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与千寻成为经典的真相:10岁孩子的创造力与感受力(千与千寻 对孩子的教育意义)

2023-05-27 00:34:38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写千与千寻,准确来说,也能算是第一次深度去解读千寻这个角色。之所以会突然重写这部电影,是因为我前几天看了《你好生活》,里面尼格买提与撒贝宁的一段对话触动了我,我想,我找到了千寻认出爸爸妈妈的依据了。

影片一开始的镜头给了抱着鲜花,懒散躺在后座的千寻,这也是观众对主人公的首因印象。这并不是位有朝气活泼的美少女,相反这是一个很普通颓丧的孩子,对外界的态度也是怏怏的,甚至连宫崎骏在巴黎首映式都说,这是一个有熟悉感的日本少女。这里的熟悉感是指什么?

在同咚瑠美(千寻声优)的采访中,宫崎骏说的是,他发现当时的电影并没有一部专门为这个年龄层的孩子服务的作品,也没有真实去靠近理解这些孩子想要的是什么的作品,于是《千与千寻》就诞生了。

所以10岁的孩子在想什么?10岁的孩子能做什么?以及为什么偏偏是这个年龄层的孩子?

最开始的千寻除了冷漠,身上还有拒人千里之外的疏离与尖锐。对于无意闯入的鸟居和出现的仿古游乐城建筑,千寻并没有像爸爸妈妈那么有好奇心。相反,在发现爸爸妈妈不听劝的时候,她愤怒地在原地大喊,又因为害怕不敢独自一人待而不得不跟上家人。

这段有个很小的细节,就是父母的拒绝,对于害怕而尖叫的千寻,爸爸妈妈的第一反应是让千寻独自在原地等他们。其次,等千寻进到神隐世界后,陌生的不安感迫使千寻又溜回家人的旁边,对于他们完全不听劝,暴饮暴食的行为,千寻又再一次发出了呐喊

这一段是我特别有感触的地方,我小时候也觉得父母不懂我的不安与害怕,这也是撒贝宁在《你好生活》里面提到,成年人总是看不到一些东西,总是忽略孩子的处境和想法。

我老家后山是一处收藏白骨的阴森之地,在那里有一座被遗弃的古庙,外面还有半掉不半掉的栏杆护着。记得有一回,父亲带我骑车经过,看到了就停下来,当我察觉到他有进去的预备动作,就开始嚎嚎大哭。无奈之下,他只能带着哭花了脸的我回家。

我知道他后来还是去了,甚至还时常拿这事取笑我。

成年后的我不再觉得那是什么,但就像余华说的我不害怕医院不害怕太平间,但每当看到月光下的树梢,就莫名感到恐怖,这份不安感持续到成年,今日依旧还在,而我到现在也都记得那种感觉。

《小王子》里面也有一段是关于孩子的视角与不安,飞行员看到了一幅蛇吞掉大象的画,当他递给大人的时候,大人嗤笑,觉得这有什么可害怕,甚至让他把时间花在对的东西上。直到后来,他遇见了小王子,他也在那顶帽子里看到了蛇吞大象的恐惧感

这又回到前面我们所说的宫崎骏说的熟悉感是什么?

是这群不安的千寻们。

所以,这才是千寻要去异世界寻找的东西--勇气

在这点上,爸爸妈妈并不能给千寻提供成长的力量,很大原因就在于成年人不懂孩子的不安,千寻也觉得爸爸妈妈不懂她,这里顺便也合理化了千寻的颓丧与冷漠,同时也为千寻与家人的隔阂埋下了一个伏笔。

在爸爸妈妈变成猪后,千寻不得不踏上了救赎他们的旅程。但显然并没有那么顺利,千寻先是在白龙那里崩溃了一次,白龙告诉千寻,在这里,只有你能救他们,并给她指明了一条道路。顺着白龙的指示,千寻见到了“必须劳动”的底层者,在锅炉爷爷和小玲那里学会了感恩。同时,千寻也在这里遇见了无脸男。

无脸男的原型是源于宫崎骏看到了来工作室讨论财务的银行人员的状态,后来,在铃木那里听到了陪酒人员的生存姿态。宫崎骏觉得有些人为了生存为了融入这个世界,不得不学会舍弃。

无脸男这个角色很大程度服务了千寻,甚至如同吉卜力工作室很多工作人员说的,这是一部关于千寻与无脸男的故事(宫崎骏本人也是赞同这说法的)。

无脸男和千寻处在同样的困境,他们都不是这个世界的人,但不同的是,千寻为了找回爸爸妈妈已经选择主动踏进神隐世界,而无脸男则是在遇见千寻之后才被牵扯进这个世界。

无脸男跟千寻的纠缠是到了“踏上水上电车”才告一段落,这时的无脸男不同以往,显得特别安静。而这趟旅程也是千寻来到神隐世界由“主我”做出了首个决定,其次也是千寻主动带走无脸男,她知道他不属于这里。理解无脸男,是千寻的感受力。

前者是千寻学会了为他人做一件事,用魔法打败诅咒;后者,是千寻理解无脸男在神隐世界的不安,她主动帮他逃离。

这也是宫崎骏为什么会说当千寻踏上电车的那瞬间,这个故事就结束了。可明明救爸妈的任务还没达成?

