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十二公民》︱ 傲慢与偏见(电影十二公民台词完整版在线观看)
原标题:《十二公民》︱ 傲慢与偏见
要排除个人偏见总是很难。不论去到哪里,偏见总是掩盖真相。
影片讨论的话题很简单,即如何打破内心深处对于他人的成见。在现实中,我们很少会思考这个问题,因为大部分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对待他人并没有偏见,尤其是在社会文明高度包容的情况下。
《十二公民》将傲慢与偏见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呈现出来,影片改编自1957年上映的好莱坞影片《十二怒汉》,在原版电影中,涉嫌犯罪的人是一名在贫民窟长大的少年,疑似谋杀自己的父亲,各方证词都指证他就是凶手,十二名陪审团需要讨论达成一致判定少年是否有罪。
但是在中国大陆上映的《十二公民》这部影片中,涉嫌谋杀自己的亲生父亲的少年是一名被房地产大亨收养的富二代,同样是极为不利的局面,十二名临时陪审团成员组成临时法庭,讨论少年是否该判处死刑。很明显,在中国版本的影片中修改了一个最基本的设定,即少年的身份,由贫民窟少年改为富二代,可以说这个本土化的改编将社会弊病在电影中通过一种戏剧化的手法表现出来。
多方的“努力”终于把富二代黑惨了,终于在大众认知里形成对于富二代的刻板印象,形成这一现状,没有一个“李刚的儿子”以及“霸道总裁”是无辜的。
影片中,在模拟法庭上,富二代的辩护人已经认为富二代有罪,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辩护,而是在完成一系列流程之后就简单收场,这一点作为一个外行也可以看出来。
在陪审团正式开始辩论之前,多数家长已经预测会全票通过判定少年有罪的决议,在第一轮投票时,除8号陪审团以外皆认为以无需讨论,犯罪事实已然成立。
在此,本段通过除8号陪审员以外的陪审员是如何回应8号陪审员认为富二代无罪的辩词来简单分析偏见是如何影响人的判断。首先是10号陪审员的发言“这一般人家的孩子肯定是干不出来,得看是谁教育出来的。
亲爹,河南一农民,蹲过大狱还离过婚,一个能把自个儿儿子给扔的人他能是好人吗?”看似简单的两句话,信息量却很大,其一是对原生家庭的质疑,其二是地域黑,其三是对他人的随意评价。其次是7号陪审团的发言“看到网上怎么说这孩子了吗?从小娇生惯养,一身的臭毛病成天闹事。”
3号陪审员把少数个体的特征代入至整个青年群体,受传统的父权权威的影响,对于青年人的行为举止充满疑惑,但也不认可不尊重,没有选择求同存异,而是“硬刚到底”。
在他们的认知中,自从河南人来了北京就开始乱了、这种富二代肯定是真凶,他就应该付出代价、什么样的家庭培养什么样的孩子等等,正因如此,积重难返,所以打破偏见势在必行。
当然,传统的观念受到挑战时,本能的会对新的观点极力排斥甚至大动干戈,所以这一过程注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在影片中,当8号陪审员试图用自己的理性判断重新看待这一社会事件时,总会遭到激烈的对抗,每次都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处境,8号陪审员“一人血书”,据理力争,即便如此,还是几次三番遭到他人的言语攻击,再进一步就是散场各自回家。
好在,还是有人希望打破偏见,冷静思考,毕竟想要做出决定很容易,但是做出正确的决定就不容易了,尤其是在此前受到伤害的人们更希望自己不要给他人再次带来伤害,比如5号陪审员和9号陪审员,一个曾经在动荡年代成为社会的罪人,一个在监狱服刑半年后被告知你是无罪的,我们表示很抱歉……
好像我们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被媒体或者他人告知在社会生活中什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在多方有意无意的引导下,形成关于某件事或某个群体的认识,比如看到年轻的姑娘上了一辆豪车就认为她“认了一个干爹”,看到农民工就认为是没有文化的社会底层,看到样貌好看的女生就认为整容了。
明星就应该随时光鲜亮丽,男性就应该赚钱养家,女性到了一定年龄就应该出嫁等等等等,但是仔细想想这些标准或者认知不一定是正确的呀,如果被设定的框架束缚,那么岂不是非常无趣!幸运的是,有趣的人越来越多。
打破傲慢与偏见可能需要旷日持久的努力,但是社会积极的引导和自我冷静的思考总还是有一些益处的!“这位先生一直在孤军奋战的跟我们对抗。他并没有说那孩子无罪,他只是说他无法确定他有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以上就是关于《原创 《十二公民》︱ 傲慢与偏见(电影十二公民台词完整版在线观看)》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37834.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