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张宏杰的《曾国藩传》?(张宏杰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曾国藩,初中历史书上一个不起眼的名字,他所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印象尤为深刻。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只知道曾是历年来诸多企业家所尊崇的一位高级管理者,消瘦如木、肃穆正义是对于他形体的记忆,曾剃头的威名一度让我感受到斯人之冷酷残暴。今日读完此书之后,对往日记忆中的曾国藩的认识有诸多新识,谨以此文聊以总结并以自省。
一、圣人之路
道光三十九年,三十岁的他开始立志做圣人。起初所要求自己做的记日记、早起等flag也如常人一样,并未兑现。但凭着一种“尚拙”的精神,想法子让自己坚持。比如写日记这件事,他都会向师友请教如何去做。我个人只会以为是自己懒惰不够自律才导致自己不能坚持下去,也从未想过通过他人的激励和督促去实现这件事。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省他都付诸实践,于己,戒烟成功、坏毛病去掉不少,于旁人,其学生、家人、朋友更是受到潜移默化、以身作则的影响。曾到油尽灯枯之时仍在坚持反省自我,此乃真圣人也。
二、为官之道
和光同尘是曾在官场上的待人原则,简单地说就是同流不合污。同流是为了打通人际关系,自己清廉的原则无需施于人,从而让自己能够调配各方资源办大事;不合污则是自己做圣人的底线和原则。曾之清廉,也让家人受了累,从他面瘦如骨的图片中可见一斑。八年的两江总督和两年的直隶总督奠定了他中国最后一个儒学精神偶像的地位,这与年轻时的官场愣头青则形同两人。关键的转折点在于咸丰七年在家的自我反省,向师友征求自己的缺点进行改正,此大悔大悟之年让曾脱胎换骨。自己也可效仿之。
三、治军有方
一代进士出身的文人,竟也能够操持军马驰骋天下,曾能够有平定太平天国、剿捻等丰功伟绩与他的“尚拙”精神是分不开的。结硬寨,打呆仗,步步为营,徐渐图之。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其他很多的治军方略。比如招募之士多为穷苦百姓,八旗军士一概不收;不打无准备之仗,火炮、军器未到决不轻易出战。而在清朝,汉人统如此大军乃未有之事,曾主动让曾国荃退伍并裁湘留淮,不仅让自己全身而退,同时留下了精干的淮军以备后用。
四、师与友、德与功
曾一生结友众多,其培养的门生故吏、幕僚学生更是达到了“湘系文武半天下”的程度。但他是遵循为国培养一大批精明能干之士来匡扶大清的目的,而不是如左宗棠之流只为个人在官场的得失。推心置腹的交流教育和日复一日的谆谆教导让他的幕僚们如沐春风,进步显然,同时选中了接班人李鸿章,将一生之所得倾囊相授,当然,李也不负所望。一心一生立志做圣人的曾国藩,其言行举止无一不在熏陶教育着曾氏家族的后辈们,直到今日,曾氏家族的后人们仍然在牢记着先辈的教训和在家书中的悉心关怀。
五、道法自然
“曾国藩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同时,也证明了一个人意志力的局限。”对于这句话,我完全赞同。作为中国传统儒学文化教育体系的最后一个精神偶像,曾国藩毕其一生之力为大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腐朽不堪的大清政权又岂会因一人之力而不会大厦将倾呢。他用一生守护的是自己所敬仰的文化和信仰,但人物所处历史环境的局限性终究不能阻止时代潮流的奔涌前进。作为世间与之同样渺小的我们,怎么能不为之建立的伟大人类精神丰碑而震撼呢!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评价张宏杰的《曾国藩传》?(张宏杰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39660.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