.
据我对媒体新闻的了解,可以说特别是对这样的刑事案件,我是绝对不会信他们的,为什么?如果说官方的说明是折扣的申明,那么媒体的报道是折扣折扣的情绪渲染。有大量的道听途说和大量的臆想,特别是贴标签、作符号——每次都这样,你都不会烦吗,我看着都烦了!
那么什么是相对可信的,这里强调相对可信,对外公布的实名举报!
回到本案,媒体在里面起到一个超级陪审员的角色,一直给“富二代”贴“有罪”的标签,开party怎么了,你没有开过party吗?但是媒体就喜欢把party往“有色”方面带。“富二代”与贫穷亲爹的矛盾,作为儿子,你们和你爹从小没有矛盾吗?你被敲诈,你不烦躁吗?媒体又贴出“嫌贫爱富”的标签。媒体你真是够了,来点创意好不好!
作为普通老百姓,他们是不了解事情来龙去脉的,他们也没有时间去网罗事情的信息,他们只能通过媒体来获知,所以当一个被歪曲的故事放到报纸上博版面的时候?老百姓是什么反应?先入为主了!作为一个陪审员先入为主是相当可怕的一件事,会直接误导自己的判断,甚至对证据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而且是莫名的怀疑,有时候变态地苛刻。作为一个老百姓,我很喜欢看八卦的案件,没事闲来聊聊,而作为一个人民陪审员,我憎恨媒体,未判就预设了案件的走向,误导广大人民,如果没有按照舆情判案就指摘司法不公,请问媒体,你们真的报道事实了吗,还是一味地昧着良心赚钱?
媒体混口饭吃,你们赚的都是良心钱吗!!!
写到这里,我对这部电影的评析要做最后的总结,打个分吧。美版 剧本:4.5 表演:5 社会影响力:4.5(好本子,原创性,硬伤一直传给后代呀)
日版 剧本:5 表演:4 社会影响力:5(唯一一版,女性陪审员,这个象征意义太重大了)
俄版 剧本:4 表演:4 社会影响力:4(很多观众至今还不明白什么叫演技,他们以为情绪爆发就是演技了,扶额,我去面壁)
中版 剧本:4 表演:4.5
社会影响力:?(就这场次安排,想有影响力,估计还要看话剧版了)
对本剧演员表示鞠躬,你们花的心思巨大,再创作能力超强,顺便和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同学说一声,如果你要看的话,请注意“保安”哦,真的是神来之笔,哼,也就是你们这些人都看飙戏了,只有我一个人在看,他们谁更像现实生活中的人!
演什么像什么是一个演员的基本要求,而一部电影演成话剧,很值得表扬吗?哼哼,自己去思考。与其你们惊叹韩童生最后歇斯底里爆发的一段,还不如看看何冰为“万一”争辩时,嘴唇颤动的瞬间,有时候静止比咆哮更有震撼效果!
再次为保安——班赞,点个赞,小伙,前途无量。
哦,差一点忘了回答最上面的问题,这部电影讲的是什么?还记得吗,我说日版简直是在推理,美版是司法正义,俄版是国仇家恨,中版是什么?
中版是——因果报应。
其实那么多年来美影、日影、韩影、中影都在演一部作品,即美影:美国梦真美好!日影:人性的光辉闪耀在大和民族中!韩影:韩国赛高,做韩国人真好!中影: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善恶终有报。以上就是关于《如何评价《十二公民》?(十二公民观后感 谈谈)》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37794.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