宫崎骏之所以设计千寻来到这个世界,是希望她能获得这个年龄层该有的少年感,所谓的少年感是希望她鲜活,对外界有好奇心,不畏前进,学会释怀自己的不安,包括反过来去理解宽容父母。

影片开头有个细节,爸爸妈妈是叫了两遍千寻才得到回应,当时工作室成员是建议宫崎骏弄成三次,他们认为现今就是有一些孩子压根就不会回应父母的呼喊,他们的心态非常冷漠。

但宫崎骏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成年人不能完全把自己的世界观加于孩子身上,且应该出现一部呵护理解引导千寻的作品,而不是去谴责她的不成熟与颓丧

在神隐世界里面,千寻被迫与熟人切割,成为了一个人,但这个世界也不全是陌生人,比如相同处境的无脸男以及小时候就有过交集的白龙。

如果说无脸男是赋予了千寻理解的能力,那白龙则是支撑千寻的原始力量,也是前面所说的那个除了父母能给千寻力量的联系者。

被汤婆婆剥夺姓名的白龙与最开始千寻的状态其实是一样的,他们都忘却了自己于这个世界的意义。这就是电影所说的迷失。而他们的迷失都是被迫与无意识的。

白龙的迷失是受伤后交出了自己的名字,以至于他在神隐世界也变成了一个人,放弃名字的那一刻意味切断自己原先的交往线。对千寻也是这样的,在现实世界里,千寻因为迷惘与不安而断开了对世界的期待感,在神隐世界里,千寻被迫有了目标,在学会感恩与理解后,获得了救回白龙的力量。

当她决定去为一个人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她已经算成功了。

其实影片有很多细节来展现千寻的成长是被迫的但不是无奈的。在巴黎首映会宫崎骏聊到了塔尔可夫斯基的《怀旧》,他说,生存并失去着才是生命的真谛。而生命的本质导致人会怀旧。

电影中确实有很多怀旧的因素,比如传统的日式家庭建筑,温泉,霜月祭,鸟居等,这一切都会上年纪的日本人下意识感慨,哎,这就是日本,而对于孩子而言,尽管这并不是目前常见的状态,但却有亲切感和熟悉感。

千与千寻就是在这种氛围下去讲述一个迷失与寻找的成长故事,其次,还是在澡堂这种极具净化性的舞台展开。这不得不又说一件事,几乎所有人都会边洗澡边想事情,这也是一个日反思的过程,而且大部分人还是沉浸且享受这种状态的。

宫崎骏就是抓住了水温和与包裹的特征,影片中无论是千寻掉入困境被白龙所救,还是允许千寻出走的那趟电车都是在“水”这个意境下产生的。所以后来宫崎骏才感慨,幸亏外面都是水。这也说明,水上电车是一个自创符号。

这个符号是来自宫崎骏本人的认知。

千与千寻的水镜头非常多

这又不得不说一个人--塔尔可夫斯基,也就是上面所提到《怀旧》的导演,除此之后还导过《乡愁》和《索拉里斯》两部作品。这两位作品与《千与千寻》唯一的关系就是他们都准确地利用了水这个意象。《乡愁》的舞台就是意大利一个的公共温泉,当整个泉水都流走后,下面就露出了垃圾。《千与千寻》中腐蚀神也是在沐浴中清洗掉所有的赃物

千寻战胜自己的恐惧以及救回爸爸妈妈就是在这种受原始力量拥护下产生的,其实宫崎骏无非就是想告诉孩子,别担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那么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千寻为什么能在一群猪之中认出了爸爸妈妈?

答案是千寻重新正视了自己的父母,父母本来就不是猪。

宫崎骏一开始就说了千寻是具有熟悉感的日本少女,她们是怎么样的?她们不完美颓丧,甚至有点封闭,拒绝他人,所以宫老才会说千寻的魔法是为他人做一件事。

当她重新定义了感恩理解独立的时候,拷在爸爸妈妈身上的锁自然解开了。这里有两个说法可以作证,宫崎骏亲口承认过千寻在踏上电车的时候故事就结束了,第二是千寻在离开神隐世界后,同爸爸妈妈相处的状态完全变了。

熟悉宫老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所以他作品里的成年人,大多都无力去改变现实,如果事情发生了,也就只能这样。这点是区别于孩子的,宫崎骏认为孩子必须拥有的是创造力与感受力,这点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止的。

所以成年人不需要把自己的观点强行加在孩子身上,因为他们本身就像水,在流淌中会得到净化与重生。他们是很聪明的,只需要一点点提醒。《千与千寻》只是那一点点的提醒(感受力与创造力)

像千寻这类人设能被大众喜欢,很大原因在于部分人在她那里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但看到可以发展的自己。这又不是欣慰的。

对于无脸男,千寻拥有的是神隐世界任何人都不具备的感受力,她能理解并引导无脸男去往对的地方;而对于白龙和爸爸妈妈而言,千寻拥有的是创造力,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具备了唤醒他们的力量。不迷失,不退缩,勇敢地走下去,一直都是《千与千寻》的初心。


以上就是关于《千与千寻成为经典的真相:10岁孩子的创造力与感受力(千与千寻 对孩子的教育意义)》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39441.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