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德军视角的二战经典:历史深处的嘲笑声(二战德军搞笑日常图片)

2023-05-25 15:29:58

 

原标题:德军视角的二战经典:历史深处的嘲笑声

《桥》(1959)

二战末期,穷兵黩武的纳粹垂死挣扎,让未成年人充当炮灰。

全部由少年组成的帝国婴儿师,富有战斗激情,非常亡命,但纳粹最精锐的帝国师、维京师、骷髅师尚且被盟军打得落花流水,这些娃娃兵除了全军覆没、白白送死,怎么可能扭转战局?

德国娃娃兵

《帝国的毁灭》再现这一历史时刻:

剧照

海报

影片所表现的娃娃兵,堪称希特勒青年团可悲命运的缩影——

你在树上打得欢,美军狙击手也不是吃素的:

战争之残酷,很多成年人都留下了严重的心理疾患,何况孩子!

《铁十字勋章》(1977)

战争本是非理性的存在,好心释放小战俘,却把他送上了黄泉路;怒射军官,让人想起施陶芬贝格刺杀希特勒。

笨口拙舌的大兵安抚激愤的战友,只能送上长长的热吻;枪林弹雨中救助伤员,医院纵有美酒佳人也心系袍泽。

血火战场、地狱的入口处,佩金帕对男人情谊的刻画一如《日落黄沙》(1969),简单、粗暴,直抵人心。

苏德东线战场人称绞肉机,常人避之唯恐不及,一名自愿来到东线的纳粹党狂热分子,殴打、凌辱苏军女俘,被咬得血肉模糊,遭战友唾弃,死无葬身之地。

就是这样的可怜虫,在间不容发的前线也会摘下路边的野花:

采花

编导塑造任何人物,都没有忘记他是一具血肉之躯,对美好的事物有着本能的眷恋。

怎样装子弹?!

这个问题实在是骇人听闻,蠢到这种地步,他是怎么当上军官的?

对呀,希特勒不懂军事,该下士又是怎么当上元首指挥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的呢?

老兵仰天长笑,声震云霄,是从历史深处对纳粹德国的深刻嘲讽。

《从海底出击》(1981)

二战期间,唯一让丘吉尔感到恐惧的是德军潜艇发起的绞杀战。

《从海底出击》于黑暗、逼仄、压抑的空间再现水下战争的恐怖,剧力千钧,令人窒息,成为不可多得的战争精品:

海报

头可断血可流,发型不能乱,养尊处优的高富帅大副打着领带、衣冠楚楚,头发梳得蚂蚁都爬不上去,在潜艇这个空气污浊、阴虱横行、胡子拉碴的男人世界显得非常另类,引人侧目:

遭遇危险、抢救伤员,油头粉面的大副每每一马当先,出人意料。

那张刮得干干净净的脸,后来赫然留起了胡须,骄傲、镇定的眼神日益暗淡、呆滞。

战争首先让优雅沦陷,然后是一切。意志。荣耀。第三帝国的梦想。官兵们克服无法想象的重重困难,披荆斩棘、凯旋而归:

没想到阴沟里翻船,正在举行欢迎仪式的基地遭遇空袭,人亡艇沉:

一线官兵不可谓不英勇,但仍然无法拯救帝国的命运。而他们越是英勇,战败就越是触目惊心:

《斯大林格勒战役》(1993)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苏德双方共投入500万兵力,伤亡总数高达350万,苏军以伤亡200万的代价全歼最精锐的第6集团军等纳粹王牌,胜负的天平开始向同盟国急剧倾斜。

激战间歇,一位怀抱大贝斯的斯大林格勒市民:

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以音乐支撑的铁血方能持久!

在德国人的心目中,斯大林格勒又意味着什么?

1993年,德国导演约瑟夫·维尔斯麦尔拍摄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50年前这场二战中最惨烈的战役:

考虑到德国观众的接受程度,导演极力渲染男主同情战俘的人道主义精神:

但整部影片仍然可圈可点——

德军高昂的士气很快就被逐屋争夺的血战消耗殆尽。

伤兵满营,人间地狱……

苏军在战争初期损失巨大,好不容易在斯大林格勒拖住德军精锐,怎么可能放过到嘴的肥肉?先后调集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全力反攻,出动上千架飞机占据空中优势,被围德军执行希特勒不撤不降的命令,成为瓮中之鳖。

机不可失,拯救第6集团军!

保卢斯遵守希特勒的命令,拒绝突围。

最后一架飞机成了德军唯一的逃生机会,飞机上的人拼命踩,下面的人拼命爬。

冰天雪地,弹尽粮绝:

严寒成了德军最大的噩梦:

1967年,苏联一位伤残老兵在斯大林格勒参观著名雕塑“祖国母亲在召唤”:

一位德军老兵回忆,在俄罗斯非常偏僻的乡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都有人阅读普希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他忽然感到,一个如此骄傲、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的民族很难被外人征服……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以上就是关于《原创 德军视角的二战经典:历史深处的嘲笑声(二战德军搞笑日常图片)》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38902.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